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8 20:29:34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晚泊浔陽望廬山》
挂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譯文及注釋譯文經過了幾千裏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當我在浔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鍾聲。
注釋得陽: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挂席:張帆。郭:外城。遠公傳: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傳記。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賞析這首《晚泊浔陽望廬山》,一開篇便是“挂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淡筆輕輕揮灑,勾勒出一片寬廣的大自然,不精雕細刻個别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的輕舟,掠過千裏煙波江上的無數青山。詩的起勢高遠。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詩人對于名山的熱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寫出來了。接着,“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隻以“始見”二字輕輕點染,就描摹出詩人舉頭見到廬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驚喜神态。這四句如行雲流水,一氣直下,以空靈之筆叙事;感
感情卻從“都未逢”、“始見”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從眼中所見直寫“望”廬山之意,下半首則是從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對着香爐峰上煙雲缭繞,詩人的思緒也随之飄忽。他想起了曾經在香爐峰麓建造“東林精舍”,帶領徒衆“同修淨業”的高僧慧遠。他讀過慧遠的傳記,深深地傾慕與懷念這位高僧棄絕塵俗的幽蹤。此刻,東林精舍就在眼前,而遠公早作了古人,詩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傷。詩的末尾,寫夕照中從東林寺傳來一陣悠揚的鍾聲。把詩人惆怅、懷念的感情抒寫得更爲深遠。山寺都是朝暮鳴鍾,“日暮”是“聞鍾”的時間,“聞鍾”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日暮聞鍾,帶給人憂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鍾聲空聞,從而傳達出詩人的懷念、惆怅等複雜的感情。後四句字面上沒有出現“望”字,但詩人遐想高僧和聆聽暮鍾,卻透露出了“望”意。
其實所謂“韻”和“神韻”,就是指詩人用平淡自然的語言和高度傳神的筆法寫景抒情罷了。由于筆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無,若隐若現之間,卻蘊藏着豐富悠遠的情思,餘味無窮。王士祯等人推崇這首詩有“神韻”,足當“逸品”,“一片空靈”,主要是欣賞孟浩然詩的“清空”、“古淡”的韻緻。這首詩流露出
詩人對隐逸生活的傾羨,企圖超脫塵世的思想;在藝術上,詩人以簡淡的文字傳出景物和人物的風神,表現豐富的情意,給人以言簡意赅、語淡味醇、意境清遠、韻緻流溢的感受。
縱觀全詩,氣勢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韻自然貫通,詩人用“晚泊浔陽”的所見、所聞、所思,表露了對隐逸生活的追慕。
創作背景開元二十一年(733),詩人孟浩然漫遊吳越之後,在還鄉路上,途經九江時,晚泊浔陽,眺望廬山所發思古幽情之作。
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诏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隐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译文及注释译文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得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挂席:张帆。郭:外城。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赏析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
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一年(733),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在还乡路上,途经九江时,晚泊浔阳,眺望庐山所发思古幽情之作。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