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9 22:04:54
出自先秦的《幹旄》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纰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譯文及注釋譯文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麽來回敬?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麽來回報?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注釋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幹旄(máo):以牦牛尾飾旗杆,樹于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浚(xùn):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纰(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良馬四之:這裏指四匹馬爲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畀(bì):給,予。旟(yú):畫有鷹雕紋飾的旗幟。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組:編織,束絲
絲之法。予:給予。旌(jīng):旗的一種。挂牦牛尾于竿頭,下有五彩鳥羽。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鑒賞此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車馬隆隆,旗幟飄揚。接下來是對旗幟和車馬的特寫:旄是“素絲纰之”,用素絲織的流蘇鑲在旗幟的邊上,可見其色彩鮮明及飄揚姿态;馬是“良馬四之”,四匹高頭大馬駕車而行,十分氣派,意氣風發。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幟越來越漂亮,距離浚邑越來越近,車馬排場越來越盛。而離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詩全用賦體,采用重章疊句的結構,但完全重複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中的重要性。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爲:“‘西方美人’,亦稱聖王,則稱賢以姝,亦無所疑。”持“美好善說”的毛詩說以爲“姝者”是衛國好美善的大夫,持“訪賢說”的朱熹則以爲“姝者”是衛國的賢人,但他們都認爲“之”指代的是衛大夫。毛詩說以“之”爲“賢者樂告以善道”(《毛詩序》)的對象,朱熹以“之”爲“答其禮意之勤”(《詩集傳》)的對象。“之”指代的應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訪賢說”,那“之”必
然是指被訪的賢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訪賢大夫心中所想的問題:将贈送他們什麽東西以示禮敬?将告訴他們哪些事需要請教?
關于詩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傳》解爲“禦四馬也”“骖馬五辔”“四馬六辔”,認爲“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是說大夫駕車建旌旄而行。對此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服馬四辔皆在手,兩骖馬内辔納于觖,故四馬皆言六辔,經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廣森語曰:“四之、五之、六之,不當以辔爲解,乃謂聘賢者用馬爲禮。三章轉益,見其多庶。《觐禮》曰:‘匹馬卓上,九馬随之。’《春秋左傳》曰:‘王賜虢公、晉侯馬三匹。’‘楚公子棄疾見鄭子皮以馬六匹。’是以馬者不必成雙,故或五或六矣。”
從詩藝上說,“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遠而近,“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嚴謹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問句代陳述句,搖曳生姿。如果按“訪賢說”,那麽此詩反映訪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
創作背景《鄘風·幹旄》一詩,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各家之說,可謂洋洋大觀,但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毛詩序》爲代
表的“美衛文公臣子好善說”;二是以《詩集傳》爲代表的“衛大夫訪賢說”,三是現代一些學者所持的“男戀女情詩說。
出自先秦的《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译文及注释译文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畀(bì):给,予。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组:编织,束丝
丝之法。予:给予。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鉴赏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
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创作背景《鄘风·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各家之说,可谓洋洋大观,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毛诗序》为代
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二是以《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三是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