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8 05:24:50
出自唐代李涉的《牧童詞》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卧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譯文及注釋譯文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裏,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咬牛犢。
注釋朝(zhāo):早晨;日出的時候。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編的防雨用具,類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濕地區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并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蓬蒿(hāo):“茼蒿”的俗稱。黃犢(dú):小牛。荷:披着,背上。
鑒賞詩的大意是:因爲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個放牧的好地方;放到這兒來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嘗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會兒;可是讨厭的鳥兒,在天空盤旋。它們餓了,老是要飛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鬥的,特别是牧童放的這頭小白牛更淘氣,它時而低頭吃草,時而舉頭長鳴。這鳴聲該
該不會是尋找觸角的對象的信號吧?真叫人擔心,一刻也不能離開它。此時,牧童耳邊忽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有人卷着蘆葉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邊,于是他也學着樣兒,卷着葉子吹起來,互相應和;一面監視着這正在吃草的牛,抖動幾下手裏的長鞭,并且向牛說了下面兩句警告的話。這話裏是有個典故的。
原來,北魏時,拓跋輝出任萬州刺史,從信都到湯陰的路上,因爲需要潤滑車輪的角脂,派人到處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來。這一橫暴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牧童們誰都知道。“官家截爾頭上角”,是這牧童揮鞭時随口說出來的。這話對無知的牛來說,當然無異“彈琴”,可是在牧童卻認爲是有效的恐吓。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亂後,藩鎮割據,内戰不停。官府借口軍需而搶奪、宰殺民間耕牛,是極常見的事。和張籍同時的詩人元稹在《樂府古題·田家詞》裏就有所反映:“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辘辘。一日官軍收海服,驅車駕車食牛肉。”連肉都被吃光,那頭上兩隻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話下。這就是當時的客觀現實。對于這種現實,張籍這詩裏并未作任何描寫,隻是結尾時借放牛娃的口,輕輕地點了一下,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人民對官
府畏懼和對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見了。
全詩十句,是一幅絕妙的牧牛圖。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态,情趣盎然。然而詩的主題并不在此;直到最後兩句,讀者才能看出詩人用意之所在。從前面八句轉入最後兩句,如信手拈來,用筆十分自然;寓尖銳諷刺于輕松調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詩歌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作者簡介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隐廬山香爐峰下。後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爲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複歸洛陽,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出自唐代李涉的《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荷:披着,背上。
鉴赏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
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
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作者简介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