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6 13:09:53
出自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怅,誰複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譯文及注釋譯文到處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五色絲帶纏繞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還有誰在端午節追悼屈原?過去的事不要評論衡量,屈原忠義氣節,可與日月相比。讀完了《離騷》總能感到悲傷。沒有人理解我的心情,隻有在樹蔭底下乘涼。
注釋小重山:詞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雙調”。唐人例用以寫“宮怨”,故其調悲。五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端午: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于是自沉汨羅江的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碧艾:綠色的艾草。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蒲草。生長在水邊或池沼内。葉狹長,夏季開花,雌雄花穗緊密排列在同一穗軸上,形如蠟燭,有絨毛,可做枕頭心;葉片可編織席子、蒲包、扇子。花粉稱蒲黃,用爲止血藥。舊時端午節有在門口挂菖蒲、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的習俗。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龍舟飛競。”端陽
陽:端陽節,端午節的别稱。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歲令一·禮節》:“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兒節,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陽節,十三日龍節。”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紅、黃、藍、白、黑五彩絲系臂,相傳這五彩絲線代表着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禦邪祟災瘟,人們稱之爲“長命線”。一說這五彩象征着五色龍,可以降服鬼怪。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楚辭·九辯》:“廓落兮,羁旅而無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憐。”吊:憑吊,悼念。沅(yuá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稱。沅水發源于貴州,湘水發源于廣西,都經過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戰國楚詩人屈原遭放逐後,曾長期流浪沅湘間。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爲屈原自沉之處。《楚辭·離騷》:“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這裏指代屈原。往事:過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此指屈原投江自盡之事。論量(liáng):評論,計較。唐吳兢《貞觀政要·論任賢》:“至于論量人物,直道而言。”千年:極言時間久遠。晉陶淵明《挽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忠義:忠貞義烈。《後漢書·桓典傳》:“ 獻帝即位,三公奏典前與何進 謀誅閹官,功雖不遂,忠義炳著。”此指屈
原的忠貞義氣。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這句是說屈原的忠義氣節永不泯滅,就像太陽和星星的光輝一樣。離騷:指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此詩抒發了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解:懂得,明白。無人解:此句寫出作者感歎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午陰:中午的陰涼處。常指樹蔭下。宋蘇舜欽《寄題趙叔平嘉樹亭》詩:“午陰閑淡茶煙外,曉韻蕭疏睡雨中。”
賞析“空惆怅”慨歎了世人忙于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曆史内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爲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上阕中,衆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怅形成對比;下阕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這首詞蘊含了濃重的民族風味,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全詞從“碧艾香蒲”入筆,“處處忙”道出了端午時節的忙碌。兒共女,慶端陽,描摹出一幅合家團圓共度佳節的溫馨,刻畫出了中華民族在節日之中共享天倫的樂趣。“細纏五色臂絲長”,纏五色臂絲是荊楚之地的一種民族風俗,是在端午
節由孩子們将五色絲帶纏在臂上,這種五色的臂絲又叫“朱索”或者“長命縷”,據說能夠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後兩句“空惆怅,誰複吊沅湘”,将全詞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爲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調,爲抒情作了鋪墊。“誰複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緣由,原來人們忙着過端午,隻是一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曆史文化内涵,誰還記得那爲愛國詩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發,直指俗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裏,詩人卻“空惆怅”,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就是寫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論量”,确實,千年已過,人們記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離騷》,而是汨羅江投河自盡的忠義氣節。“千年忠義氣,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華,終明兒不滅,将屈原的千古大義與日星之光相提并論,并不爲過,大忠大義,理當被永世銘記。“離騷讀罷宗堪傷”,此一句不單單寫出了對屈子大義的崇敬,還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爲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千年已過,便是何等的悲歌大義,又能被幾人記得呢?便是記得,又有幾人能解?樹轉午陰涼,端午之時的燥熱
天氣,能得一份的涼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嗎?結尾由情歸景,景中又似有餘情,大有餘音不絕之意。
本曲以端午節爲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端午風俗寫起,描畫出一幅熱鬧繁忙的景象,與下片的“無人解”形成鮮明對比。但沅湘之水卻把作者帶入了曆史,通過紀懷屈原抒發自己對元朝覆滅的感傷和不仕明朝的節烈,“空惆怅,誰複吊沅湘”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等詩句傳達就是作者的傷感失落,而“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則表明了作者對元朝的忠貞決心。“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是古詩詞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餘韻缭繞的效果。作者的悲觀絕望之情溢于言表。
曆來寫端午的詩詞都很多,多半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流不盡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國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淚。“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梅堯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戴叔倫)。
讀中國古詩詞總讓人覺得氣悶,而沒有怒發沖冠的暢快,好像他們隻會躲在角落裏哀怨或者表明忠心,
從來都不會憤怒似的。最多不過是裝瘋賣傻,“學呆,妝癡,誰解其中意?”“盡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沒有幾個敢真正站起來去怒去喊去抗争!這和《詩經》開創的“悲而不傷,哀而不怨”的溫柔敦厚的詩風與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藝術傳統是分不開的。
創作背景《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詩人、詞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後的一個端午節。舒頔生平處于元明之際,《新元史》稱他“遭逢亂世”,“嘗避寇岩谷,被執,頔正色叱賊(指朱元璋等起義軍),賊感而釋之”。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作者簡介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績溪,(今屬安徽省)人。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台州學正,後時艱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終老于家。歸隐時曾結廬爲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新元史》有傳。
出自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及注释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碧艾:绿色的艾草。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叶狭长,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端阳
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吊:凭吊,悼念。沅(yuá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沅水发源于贵州,湘水发源于广西,都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这里指代屈原。往事:过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论量(liáng):评论,计较。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忠义: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此指屈
原的忠贞义气。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句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此诗抒发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解:懂得,明白。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宋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诗:“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赏析“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
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
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
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作者简介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