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16:25:05
出自唐代丘爲的《尋西山隐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裏。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譯文及注釋譯文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裏。輕扣柴門竟無童仆回問聲,窺看室内隻有桌案和茶幾。主人不是駕着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麽青翠蔥綠,晚風将松濤聲送進窗戶裏。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蕩滌。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隐者相聚。
注釋茅茨:茅屋。扣關:敲門。僮仆:指書童。唯案幾:隻有桌椅茶幾,表明居室簡陋。巾柴車:指乘小車出遊。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差池:原爲參差不齊,這裏指此來彼往而錯過。黾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草色”二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後亦真亦幻地描寫隐者居所的環境。“及茲”二句:及茲,來此。契,惬意。蕩心耳,滌蕩心胸和耳目。一本無此二句。 “雖無”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
厚意,卻悟得了修養身心的真理。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之子:這個人,這裏指隐者。一作“夫子”。
鑒賞這是一首描寫隐逸高趣的詩。詩以“尋西山隐者不遇”爲題,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隐者,當然是出于對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這一定會使訪者産生無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卻出人意料之外,這首詩雖寫“不遇”,卻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曆曆在目;卻又借題“不遇”,而淋漓盡緻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獲,更爲心滿意足。正是由于這一立意的新穎,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
詩是從所要尋訪的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寫起的。開首兩句寫隐者獨居于深山絕頂之上的“一茅茨”之中,離山下有“三十裏”之遙。這兩句似在叙事,但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隐者的遠離塵嚣之心,兼寫尋訪者的不憚艱勞、殷勤遠訪之意。“直上”二字,與首句“絕頂”相照應,點出了山勢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尋訪者攀登之勞。三、四兩句,寫到門不遇,叩關無僮仆應承,窺室隻見幾案,杳無人蹤。緊接着下兩句是寫尋訪者停在戶前的踟蹰想象之詞: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兒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車出遊,必是臨淵垂釣去了吧
?乘柴車出遊,到水邊垂釣,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閑适雅趣的生活。這裏不是正面去寫,而是借尋訪者的推斷寫出,比直接對隐者的生活做鋪排描寫反覺靈活有緻。“差池不相見,黾勉空仰止”,遠路相尋,差池不見,空負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沒有。但詩寫至此,卻突然宕了開去,“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失望而變得滿足,由景仰隐者,而變得自己來領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誰也不能說作者這次跋涉是入寶山而空返。“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結句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說新語·任誕篇》,記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時登舟往訪,經夜始至,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人采用了這一典故,來自抒曠懷。訪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讀詩至此,讀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絕不亞于隐者的高士。詩人訪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讀者由詩人的未遇中,卻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懷曠達,習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也正是這一點。
作者簡介丘爲
,蘇州嘉興人。事繼母孝,常有靈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緻仕,給俸祿之半以終身。年八十馀,母尚無恙。及居憂,觀察使韓滉以緻仕官給祿,所以惠養老臣,不可在喪而異,惟罷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與劉長卿善,其赴上都也,長卿有詩送之,亦與王維爲友。詩十三首。
译文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注释茅茨:茅屋。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
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
?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作者简介丘为
,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