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7 15:28:10

出自宋代嶽飛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胧明。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将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譯文及注釋

譯文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回故鄉,千裏燃戰火,被驚醒,已三更。站起身,獨繞台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胧。爲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弦彈斷,又有誰來聽?

注釋小重山:詞牌名。一名《小沖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調寫宮女幽怨。《詞譜》以薛昭蘊詞爲正體。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韻。換頭句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餘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兩體,是變格。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千裏夢:指赴千裏外殺敵報國的夢。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功名:此指爲驅逐金兵的入侵,收複失地而建功立業。舊山:家鄉的山。付:付與。瑤(yáo)琴:飾以美玉的琴。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賞析

  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

手法表達了作者隐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片着重寫景。“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昨天夜裏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了,而此時已經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點明了季節是深秋。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小停地嗚叫,催逼着詞人心中的隐憂和悲憤,使克複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嗚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千裏”暗示夢回到包括家鄉在内的中原地區,說明了詞人在睡夢之中也不忘收複中原的愛國之情。這一句通過叙寫被夢驚醒來表現作者日夜牽挂的都是國家的戰事和興衰。“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胧明”,被夢驚醒後,因夢見戰場戰事而憂國憂民再無睡意,獨自在台階前徘徊。周圍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熟睡,隻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達了作者“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與凄涼心境。“獨自”寫出詞人的孤獨寂寞,心事無法向人訴說,可見苦悶之深。結拍“人悄悄,簾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襯詞人不能成眠,更見孤獨之感。上阕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叙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沽有力、樸素真切的文

風,确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曆史情景的複雜性。

  詞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爲功名”寫詞人終其一生渴望爲國建功立業,癡心不改。“舊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們在金人的統治之下,頑強挺立,渴望早日複國,可如今他們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時間之長。“阻歸程”寫投降派的求和主張阻擋了收複中原,回歸故鄉的進程,隐含了詞人的痛心。如今頭發已經白了,幾十年的求索,都是爲了驅逐金人,收複河山。作者竭盡心力,幾操心成白發,都隻是爲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複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懷。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轉戰努力,便是爲了某一天的“歸程”。可是英雄的壯志難酬,想到了故鄉,家鄉的樹木已經變得老了,而到頭來卻得到一個宋金和議的結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壯志難酬,憂憤難平。宋朝皇帝趙構與秦桧力圖議和偏安,不迎回徽、欽二帝,國家也遭受未有之變局。既然不能建功立業,收複河山,回家度過餘生也好。可是故鄉已經落到敵人的手裏,有家難歸。“欲将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裏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鍾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憤懑和無處言說的沉痛,來表達苦悶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

于琴弦,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複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憂國憂民使他愁懷難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獨自徘徊。下片寫他收複失地受阻,要抗金卻是“知音少”,内心郁悶焦急,用了比興手法。作者隐憂時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涼悱恻之思。全詞所展現的沉郁悲怆情懷,節制而深層,憂思而壓抑。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托諸驚夢;所願不得償,則托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于當軸,緻坐失機宜,而托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托體比興也”,如此評斷,亦可謂知套嶽帥之良苦用心也。

  從寫作手法說,《滿江紅·怒發沖冠》多用賦體,直陳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嶽飛忠貞報國的豪邁精神和戰鬥雄姿。這首《小重山》則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麗婉轉,寓情于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雖然這首《小重山》寫得比較含蓄委婉,與同爲嶽飛所作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格

調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統一性。後兩首表現的是抗擊金兵,收複中原;這首表現的則是不滿“和議”,反對投降。這兩方面的主題是完全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就是嶽飛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寫作的時間和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調和風格上産生了差異,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創作背景

  這首《小重山》是元帥帳内夜深人靜時嶽飛訴說自己内心的苦悶——他反對妥協投降,他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桧力主召開和議,和金國談判議和。使他無法反抗的命令,這就是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而不準動兵的曆史時期。

作者簡介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将之首。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複失地。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将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嶺。

出自宋代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译文注释

译文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注释小重山:词牌名。一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旧山:家乡的山。付:付与。瑶(yáo)琴:饰以美玉的琴。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赏析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

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

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

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

  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与同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格

调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后两首表现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首表现的则是不满“和议”,反对投降。这两方面的主题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岳飞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的坚定立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创作背景

  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力主召开和议,和金国谈判议和。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08139.html

上一篇: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