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03:34:58
出自唐代李賀的《古悠悠行》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随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賞析李賀常常用他的詩歌去探究宇宙的奧秘,人生的真谛,寫下了一曲曲帶有哲理意味的詠歎調。這首《古悠悠行》就是這樣的作品。
“今古何處盡?千歲随風飄。”這兩句雖然很簡短,但卻是經過高度濃縮寫出來的具有豐富内涵的詩句。這兩句用粗線條勾畫了一幅綿延無盡的時間和廣袤無限的空間背景。“千歲”句表面上雖然隻是指時間,“千歲”,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裏像一陣風那樣飄忽而過。但是“千歲”又不僅僅是指時間,也指千歲之内的一切事物。這千歲内的人、事、物,也和時間一樣随風飄蕩而逝,無影無蹤了。詩的前四句是說,日入西山,夜色深遠,晝夜循環,今古如此,無有窮盡,本是大自然的規律;即使是千歲之久,在曆史的發展中,亦如風飄之疾速,匆忽即逝。詩人此種感系,曾在許多篇什中抒發,如“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鹹幾回死?”(《浩歌》)。以仙人比凡人,足見年命之短促。但日月遞更、今古無盡的道理,聯系實際,并不是人人都能悟得。
這是前面四句蘊含的無比深厚的内容。這當中有詩人在時間消逝時心靈顫震的音符,有悠遠的時間
間廣闊的空間背景。“千歲随風飄”一句又帶起了下面四句。
詩的後四句,則進一步寫大自然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求仙不老,終難實現。君不見海沙雖細,經年變化,也可以長大爲石。詩人在《夢天》中曾寫道:“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人間的滄海桑田之變,猶如千年走馬,說的是變化迅速。海沙成石說的是變化巨大。日久天長,人間萬物都會發生變遷。秦王石橋,群魚吹沫;漢武銅柱,流光銷磨,至今已不複存在。這說明代更年遠,必然發生陵谷之變,此爲萬物消長的常理。看來“莫高如秦橋,而魚沫可吹;莫堅如銅柱,而流浪可消。是知世間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誰謂長生真可緻乎?”(姚文燮《昌谷集注》)
此詩通篇富于哲理,充滿理趣,不生枝蔓,純乎理喻,這在李賀詩中是罕見的。在結構筆法上,先寫日月如梭,反複更替,流光迅速,無有終期,是爲不變之道;再寫海沙變石,魚沫吹橋,流光消柱,無法阻止,是爲萬變之理。變與不變,對比寫來,深化主題,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量。
李賀善解樂府遺法,“設色濃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語,渾于用意。”(毛馳黃《詩辯坻》)這正是此詩的特點。設色濃妙如“魚沫吹橋”;刻于撰語如“空光流浪”(形容時光);渾
于用意如“銅柱年消”;而寓詞旨于篇外者,則是詩中不言當朝惑于神仙之風,但句句對如此時弊隐含深刺。詩人處于元和政治混亂之時,爲防不測,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憤之思于片章短什,或設弦外之音,感諷诽怨,還應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創作背景詩人經曆的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期間,唐王朝已由盛而衰,政治混亂,憲宗昏庸無能,惑于神仙,祈求長生不老,上行下效,形成風氣。此詩正是由此而發。
作者簡介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爲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李贺常常用他的诗歌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写下了一曲曲带有哲理意味的咏叹调。这首《古悠悠行》就是这样的作品。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这两句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千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但是“千岁”又不仅仅是指时间,也指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这千岁内的人、事、物,也和时间一样随风飘荡而逝,无影无踪了。诗的前四句是说,日入西山,夜色深远,昼夜循环,今古如此,无有穷尽,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使是千岁之久,在历史的发展中,亦如风飘之疾速,匆忽即逝。诗人此种感系,曾在许多篇什中抒发,如“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以仙人比凡人,足见年命之短促。但日月递更、今古无尽的道理,联系实际,并不是人人都能悟得。
这是前面四句蕴含的无比深厚的内容。这当中有诗人在时间消逝时心灵颤震的音符,有悠远的时间
间广阔的空间背景。“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写大自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求仙不老,终难实现。君不见海沙虽细,经年变化,也可以长大为石。诗人在《梦天》中曾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人间的沧海桑田之变,犹如千年走马,说的是变化迅速。海沙成石说的是变化巨大。日久天长,人间万物都会发生变迁。秦王石桥,群鱼吹沫;汉武铜柱,流光销磨,至今已不复存在。这说明代更年远,必然发生陵谷之变,此为万物消长的常理。看来“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是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谁谓长生真可致乎?”(姚文燮《昌谷集注》)
此诗通篇富于哲理,充满理趣,不生枝蔓,纯乎理喻,这在李贺诗中是罕见的。在结构笔法上,先写日月如梭,反复更替,流光迅速,无有终期,是为不变之道;再写海沙变石,鱼沫吹桥,流光消柱,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变与不变,对比写来,深化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李贺善解乐府遗法,“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毛驰黄《诗辩坻》)这正是此诗的特点。设色浓妙如“鱼沫吹桥”;刻于撰语如“空光流浪”(形容时光);浑
于用意如“铜柱年消”;而寓词旨于篇外者,则是诗中不言当朝惑于神仙之风,但句句对如此时弊隐含深刺。诗人处于元和政治混乱之时,为防不测,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愤之思于片章短什,或设弦外之音,感讽诽怨,还应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创作背景诗人经历的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期间,唐王朝已由盛而衰,政治混乱,宪宗昏庸无能,惑于神仙,祈求长生不老,上行下效,形成风气。此诗正是由此而发。
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