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08:02:10
出自唐代杜牧的《潤州二首》
句吳亭東千裏秋,放歌曾作昔年遊。青苔寺裏無馬迹,綠水橋邊多酒樓。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謝眺詩中佳麗地,夫差傳裏水犀軍。城高鐵甕橫強弩,柳暗朱樓多夢雲。畫角愛飄江北去,釣歌長向月中聞。揚州塵土試回首,不惜千金借與君。
譯文及注釋譯文向吳亭東放眼望去千裏清秋,我當年曾經在這裏高歌暢遊。寺裏結滿青苔沒有馬的足迹,橋邊蕩漾綠水增添很多酒樓。大體上南朝人物個個都曠達,可愛那東晉名士世上最風流。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現,聽他用笛聲吹奏出塞的怨愁。
謝眺詩中贊美此處是最好的美麗地方,夫差傳記裏說是他訓練穿犀牛皮铠甲的水軍的地方。城高如鐵桶橫列勁弩硬弓,綠柳濃暗女子在紅樓中做着巫山雲雨的約會夢。雕畫的號角聲順着南風飄向江北,月下也常聽有隐士在此唱着釣魚歌。揚州駕騎車馬的人回頭到鎮江一試旅遊,我将不吝啬千兩黃金借給您。
注釋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句吳:即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句:一作“向”。向吳亭:在丹陽縣南面。放歌:放聲歌唱。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馬:一作“鳥”
”。曠達:開朗,豁達。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晉書·裴頠傳》:“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可憐:可愛,可羨慕。風流:灑脫放逸,風雅潇灑。《後漢書·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桓伊:東晉将領、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爲他吹笛。一笛:指一支笛的聲音。唐沈彬《金陵》詩之二:“一笛月明何處酒?滿城秋色幾家砧。”出塞:曲名,曲調哀愁。謝朓:南朝齊文學家。夫差:春秋末期吳國國君。水犀軍:披水犀甲的水軍。鐵甕:潤州城,孫權築,號爲鐵甕。朱樓:謂富麗華美的樓閣。《後漢書·馮衍傳下》:“伏朱樓而四望兮,采三秀之華英。”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釣歌:漁歌。漁人所唱的歌。唐王勃《長柳》詩:“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揚州:今屬江蘇。塵土:指塵世;塵事。千金:極言錢财多。
賞析第一首詩首句起勢弘遠。詩人登上向吳亭,極目東望,茫茫千裏,一片清秋景色,給人一種極恍惚無際的感覺。詩人的萬端思緒,便由登覽而觸引,大有紛至沓來之勢。詩從眼前的景色寫起,再一筆宕開,思憶起昔年遊覽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見當年酣舞狂歌的賞心樂事,如今舊地重遊,正逢惹愁的爽秋季節,神往之中隐含着往
事不再的悲涼。一景一情,寫詩人初上亭來的所見、所感,并點出時間、地點、事由。
颔聯沒有續寫昔年遊覽的光景,而是以不盡盡之,把思路從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寫詩人下亭遊覽時所見的景物。潤州系東晉、南朝時的重鎮,也是當時士人們嬉遊的繁華都會。“青苔”二句,一寫先朝遺寺的荒涼清冷,一寫河邊酒樓盛景依然,對仗工整。從寫法上看,本來是寺裏長滿青苔,橋下蕩漾綠水,詩人卻故意颠倒語序,把鮮明的色彩放在句頭,突出一衰一盛的對比,形象地反映了潤州一帶風物人情的滄桑變遷,這就爲下一聯抒發思古之情創造了條件。
頸聯再轉,讓思路從眼前出發,漫遊時空,飛躍到前代。詩人由眼前的遺寺想到東晉、南朝,又由酒樓想到曾在這裏嬉遊過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東晉、南朝的士人,曠達風流曾爲一時美談,可是他們在曆史的舞台上都不過是匆匆過客,隻留下虛名爲後人所傾羨。中間兩聯由覽物而思古,充滿着物在人空的無限哀惋之情。
詩人似乎長時間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傳來一聲愁笛,才把他從沉思中喚醒。詩用“月明”表明時間的推移,以見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則有無限低徊往複多情之意。然而這一聯的佳處,更
在其意境的深遠。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傳來《出塞》曲的悲怨笛聲,又給詩增添了一層蒼涼哀怨的氣氛。詩人由笛聲而更想到東晉“盡一時之妙,爲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聲來傳達心中的無限哀愁。豐富的想象,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聯系起來,使曆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融爲一體。因此,詩雖将無窮思緒以一“愁”字了結,卻給人以跌宕回環、悠悠不已之感。
這首詩所抒發的,不過是封建知識分子因不得志所産生的人生無常虛幻的悲歎,但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詩忽而往古,忽而現在,忽而爲一己哀愁,忽而爲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爐;揮灑自如,放縱不羁,在時空上和感情的表達上跳躍性極大。前人評杜牧的詩“氣俊思活”,于此可見一斑。
第二首詩說明潤州鄰近對應着揚州,在長江畔城防更嚴密,更加适合旅遊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爲亡國之地。
創作背景這兩首詩是杜牧遊覽江南再次到潤州(今江蘇鎮江)時所寫的。
作者簡介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别于杜甫。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别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译文及注释译文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注释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句吴:即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放歌:放声歌唱。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马:一作“鸟”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晋书·裴頠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唐沈彬《金陵》诗之二:“一笛月明何处酒?满城秋色几家砧。”出塞:曲名,曲调哀愁。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后汉书·冯衍传下》:“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唐王勃《长柳》诗:“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扬州:今属江苏。尘土:指尘世;尘事。千金:极言钱财多。
赏析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
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
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