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8 04:32:21
出自宋代陳師道的《示三子》
時三子已歸自外家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譯文及注釋譯文你們走遠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歸期接近,反而難、以忍耐。兒女們已站在眼前,你們的容貌我已認不出來。歡喜到了極點,不知說什麽好。收淚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這不是在夢中,可我的心仍在搖擺不踏實。
注釋外家:外公家。去遠:離去很遠。神宗元豐七年(1084),陳師道因家貧而将妻子兒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嶽丈處寄養。歸近:歸期臨近。不可忍:難以忍耐,形容與子女見面的急切心情。略:全,都。省(xing):識,記得。哂(shěn):微笑。了知:确實知道。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穩:心裏不踏實。
賞析這首詩描述的主要是詩人思親、見親的全程心靈感受,言語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說妻兒們去遠了,相見無期,也就不那麽惦記了;而當歸期将近,會面有望,則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遠”句固然是記錄了詩人的實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現了他無可奈何的失望和悲傷,詩人決非真的忘情于妻兒,而是陷于一種極度的絕望之中。“歸近”一句正說明了他對親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兒女”二句寫初見面的情形。因離
離别四年,兒女面目已不可辨認。陳師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說:“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可見别時兒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說法,表明了離别時間的長久,并寓有親生骨肉幾成陌路的感喟。
“喜極”二句是見面之後複雜心情的表現。久别重逢,驚喜之餘,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隻是相顧無言,淚灑千行,然後破涕爲笑,慶幸終于見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寫得淋漓盡緻,詩人抓住了悲喜苦樂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間的變幻,将複雜的内心世界展現出來。
“了知”二句更深一層作結,說雖然明知不是在夢中相見,但猶恐眼前的會面隻是夢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這種心理的描繪,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與親人分離的四年中,詩人多少次夢見親人,然而卻是一場空歡喜,反增添了無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爲失望太多,幻滅太多,所以當真的會面時,反而産生了懷疑,唯恐仍是夢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現了出來。這兩句源于杜甫《羌村》組詩中寫回家初見親人的驚喜和疑慮:“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意謂久别重逢,如相見于夢中,後來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别》中“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即用杜甫詩意;而陳師道此二
句是翻用杜甫詩的句子,與晏幾道《鹧鸪天》中所說的“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意境略同,可見陳師道取前人詩意能點化出新意。
此詩通篇造語質樸渾厚,無矯飾造作之氣,讀來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詩人感情的真摯,語語皆從肺腑中流出,所謂至情無文,即是藝術上一種極高的境界。此類渾樸的作品得力于陳師道向古樂府和杜甫詩的學習,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調立意上倩鑒前人,故張表臣在《珊瑚鈎詩話》中引陳師道的話說:“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内,至竊取數字以仿像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現。陳師道論詩标舉“甯拙毋巧,甯樸毋華”(《後山詩話》),即是他形成這種創作風貌的理論基礎。但此類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爲珍貴。
陳師道論詩,提倡“甯拙無巧,甯樸無華。”(《後山詩話》)此詩就是樸拙無華而感人肺腑的好詩。說它樸拙,因爲全詩沒有典故,沒有藻飾,章法平直,句法簡潔,并不追求文外曲緻。說它感人,是因爲字裏行間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摯敦厚,絕無造作虛飾。然而此詩雖不煉句而煉意:首聯寫久别重逢之情極爲生動,尾聯則活畫出疑信參半之心态。用極簡
潔的詩句刻畫出複雜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陳師道做詩追求古樸,講究錘煉,自稱“此生精力盡于詩”,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句,因此,他的詩往往枯澀生硬。這首詩純是寫情,凝練精到,表現了骨肉至情,是他詩中上乘之作。
創作背景元豐七年(1084年),陳師道的嶽父郭概提點成都府路刑獄,陳師道因母親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與妻子兒女離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後,即1087年(元祐二年),陳師道充任徐州州學教授,才将妻兒接回到徐州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兒們剛回來之時,也是非常傑出的一首。
作者簡介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轼等薦其文行,起爲徐州教授,曆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爲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着内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
出自宋代陈师道的《示三子》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外家:外公家。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哂(shěn):微笑。了知:确实知道。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赏析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
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而陈师道此二
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然而此诗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参半之心态。用极简
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陈师道做诗追求古朴,讲究锤炼,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句,因此,他的诗往往枯涩生硬。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创作背景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
作者简介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