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2 06:40:51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鬓先絲。人間别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沉 通:沈)譯文及注釋譯文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凄涼,當初真不該苦苦相思。夢裏的相見總是看不清楚,趕不上看畫像更加清晰,而這種春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鬓已成銀絲,蒼老得太快。我們離别得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忘去。可不知是誰,讓我朝思暮想,年年歲歲的團圓夜,這種感受,隻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釋元夕:舊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将軍嶺,至施口入巢湖。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初不應該動情,動情後尤不該分别。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賞析二這是一首情詞,與姜夔青年時代的“合肥情事”有關,詞中懷念和思戀的是合肥的舊日情侶。可以看出,白石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雖往事已矣,但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轉換,加上人事變幻的滄桑,并沒有改變白石對合肥情侶的深深眷戀。所以在長期浪迹江湖中,他寫了一系列深切懷念對方的詞篇。宋甯宗慶元三年
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夢,夢中又見到了舊日的情人,夢醒後寫了這首纏綿悱恻的情詞。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時已經二十多年了。
頭兩句揭示夢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興,興中含比。肥水分東、西兩支,這裏指東流經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點“肥水”,不但交待了這段情緣的發生地,而且将詞人拉入到遙遠的沉思。映現在詞人腦海中的,不僅有肥水悠悠向東流的形象,且有與合肥情事有關的一系列或溫馨或痛苦的回憶。東流無盡期的肥水,在這裏既象是悠悠流逝的歲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長歲月中無窮無盡的相思和眷戀的象征,起興自然而意蘊豐富。正因爲這段情緣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筆調一轉翻怨當初不該種下這段相思情緣。“種相思”的“種”字用得精妙無比。
相思子是相思樹的果實,故由相思而聯想到相思樹,又由樹引出“種”字。它不但賦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與時俱增、無法消除、在心田中種下刻骨镂心的長恨。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心頭,又上眉頭。”(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語峭勁拗折,貌似悔種前緣,實爲更有力地表現這種相思的真摯深沉和它對心靈的長期痛苦折磨。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三四兩句切題
内“有所夢”,分寫夢中與夢醒。刻骨相思,遂緻入夢,但由于長期睽隔,夢中所見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離,覺得還不如丹青圖畫所顯現的更爲真切。細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舊日情人的畫像,平日相思時每常展玩,但總嫌不如面對伊人之真切,及至夢見伊人,卻又覺得夢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鮮明。意思翻進一層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蘊。下句在語言上與上句對仗,意思則又翻進一層,說夢境迷蒙中,忽然聽到山鳥的啼鳴聲,驚醒幻夢,遂使這“未比丹青見”的形象也消失無蹤無處尋覓了。如果說,上句是夢中的遺憾,下句便是夢醒後的惆怅。與所思者睽隔時間之長,空間之遠,相見隻期于夢中,但連這樣不甚真切的夢也做不長,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夢見”,意脈不斷,下片從另一角度再深入來寫,抒發夢醒後的感受。
換頭“春未綠”關合元夕,開春換歲,又過一年,而春郊尚未綠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絲”說自己輾轉江湖,蹉跎歲月雙鬓已斑斑如霜,縱有芳春可賞,其奈老何!兩句爲流水對,語取對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絕。
接下來“人間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詞感情的凝聚點,飽含着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摯的愛情,總是随着歲月的積累而将記憶的年輪刻得更多更深
,但在表面上,這種深入骨髓的相思卻并不常表現爲熱烈的爆發和強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運行的岩漿,在平靜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潛行着熾熱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處奔湧激蕩,外表卻不易覺察。特别是由于年深歲久,年年重複的相思和傷痛已經逐漸使感覺的神經末梢變得有些遲鈍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積累沉澱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層不易觸動的外膜,在這種情況下,就連自己也仿佛意識不到内心深處潛藏的悲哀了。“多情卻似總無情”(杜牧《贈别二首》),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當作者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悲痛的感情不免更進一層。詞人在幾天前寫過的一首同調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來悲”,正與此同。這是久經感情磨難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劇色彩的感情狀态。在這種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纏綿悱恻便不免顯得浮淺了。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紅蓮夜,指元宵燈節,紅蓮指燈節的花燈。歐陽修《蓦山溪·元夕》:“剪紅蓮滿城開遍”,周邦彥《解語花。元宵》:“露浥紅蓮,燈市花相射”,均可證。歇拍以兩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結。與李清照“一種相思,兩
處閑愁”相同。“歲歲”照應首句“無盡”。這裏特提“紅蓮夜”,似不僅爲切題,也不僅由于元宵佳節容易觸動團圓的聯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緣有關。古代元宵燈節,士女縱賞,正是青年男女結交定情的良宵,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幫助理解這一點。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夢”了。說“沉吟”而不說“相思”,不僅爲避免重複,更因“沉吟”一詞帶有低頭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頗有李商隐“月吟應覺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說彼此都知道雙方在互相懷念,又是說這種兩地相思的況味(無論是溫馨甜美的回憶還是長期别離的痛苦)隻有彼此心知。兩句用“誰教”提起,似問似慨,如泣如訴,象是怨恨某種不可知的力量使雙方永遠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癡不能泯滅相思。正是“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間别久不成悲”句之後,用“誰教”二句作結,這是一句提空描寫,變實爲虛、化人爲物,詞的韻味顯得悠長深厚,含蘊空靈。
情詞的傳統風格偏于柔婉軟媚,這首詞卻以清健之筆來寫刻骨銘心的深情,别具一種峭拔隽永的情韻。全篇除“紅蓮”一詞由于關合愛情而較
豔麗外,都是用經過錘煉而自然清勁的語言,可謂洗淨鉛華。詞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靈蘊藉,純粹抒情,絲毫不及這段情緣的具體情事。所謂“意愈切而詞愈微”,“感慨全在虛處”,正是此詞的特點。
題解 本詞是宋甯宗慶元三年(1197)元夕爲懷念合肥戀人所作。這首記夢詞,題目是《元夕有所夢》,作于甯宗慶元三上元宵節。上片先寫對昔日戀情的悔恨,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下片說别久傷悲以至愁白了鬓發,煞拍兩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燈之夜,對方也在悲苦相思,語極沉痛。春未綠,鬓先絲,人間别久不成悲。“春未綠”,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時節而講,早春尚寒,草木未綠;“鬓先絲”則寫詞人一夜夢醒,突然喚醒二十年前之戀情,忽而感覺到人已兩鬓斑白,青春消逝,這才發覺昔日戀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間别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謂“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激情外露轉向深沉内斂,由多愁善感變爲隐忍節制,顯出一種“不成悲”的淡漠與遲鈍,實際是一種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詞情緻深婉空靈。賞析三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夢》,乃姜夔爲懷念身在合肥的戀人而作,作于甯宗慶元三年(1197)元宵節之時。據夏承焘先生考證,姜夔在初遇合肥戀人時,約爲
二十餘歲,在他三十六歲這年,曾經兩次到過合肥。“紹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詣石湖,授範成大以詠梅之《暗香》、《疏影》新聲兩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紅爲贈。”而作此詞時,姜夔已是四十二歲,與舊戀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東流無盡期”,點明了當初相戀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綿綿無盡之意,謂已相思亦是了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表面上有怨極生恨的後悔之意,稱當初就不應該發生這段感情,然實則說,自已根本就擺脫不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始終被相思纏繞,太過苦惱。有李太白《秋風詞》“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之感慨。“夢中未比丹青見”則寫出了詞人夢中的遺憾。在夢裏,戀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沒有畫像那般清晰。潛在地表明了詞人在這二十年裏,刻未能忘戀人的樣子,時常在她的畫像前流連這樣一個事實。結句“暗裏忽聞山鳥啼”沉痛已極,離别已久,又相隔遙遠,隻能在夢中相見了,然而,這模糊不清晰的夢,竟然還被鳥啼聲驚醒。情傷若斯,痛徹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綠、鬓先絲”,言春乍始,然發已先白;也暗寫自已二十年來,傷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間别久不成悲”道出人
間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變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覺不到當初離别時的那種銘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細細想來,世情歡愛,又莫不如此,讀之心中尤覺感傷。“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兩句,點出主旨,收結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會觸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對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應到?這個問題是個天問,沒有答案,隻有身在兩地的雙方各自心裏明白。由此推求出,這段戀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燈會,曾有過甜蜜地回憶。在這一特定的時刻,能夠引發彼此的回憶和相思。
東坡雲:“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該詞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會,無法以言語盡達,心有戚戚者,自會其中之意。
作者簡介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态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爲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轼之後又一難得
的藝術全才。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沉 通:沈)译文及注释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赏析二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元三年
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
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
,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
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题解 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别久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春未绿”,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时节而讲,早春尚寒,草木未绿;“鬓先丝”则写词人一夜梦醒,突然唤醒二十年前之恋情,忽而感觉到人已两鬓斑白,青春消逝,这才发觉昔日恋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谓“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激情外露转向深沉内敛,由多愁善感变为隐忍节制,显出一种“不成悲”的淡漠与迟钝,实际是一种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词情致深婉空灵。赏析三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
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
间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该词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会,无法以言语尽达,心有戚戚者,自会其中之意。
作者简介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
的艺术全才。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