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匆匆不偶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8 10:23:03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鹧鸪天·離豫章别司馬漢章大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曆楚山川。但将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萦綠帶,點青錢,東湖春水碧連天。明朝放我東歸去,後夜相思月滿船。譯文及注釋譯文我們的團聚與分散太匆促了,但這不是偶然的,我在這兩年裏調動了四次,幾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們捉弄的。讓我們開懷喝個痛快,借酒來酬謝這裏的風月景色和友人們的關懷吧!不要把離别的歌曲譜在管弦裏唱出來,叫我聽見傷心。看這綠水的江河,像帶子萦回彎曲,荷花葉子,圓圓點點的像青錢,布滿了池塘。東湖裏的春水,碧綠清澈,與湛蘭的青天連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東歸去了,後夜月光滿船的時候,正是我孤獨的一個人在思念你們的時候。
注釋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風月:指美好景色。莫放:莫唱,莫奏。管弦:泛指樂器。萦(yíng)綠帶:綠水環繞似帶。點青錢:密密荷葉如青錢點綴水面。東湖:名勝之地,在今江西南昌東南。
賞析此詞與《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作于同一時期,其主旨相近,但又側重于抒發别情和對被頻頻調動的不滿。同時因爲是用小令寫作,風格也特别含蓄蘊藉,體勢既整傷又流美。兩年之内,作者因頻繁調動而心情十分抑郁,險惡的宦海風
風波,使作者無法實現恢複中原的壯志。現在又值與友人别離之際,更覺難以爲懷。起韻借聚興感,直中藏曲,表達了作者對于被頻繁調動的牢騷不滿情緒。
起首二句,借聚散興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對于被頻繁調動的牢騷小滿情緒。作者從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時間内,先後被調動四次,匆匆來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簡直疲于奔命,來不及有所建樹。對此,作者以一切“二年曆遍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頻繁調動的原因是未加明說,隻以“不偶然”來點出隐情,更耐人尋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經體會出了被頻頻調動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經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當年“旌旗擁萬夫”來歸時,南宋統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裝,而已将作者部下的萬餘義軍當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縣;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後作者一直沒機會擔任軍事工作,隻能滞留在地方官(偶爾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調來調去,難以安頓和籌劃建樹。想起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統治者對作者這樣一個赤心來歸的愛國者的防備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滿。作者曾經自呼爲“江南遊子”,作者曾經歎息過隻能醉吟風月,作者曾經以酒消愁,都是爲此。因此,這裏的“不偶然”一語,包
含無限悲憤。下兩句,忽然一轉,轉到餞别的宴會上來,寫作者隻願意和朋友一起爲了美麗的風光而暢飲,而不願讓離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離之愁。這在章法上,是切合題面。而細味其意,其中仍含着無計可施、隻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脈似斷未斷。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風月”而來,寫餞别處的東湖美景如畫,實是表達對于豫章的依依眷戀之情。“綠帶”、“青錢”用以狀流水、荷葉之貌,涉筆成趣;“萦”字、“點”字,賦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來。“春水碧連天”,以誇張的筆觸,顯示出作者對于此地風光的無比喜愛之倩。結尾兩句,想象别後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後夜相思月滿船”之語,寫境不隔,寫情濃郁,簡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創作背景此詞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辛棄疾時年三十九歲。淳熙四年被召,淳熙五年春天的時候離開豫州,寫了此詞。辛棄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擠和打擊,滿腔怒火。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號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
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注释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风月:指美好景色。莫放:莫唱,莫奏。管弦:泛指乐器。萦(yíng)绿带:绿水环绕似带。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
赏析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
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历遍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人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过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
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淳熙四年被召,淳熙五年春天的时候离开豫州,写了此词。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满腔怒火。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
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聚散匆匆不偶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