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2 14:34:55
出自宋代楊徽之的《寒食寄鄭起侍郎》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回首故山千裏外,别離心緒向誰言?譯文及注釋譯文清明時節我獨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門戶綠柳隐映。隔水淡淡煙霭中,看得見佛寺修竹成蔭, 一路上細雨蕭疏, 經過的村莊落花陣陣。天氣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讓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樓隻見天高地迥, 我思鄉念友更容易極度傷心。回望故家遠在千裏以外,滿懷離情别緒又去講給誰聽?
注釋寒食:寒食節。每年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謂之寒食。鄭起:宇孟隆,後周時曾任右拾遺、直史館,遷殿中侍禦史。入宋,963年(乾德元年)外貶後,未再入任而卒。“侍郎”可能是“侍禦”之誤。清明時節:寒食節後兩日爲清明節,故寒食、清明常并舉。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風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掃墓,出郊春遊。柳映門:宋代清明寒食節時有插柳于門上的習俗,《東京夢華錄》卷七、《夢粱錄》卷二均有記載。修竹寺:長着修長竹子的佛寺。落花村:飄落花朵的村子。酒薄:酒味淡薄。迥(jiǒng):遠。斷魂:這裏是形容哀傷至極。故山:故鄉。
賞析首句“清明”後綴以“時節”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
内。在此時節“出郊原”春遊,是宋時風俗,如邵雍《春遊》詩即有句雲:“人間佳節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點明詩人出遊的地點。“寂寂”,用疊詞渲染周圍的環境氣氛。柳則是帶季節氣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韓诩有“寒食東風禦柳斜”名句傳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楊柳等物飾于轎頂之上,四垂遮蔽。每戶且以“面造棗(饣固)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根”(《東京夢華錄》卷七)。因此,“柳映門”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聯二句二景:一遠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畫家構圖,色調和諧,筆觸錯落有緻。同是寫寒食清明,柳永《木蘭花慢》詞:“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燒林,湘桃繡野,芳景如屏。”而在楊徽之筆下,則是“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調淡雅、風物凄清之景,與前“寂寂山城”相呼應,與都城寒食時繁華熱鬧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詩人被貶後的愁思。
頸聯即景抒情。“天寒”,點出寒食節乍暖還寒的氣侯特點。“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掃墓之俗。此時此景,登高見之,倍生思家之念。詩中“易斷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裏外”而來;而“難成醉”也與此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兩句與範仲淹
《禦街行》詞“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說宋太宗很欣賞楊徽之的詩,特地挑出十聯寫于屏風,其中就有這一聯。
尾聯之妙,在以問句作結。詩人本有一腔“别離心緒”,噴湧欲出,這裏以“向誰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爲唱歎之音,與全詩的基調和諧一緻。
作者于西昆體盛行之時,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額聯平仄稍作變化,頸聯雖對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對”之意,仍有自然流轉之美。全詩無論是内容,還是藝術手法,都顯得自然而清新。
創作背景此詩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興國(976—984)初,楊徽之貶爲外官之時。向故人鄭起傾訴“别離心緒”是全詩的主旨。
作者簡介楊徽之(921~1000)宋代官員、宋初第一代詩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後周顯德二年舉進士甲科,起家校書郎,集賢校理,累官右拾遺。因文才出衆,曾奉诏參與編輯《文苑英華》,負責詩歌部分。真宗時官至翰林待讀學士。爲人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教,尤惡非道以幹進者,後患足疾而卒,谥文莊。
出自宋代杨徽之的《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 一路上细雨萧疏, 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 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
注释寒食:寒食节。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谓之寒食。郑起:宇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直史馆,迁殿中侍御史。入宋,963年(乾德元年)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侍郎”可能是“侍御”之误。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修竹寺:长着修长竹子的佛寺。落花村:飘落花朵的村子。酒薄:酒味淡薄。迥(jiǒng):远。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故山:故乡。
赏析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
《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作者简介杨徽之(921~1000)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