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2 15:30:06
出自兩漢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譯文及注釋譯文 君子的行爲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爲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麽來得及?
注釋誡:警告,勸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養德:培養品德。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甯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緻遠:實現遠大目标。
。才:才幹。廣才:增長才幹。成:達成,成就。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甯靜”相對而言。冶性:陶冶性情。與:跟随。馳:疾行,這裏是增長的意思。日:時間。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窮廬:破房子。将複何及:又怎麽來得及。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鑒賞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内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爲“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爲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爲一個“躁”
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甯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甯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爲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甯靜中研究探讨,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甯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甯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
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創作背景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爲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爲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
雞岐山境内)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鉴赏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
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
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