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06:15:14
出自兩漢諸葛亮的《出師表 /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
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及注釋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爲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匮乏,這确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裏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将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随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緻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
裏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内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爲(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将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爲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歎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麽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
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爲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爲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歎息,隻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緻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泸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将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複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讨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采納正确的言論,深切追
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麽。
注釋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出:出征。師:軍隊。先帝:這裏指劉備。創:開創,創立。業:統一中原的大業。而:表轉折。賞:受賞。刑:受罰。中道:中途。崩殂(cú):死。崩,古代稱帝王、皇後之死。殂,死亡。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益州,這裏指蜀漢。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困苦窮乏。三分:天下分爲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此:這。誠:确實,實在。之:結構助詞,的。秋:時候。然:但是侍:侍奉。衛:守衛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誠。内:朝廷上。外:朝廷外,指戰場上。士:将士。忘身:奮不顧身。蓋:連詞。連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對待,即優待、厚遇。欲:想要。報:報答。之:代詞。于:向,對。誠:實在,确實。宜,應該。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别人的意見。開張:擴大。聖:聖明以:來。光:發揚光大。遺德:遺留的美德。恢弘:這裏是動詞,形作動,意思是發揚擴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寬。氣:志氣。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妄:随便,胡亂,輕率。菲薄:微薄。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引用、比喻。這裏是說話的意思。義:适宜,恰當。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誠。谏:直言規勸,使改正錯誤。這裏指進谏。俱:全,都。宮中:指皇宮中。府中:指朝廷中。體:整體。陟(zhì):提升,提拔。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裏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異同:這裏偏重在異。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作奸:爲非作歹。科:科條,法令。及:和。爲:做。付:交給。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論:憑定。刑:罰。以:來。昭:彰顯,顯揚。平:公平。明:嚴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異法:宮内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内外:指宮内和朝廷。異法:刑賞之法不同。法:法制。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yī)、董允:郭攸之、費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良實:善良誠實,這裏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簡拔:選拔。簡:挑選。拔:選拔。遺(wèi):給予。悉以咨之:都拿來問問他們。悉:副詞,都
,全。咨:詢問,征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必能裨補阙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彌補,補救。阙,通“缺”, 缺點。有所廣益:得到更多的好處。廣益:很多的益處。益:好處、益處。性行:性情品德。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公平,平均。曉暢:谙熟,精通。試用:任用。能:能幹,有才能。是以:因爲這,因此。衆:大家。舉:推舉。督:武職,向寵曾爲中部督。營:軍營、軍隊。行(háng)陣:指部隊。和睦:團結和諧。優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親:親近。信:信任。得所:得到恰當的位置。先漢:西漢。 興隆:興盛。後漢:東漢。 傾頹:衰敗。每:常常。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歎息:感歎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遺憾。恨:遺憾,不滿意。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官名。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悉:全、都。貞:堅貞。良:善良可靠。死節:能夠以死報國。死:爲……而死。隆:興盛。計日:計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親自,自身。耕:耕種。躬耕:親自耕種,實指隐居農村。南陽:東漢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苟:苟且。全
:保全。于:在。求:謀求。聞達:聞名顯達。以:認爲。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猥(wěi):辱,這裏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顧:拜訪,探望。咨:詢問。由是:因此。感激:感動奮激。許:答應。驅馳:驅車追趕。這裏是奔走效勞的意思。後值傾覆:後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合孫權打敗曹操于赤壁才轉危爲安。值:遇到。傾覆:指兵敗。爾來:那時以來。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故:所以。寄:托付。以:把。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禅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将要。夙夜憂歎:早晚/整天擔憂歎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長草。這裏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兵:武器。甲:裝備。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帥。獎,鼓勵。庶:希望。竭:竭盡。驽(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驽 ,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
鈍。攘(rǎng)除:排除,鏟除。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還:回。于: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所以:用來……的。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斟酌:考慮,權衡。損:除去。益:興辦,增加。損益:增減,興革。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把讨伐曹魏複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托,委托,交給。效,效命的任務。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興:發揚。德:道德。言:言論。興德之言:發揚聖德的言論。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彰:表明,顯揚。咎:過失,罪。咨诹(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诹(zōu),詢問。察納:認識采納。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遺诏:劉備給後主的遺诏,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诏中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遺诏: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诏令。當:在……時候。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該說些什麽話。這是表
[!--empirenews.page--]示自己可能失言。謙詞。
全文要點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叙經曆感帝恩――出師目标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标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3.分析形勢:
①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5.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6.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7.出師目标(“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兇, 興複漢室, 還于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随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表達感情: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内容理解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禅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爲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将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讨賊興複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後主”,行“自謀”之宜。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
諸葛亮爲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陸遊曾稱贊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複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賞析《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複勸勉劉禅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爲弱小。當劉備病卒于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内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于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铤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并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複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後主劉禅盡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盡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诏,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爲後主是先主的遺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緻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裏被視爲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于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贊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爲“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裏。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禅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爲主。由于諸葛亮要讓劉禅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爲
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裏,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诏”,處處爲後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複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隐詭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隐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骈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于
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爲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雲(言)”等。
分層解析本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曆,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全文以議論爲主而輔之以叙事,議論叙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具體地說,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曆史經驗之中,貫穿着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禅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着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标準和論史時的“歎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
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評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四句總提當時形勢,警策劉禅發憤圖強。起筆凝重,定下全篇基調。【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四句剖析人心。實際上這是對劉禅委婉而尖銳的規勸,言外之意是劉禅是沾父親的德澤,自己還沒有懾服衆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誡要繼承和發揚劉備的作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廣開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決條件,故首先提出。“誠宜”“不宜”,發起一篇告誡之意。從分析形勢入手,首先提出要廣開言路。【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嚴明賞罰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故特别強調。諸葛亮提出這點,是因爲鑒于漢末皇朝颠覆的教訓:懦弱無能的皇帝容易親信宮中近侍,受他們的牽制,而與朝中執政官員對立,造成互相傾軋的混亂局面,最後導緻亡國。據《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記載,劉禅寵信宦官黃皓,董允常對禅勸谏,黃皓也不敢爲非。董允死後,黃皓“操弄威柄,終至覆國”。此雖後事,但劉禅的弱點諸葛亮不會不有所覺察。這裏的話是有針對性的。接着提出要嚴明賞罰,秉法持正。【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爲保證出師以後蜀國内政穩定,諸葛亮對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慮,向劉禅推舉一批賢能,作爲輔佐。推舉宮中賢臣。【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舉薦可靠的将領,交代營中事宜。【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規勸後主吸取曆史教訓。【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列舉曆史經驗教訓,說明任人唯親的危害。【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指出要圖複興,必須親信忠良。列舉曆史經驗教訓,強調依靠賢臣的重要性。【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自述早年志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自叙本志/淡泊名利,志趣過人。【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回顧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艱苦曆程。自述出身經曆。【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謹慎”是對諸葛亮的精确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一語所本。【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述說受命以來的辛勤。【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說明出師北伐,勢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漢的赤心。【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再次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說明北伐時機成熟,表明興複漢室的決心。【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誓言。【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出師後朝臣、後主職責分明,再三關照,語重心長。交代出師後朝政事宜,反複叮咛後主牢記劉備遺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結語表明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這本來是套語,
[!--empirenews.page--]但在本文卻自然得體,讀者竟不覺其爲套語。
重讀出師表的幾點認識從文章結構上來看,全文可以分爲4部分:
Part1,由前兩個自然段組成。
指出當今天下的基本形勢和執政的基本原則,接着提出了基本政策。
按逆向思維來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爲讓老丞相有些不滿,結合曆史上的情況,應該與劉禅偏信宦官有關。于是開宗名義,告訴小皇帝應該端正态度,内外一體。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曆數在爾躬》中曾對一國興衰發表過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處的,茲錄于此:
“欲知一國之興衰,必先觀何處?觀一物,必先觀其内。何爲一國之内?爲百姓。何爲百姓之内?爲法制風氣。那法制風氣之内呢?天下之風氣,必起于天子。那天子之内呢?還有什麽?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于何處?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後宮。那兒有他最心愛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與天下等值。”
Part2,第3、4、5自然段。
告訴小皇帝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武将是向寵。同時告訴小皇帝一般人别信他,都是小人,來禍害你的。
皇帝推薦優秀幹部;反過來也可以說你是在結黨,是否營私待定。
Part3,第6、7自然段。
可能諸葛亮也意識到上面的語氣不太合适,有點像老爸教訓自己的兒子,雖然叫你相父,你也别當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點搞黨争的嫌疑,于是開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與老皇帝的關系,這些都是老皇帝讓我告訴你的!
Part4,第8、9自然段。
說的差不多了,該結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個軍令狀,也再次告誡小皇帝要聽人勸吃飽飯,要有主見。
整體感知:
本文言辭懇切,将軍國大事、執政原則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來,可以說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說自己要報先帝知遇之恩,衆将士也是爲了報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個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隻是沖着自己老爸的面子給自己幹活,并不怎麽真心服自己,估計他幹起來也不會怎麽樂意。雖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會總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這麽幹啊,再怎麽孝順,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并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證國家興旺、政治穩定。所謂“
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許正是諸葛亮對人才梯隊建設的忽視,導緻了三國後期蜀國再無傑出之士可用。
另外,本文中似乎隻是泛泛地進行告誡小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并沒有提出什麽具體的政策,更沒有告訴小皇帝如何自己去發現人才,隻是說“看看,這幾個人都是先帝給你選的,你要聽他們的話哦”。這就略顯扯淡了,不談人才的标準,這就導緻,小皇帝若非天賦異禀,不懂潛規則的話,将永遠無法自己發現真正需要的人才。
綜合來看,這個真是“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創作背景《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禅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出師表》傳世有二,爲《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禅又上一表,即爲《後出師表》。
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
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内)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出自两汉诸葛亮的《出师表 /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
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
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
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注释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出征。师:军队。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赏:受赏。刑:受罚。中道:中途。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诚。内:朝廷上。外:朝廷外,指战场上。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以:来。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俱:全,都。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体:整体。陟(zhì):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凭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
,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广益:很多的益处。益:好处、益处。性行:性情品德。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公平,平均。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háng)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亲:亲近。信:信任。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 兴隆:兴盛。后汉:东汉。 倾颓:衰败。每:常常。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贞:坚贞。良:善良可靠。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自身。耕:耕种。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
: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寄:托付。以:把。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
钝。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所以:用来……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考虑,权衡。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损益:增减,兴革。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发扬。德:道德。言:言论。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