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9 08:07:46
出自宋代王以甯的《水調歌頭·呈漢陽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常記鲒狂客,邀我登樓雪霁,杖策擁羊裘。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黃粱夢,未覺枕,幾經秋。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舉酒一觞今古,歎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鹦鹉更誰賦,遺恨滿芳州。賞析這是作者送給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漢陽使君的一篇詞章,漢陽使君姓名無法知曉,從詞中知道他二人闊别十年,重會于大别山,感觸頗深,因而賦詞相贈。
上片起首二句,一語雙關,既寫人又寫山,把人與自然融爲一體。大别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聳立在西州,十年後重新相會,山色依舊秀麗,映照着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麽令人歡愉!下面轉入對往事的回憶,“常記”三句,“鲒狂客”,指漢陽使君是一個豪爽狂放之人,拄着杖披着羊裘,在大雪初停時邀請自己登樓賞景,那時的大别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從山頭騰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樣,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樓台,使樓台通明,景色是那樣清秀明澈,摯友們在一起暢遊,逸興豪情,何等盡興!
下片從回憶到現實。“黃粱夢”三句,寫經過十年的歲月,國家由盛轉衰,空有愛國之心,但仕途蹭蹬,壯志難酬,這一切都如
如黃粱一夢,眨眼之間,匆匆十年。“與君邂逅”五句,又從感歎轉入眼前,現在友人邂逅相逢,兩人豪興不減,重遊大别山,舉杯痛飲,暢論古今,但兩人都坎坷不平,胸懷憤懑,現在隻能是“英雄骨冷、清淚難收”了。“骨冷”就是“心冷”,他們滿腹愛國熱情,徒遭打擊,漸至冷卻,隻能爲國灑淚,痛心疾首。最後以“鹦鹉”二句收束全篇,現在沒有誰還能像祢衡一樣作《鹦鹉賦》。在長滿萋萋芳草的鹦鹉洲上,隻留下滿腔遺恨,是祢衡的遺恨,也是作者及其友人的遺恨。
詞作情景結合,境界宏大,寫景狀物,雄偉開闊,豪情逸興與身世之志并寓其中、慷慨激昂,曠達豪放。
全篇詞感情豪邁粗犷之中見真情,作者再現了大别山縱橫遼闊、莽莽蒼蒼的雄渾境界,體現了一種濃郁的感情色彩。起句“大别我知友”,用拟人手法,賦予大自然以情感意識。大别山成了詞人的“知友”,“突兀起西州”句,筆勢突然躍動,呈現大别山的挺拔聳立;這裏“西州”指漢陽軍。在突兀雄壯的大别山前,激起心靈深處的感情波濤:“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闊别了十年的山色,景色依然清秀如故親切自然。十年前作者曾遊此山,連及當年邀陪遊山之人:“常記鲒碕狂客,邀我登樓雪霁,杖策擁羊裘。”寥寥幾筆,
朋友的豪放性格又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鲒碕,又稱鲒碕,山名,在今浙江奉化縣東南。此“鲒碕狂客”指“漢陽使君”,點出其籍貫。
“狂客”二字,從唐朝賀知章自號的“四明狂客”而來。四明宋時稱明州,治所在今浙江甯波,鲒碕山在其境内,故稱“鲒碕狂客”,顯然以賀知章爲比拟,寫出這位漢陽使君的豪逸狂放:“杖策擁羊裘”,通過拄杖披裘的藝術形象,表達十年前朋友相逢時一塊兒雪後漢山的快樂的情緻。襯托了大别山雪後的迷人的淩晨景色:“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千仞群山,配以一輪殘月,同時月光照着清澈的湖水,水光又反映入樓台,真是一派景色優美,感情飄逸的山光月色。“殘夜水明樓”出自杜甫的《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王以甯襲用詩語,再現了與故友同遊的美好回憶:雪天月夜的大别山,景色清秀明澈,兩位摯友登山,逸興與山月水色一起充滿宇宙。
詞的下片,作者以飛動的筆調,把久别相逢的激蕩豪情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十年的漫長歲月,個人的宦海浮沉,猶如黃粱一夢。“黃粱夢,未覺枕,幾經秋”,過片承上啓下,與上阕的“常記鲒碕狂客”相銜接,這次重遊大别山,是作者在經曆了打擊、折磨之後,但沒有使詞人頹喪消極,反而作者的思想
感情的發展比十年前更加成熟深沉。這裏的“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句,與上片“邀我登樓雪霁”遙相呼應,過去是雪後“杖策擁羊裘”登上山頭,這次老友之間因偶然的機會相逢,“相逐飛步碧山頭”但是彼此豪興仍不減當年。“碧山頭”指大别山巅。巍峨的大别山,又一次迎接這兩位老朋友,他們在“碧山頭”舉杯痛飲,暢談今古,兩人都壯志未遂,悲憤填膺。真是一對志同道合的生死之友“舉杯一觞今古,歎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這一句寫重遊大别山的種種感慨,歎息過去“英雄骨冷”,現在想來清淚難收。古代如此,現在又怎麽能改變得緊接着從漢陽鹦鹉洲的眼前景緻聯想到祢衡作《鹦鹉賦》的故事,因此作者以“鹦鹉更誰賦,遺恨滿芳洲”結束全詞。表現了作者的事不随願,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在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上,隻有滿腔遺恨!他借《鹦鹉賦》爲喻,道出了胸中的郁積:“飛步碧山頭”的激烈情懷,在面對鹦鹉洲的懷古幽思中,又逐漸地趨于低潮,陷入沉思之中。
詞意是“呈漢陽使君”,記叙作者與老朋友漢陽使君的深厚情誼。王以甯對兩次遊覽大别山的描寫,文筆飛動:第一次逸興遄飛,壯志滿懷,但還沒有經受過壓抑的痛苦;第二次“飛步碧山頭”,是在仕途險阻、人世變
遷之後,感情轉入蒼涼深邃但詞人的心理卻更加成熟。詞篇所展現的,是豪邁而細膩的感情體驗,是壯闊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叢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殘夜水明樓”,是芳草萋萋析鹦鹉洲的懷古幽怨。詞人在強烈動蕩的思想情緒中,動用動靜相結合的藝術手段,将大自然的環境與作者的感情波瀾和諧地統一起來,“相逐飛步碧山頭”,這句是寫朋友邂逅相逢的萬千感慨,極其激動,在翠碧的山峰上飛步相逐,情趣達到了忘情忘我的境界;本來是靜悄悄的大别山的黑夜秀色,大别山頭的月夜群峰,亦爲詞家一陣陣飄動的情緒狂瀾所掀動所感動。動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詞篇音調飛揚,頓挫有力,筆飛墨動,縱橫豪石,獨具異彩。
創作背景王以甯是兩宋之際的愛國詞人。後因事被貶台州、潮州。至1140年(紹興十年)複右朝奉郎,知全州。這首詞是爲獻給知漢陽軍事而寫的。這位漢陽軍的長官,是王以甯志同道合的老友,闊别十年,又相逢了,面對大别青山(在漢陽縣東北),感慨萬端,于是寫下這首慷慨的詞。
作者簡介王以甯(約1090年--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屬湖南),是兩宋之際的愛國詞人。他曾爲國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隻身一人從鼎州借來援兵,解了太原圍。
出自宋代王以宁的《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赏析这是作者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汉阳使君的一篇词章,汉阳使君姓名无法知晓,从词中知道他二人阔别十年,重会于大别山,感触颇深,因而赋词相赠。
上片起首二句,一语双关,既写人又写山,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大别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耸立在西州,十年后重新相会,山色依旧秀丽,映照着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么令人欢愉!下面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记”三句,“鲒狂客”,指汉阳使君是一个豪爽狂放之人,拄着杖披着羊裘,在大雪初停时邀请自己登楼赏景,那时的大别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从山头腾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样,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楼台,使楼台通明,景色是那样清秀明澈,挚友们在一起畅游,逸兴豪情,何等尽兴!
下片从回忆到现实。“黄粱梦”三句,写经过十年的岁月,国家由盛转衰,空有爱国之心,但仕途蹭蹬,壮志难酬,这一切都如
如黄粱一梦,眨眼之间,匆匆十年。“与君邂逅”五句,又从感叹转入眼前,现在友人邂逅相逢,两人豪兴不减,重游大别山,举杯痛饮,畅论古今,但两人都坎坷不平,胸怀愤懑,现在只能是“英雄骨冷、清泪难收”了。“骨冷”就是“心冷”,他们满腹爱国热情,徒遭打击,渐至冷却,只能为国洒泪,痛心疾首。最后以“鹦鹉”二句收束全篇,现在没有谁还能像祢衡一样作《鹦鹉赋》。在长满萋萋芳草的鹦鹉洲上,只留下满腔遗恨,是祢衡的遗恨,也是作者及其友人的遗恨。
词作情景结合,境界宏大,写景状物,雄伟开阔,豪情逸兴与身世之志并寓其中、慷慨激昂,旷达豪放。
全篇词感情豪迈粗犷之中见真情,作者再现了大别山纵横辽阔、莽莽苍苍的雄浑境界,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起句“大别我知友”,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情感意识。大别山成了词人的“知友”,“突兀起西州”句,笔势突然跃动,呈现大别山的挺拔耸立;这里“西州”指汉阳军。在突兀雄壮的大别山前,激起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涛:“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阔别了十年的山色,景色依然清秀如故亲切自然。十年前作者曾游此山,连及当年邀陪游山之人:“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寥寥几笔,
朋友的豪放性格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鲒碕,又称鲒碕,山名,在今浙江奉化县东南。此“鲒碕狂客”指“汉阳使君”,点出其籍贯。
“狂客”二字,从唐朝贺知章自号的“四明狂客”而来。四明宋时称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鲒碕山在其境内,故称“鲒碕狂客”,显然以贺知章为比拟,写出这位汉阳使君的豪逸狂放:“杖策拥羊裘”,通过拄杖披裘的艺术形象,表达十年前朋友相逢时一块儿雪后汉山的快乐的情致。衬托了大别山雪后的迷人的凌晨景色:“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千仞群山,配以一轮残月,同时月光照着清澈的湖水,水光又反映入楼台,真是一派景色优美,感情飘逸的山光月色。“残夜水明楼”出自杜甫的《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王以宁袭用诗语,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雪天月夜的大别山,景色清秀明澈,两位挚友登山,逸兴与山月水色一起充满宇宙。
词的下片,作者以飞动的笔调,把久别相逢的激荡豪情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十年的漫长岁月,个人的宦海浮沉,犹如黄粱一梦。“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过片承上启下,与上阕的“常记鲒碕狂客”相衔接,这次重游大别山,是作者在经历了打击、折磨之后,但没有使词人颓丧消极,反而作者的思想
感情的发展比十年前更加成熟深沉。这里的“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句,与上片“邀我登楼雪霁”遥相呼应,过去是雪后“杖策拥羊裘”登上山头,这次老友之间因偶然的机会相逢,“相逐飞步碧山头”但是彼此豪兴仍不减当年。“碧山头”指大别山巅。巍峨的大别山,又一次迎接这两位老朋友,他们在“碧山头”举杯痛饮,畅谈今古,两人都壮志未遂,悲愤填膺。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生死之友“举杯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这一句写重游大别山的种种感慨,叹息过去“英雄骨冷”,现在想来清泪难收。古代如此,现在又怎么能改变得紧接着从汉阳鹦鹉洲的眼前景致联想到祢衡作《鹦鹉赋》的故事,因此作者以“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结束全词。表现了作者的事不随愿,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在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上,只有满腔遗恨!他借《鹦鹉赋》为喻,道出了胸中的郁积:“飞步碧山头”的激烈情怀,在面对鹦鹉洲的怀古幽思中,又逐渐地趋于低潮,陷入沉思之中。
词意是“呈汉阳使君”,记叙作者与老朋友汉阳使君的深厚情谊。王以宁对两次游览大别山的描写,文笔飞动:第一次逸兴遄飞,壮志满怀,但还没有经受过压抑的痛苦;第二次“飞步碧山头”,是在仕途险阻、人世变
迁之后,感情转入苍凉深邃但词人的心理却更加成熟。词篇所展现的,是豪迈而细腻的感情体验,是壮阔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丛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残夜水明楼”,是芳草萋萋析鹦鹉洲的怀古幽怨。词人在强烈动荡的思想情绪中,动用动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将大自然的环境与作者的感情波澜和谐地统一起来,“相逐飞步碧山头”,这句是写朋友邂逅相逢的万千感慨,极其激动,在翠碧的山峰上飞步相逐,情趣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界;本来是静悄悄的大别山的黑夜秀色,大别山头的月夜群峰,亦为词家一阵阵飘动的情绪狂澜所掀动所感动。动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词篇音调飞扬,顿挫有力,笔飞墨动,纵横豪石,独具异彩。
创作背景王以宁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后因事被贬台州、潮州。至1140年(绍兴十年)复右朝奉郎,知全州。这首词是为献给知汉阳军事而写的。这位汉阳军的长官,是王以宁志同道合的老友,阔别十年,又相逢了,面对大别青山(在汉阳县东北),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慷慨的词。
作者简介王以宁(约1090年--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属湖南),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只身一人从鼎州借来援兵,解了太原围。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