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03:50:55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序》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欤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岖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譯文及注釋序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裏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裏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爲美德,叔父也因爲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裏懼怕到遠地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裏,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裏。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産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爲什麽?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爲官做事,都是爲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願。隻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
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願,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譯文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爲什麽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爲形體所役使,爲什麽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确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爲是錯的。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孩子們歡快地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裏。院子裏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裏;帶着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着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爲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擡頭望着遠方(的天空)。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讓我同外
界斷絕交遊。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麽?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将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着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着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歎自己一生行将告終。 算了吧!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爲什麽不随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爲什麽心神不定,還想去什麽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鋤草耕種;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随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有什麽可疑慮的呢?
序文注釋(1)耕植不足以自給:耕:耕田。植:植桑。以:來。給:供給。自給:供給自己生活。(2)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幼稚:指孩童。盈:滿。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甕之類。(3)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爲動詞,後一“生”字爲名詞。資:憑借。術:這裏指經營生計的本領。(4)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5)脫然:不經意的樣子。有
懷:心有所動(指有了做官的念頭)。(6)靡途:沒有門路。(7)會有四方之事: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會:适逢。四方:意爲到各處去(8)諸侯:指州郡長官。(9)家叔:指陶夔(kuí),當時任太常卿。以:因爲。(10)見:被。(11)風波:指軍閥混戰。靜:平。(12)憚:害怕。役:服役。(13)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14)眷然:思戀的樣子。歸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15)何:什麽。則:道理。(16)質性:本性。矯厲:造作勉強。(17)切:迫切。違己:違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8)嘗:曾經。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9)口腹自役:爲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20)怅然:失意。(21)猶:躊躇、猶疑。望:觀望。一稔(rěn):公田收獲一次。稔,谷物成熟。(22)斂裳:收拾行裝。宵:星夜。逝:離去。(23)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24)情:吊喪的心情。在:像。駿奔:急着前去奔喪。(25)仲秋:農曆八月。(26)事:辭官。順:順遂。心:心願。(27)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正文注釋(1)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來,助詞,無義。兮,語氣詞。(2)田園将蕪胡不歸:田園将要荒蕪了,爲什麽不回去?蕪
,田地荒廢。胡,同“何”,爲什麽。(3)既自以心爲形役:讓心神爲形體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願出仕,但爲了免于饑寒,違背本意做了官。心,意願。形,形體,指身體。役,奴役。既,表示動作、行爲已經完成,此處可做“曾經”解。(4)奚惆怅而獨悲:爲什麽悲愁失意。奚,何,爲什麽。惆怅,失意的樣子。(5)悟已往之不谏:認識到過去的錯誤(指出仕)已經不可挽回。谏,谏止,勸止。(6)知來者之可追:知道未來的事(指歸隐)還來得及補救。谏,勸止,挽回。追,補救。(7)實迷途其未遠:确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太遠。迷途,指出來做官。(8)是:正确。非:錯誤。(9)舟遙遙以輕飏(yáng):船在水面上輕輕地飄蕩着前進。遙遙,飄搖放流的樣子。以,表修飾。飏,飛揚,形容船行駛輕快。(10)問征夫以前路:向行人問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11)恨晨光之熹微: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恨:遺憾。熹微,天色微明。(12)乃瞻衡宇,:剛剛看見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後。瞻,遠望。衡宇,橫木爲門的房屋,指簡陋的房屋。衡,通“橫”。宇,屋檐,這裏指居處。載(zài)欣載奔:一邊高興,一邊奔跑。(13)稚子:幼兒。(14)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院子裏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菊還長在那裏。三
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诩(xǔ) 隐居之後,在院裏竹下開辟三徑,隻于少數友人來往。後來,三徑變成了隐士住處的代稱。就,接近。(15)盈樽:滿杯。(16)引:拿來。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顔:看看院子裏的樹木,覺得很愉快。眄,斜看。這裏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樹枝。以:爲了。怡顔,使面容現出愉快神色。(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18)審容膝之易安: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裏也非常舒服。審,覺察。容膝,隻能容下雙膝的小屋,極言其狹小。(19)園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園裏行走,自成一種樂趣。涉,涉足,走到。(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時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遊息,就是沒有固定的地方,到處走走歇歇。(21)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擡起頭向遠處望望。矯,舉。遐,遠。(22)雲無心以出岫(xiù):雲氣自然而然地從山裏冒出。無心,無意地。岫,有洞穴的山,這裏泛指山峰。(23)景翳(yì)翳以将入:陽光黯淡,太陽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陰暗的樣子。(24)撫孤松而盤桓:手扶孤松徘徊。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25)請息交以絕遊:息交,停止與人交往斷絕交遊。意思是不再同官場有任何瓜葛。(26)世與我
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麽呢?駕,駕車,這裏指駕車出遊去追求想要的東西。言,助詞。(27)情話:知心話。(28)春及:春天到了。(29)将有事于西疇:西邊田野裏要開始耕種了。有事,指耕種之事。事,這裏指農事。疇,田地。(30)或命巾車:有時叫上一輛有帷的小車。巾車,有車帷的小車。或,有時。(31)或棹(zhào)孤舟:有時劃一艘小船。棹,本義船槳。這裏名詞做動詞,意爲劃槳。(32)既窈窕以尋壑: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樣子。壑,山溝。(33)亦崎岖而經丘: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34)木欣欣以向榮:草木茂盛。欣欣,向榮,都是草木滋長茂盛的意思。(35)涓涓:水流細微的樣子。(36)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羨慕自然界萬物一到春天便及時生長茂盛,感歎自己的一生行将結束。善,歡喜,羨慕。行休,行将結束。(37)已矣乎:算了吧!助詞“矣”與“乎”連用,加強感歎語氣。(38)寓形宇内複幾時,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順從自己的心願,管它什麽生與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間。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39)胡爲乎遑遑欲何之:爲什麽心神不定,想到哪裏去呢?遑遑,不安的樣子。之
,往。(40)帝鄉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鄉,仙鄉,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41)懷良辰以孤往: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懷,留戀、愛惜。良辰,指上文所說萬物得時的春天。孤獨,獨自外出。(42)或植杖而耘耔:有時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43)登東臯(gāo)以舒嘯:登上東面的高地放聲長嘯,臯,高地。嘯,撮口發出的長而清越的一種聲音。舒,放。(44)聊乘化以歸盡:姑且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順大自然的運轉變化。歸盡:到死。盡,指死亡。(45)樂夫天命複奚疑:樂安天命,還有什麽可疑慮的呢? 複:還有。疑:疑慮。
賞析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标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隐意識的創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并設想日後的隐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爲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隐。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爲黑暗。晉安帝元興
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讨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随着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争。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爲腐敗,谄上驕下,胡作非爲,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隐。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秀的小品文。從“餘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曆。其中“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後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出仕,詩人深知爲“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願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
自免去職”,隻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将蕪,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是說自己使心爲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态度是堅實的。“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隐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着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寫詩人想像取道水陸,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一望見家門,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
。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爲詩人視之爲“人子”而“善遇之”(蕭統《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爲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後,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見隐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湧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隻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幹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麽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隐的保證。“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飲酒開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詩人的心靈與生活,已與世俗隔絕,而向自然開放。日日園中散步,其樂無窮。拄杖或遊或息,時時昂首遠望,也隻有高天闊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詩人的傲岸呵。“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此四句之描寫,顯然寄托深遠。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評上二句:“此陶
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爲此言也。”雲“無心”而“出”,鳥“倦飛”“知還”,确乎喻說了詩人由出仕而歸隐的心路曆程。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評下二句:“闵晉祚之将終,深知時不可爲,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後凋之節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憫晉祚,姑且不論,流連孤松則顯然象征詩人的耿介之志。本辭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緻意矣。“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詩人與世俗既格格不入,還出遊往求什麽呢。“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親人之情話,農人談莊稼,是多麽悅耳,多麽真實。什麽“應束帶見”官的讨厭話,再也聽不見啦。除了琴書可樂,大自然本來也是一部讀不盡的奇書,何況正逢上充滿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岖而經丘。”
駕車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興緻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滿了生機、韻律,令人歡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萬物暢育,正當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
留,胡爲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覺自由之可貴。生年無多,何不順從心願而行,又何須汲汲外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帝鄉即仙鄉,指道教所說神仙世界,其實亦可兼指佛教所說西方淨土。富貴功名非我心願,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視淵明的人生哲學。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會,亦摒棄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風熱衷官職、同時佛老盛行的東晉時代,其境界不可謂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認真的、現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義,實現人生之價值。“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此四句是詩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寫。天好則出遊,農忙則耕種,登高則長嘯,臨水則賦詩。勞動、自然、人文,構成詩人充實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結二句是詩人人生哲學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辭》雲:“樂天知命故不憂。”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讓自己的生命始終順應自然之道,即實現了人生的意義,此足可快樂,此即爲快樂,還有何疑慮呢!這是超越的境界,同時又是足踏實地的。
《歸去來兮辭》是辭體抒情詩。辭體源頭是《楚辭》,尤其是《離騷》。《楚辭》的境界,是熱心用世的悲劇境界。《歸去來兮辭》的
境界,則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爲人生理想。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曆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隐就有了其真實意義。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陶淵明,是以詩歌将這種歸隐意識作了真實、深刻、全面表達的第一人。《歸去來兮辭》在辭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即在于此。
在兩宋時代,《歸去來兮辭》被人們所再發現、再認識。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宋庠說:“陶公《歸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評量了此辭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朱熹說:“其詞意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見陶澍集注本)則指出了此辭真實、自然、沖和的風格特色。宋人這些評論,是符合實際的。(鄧小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爲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隻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隐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裏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
‘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鍾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鍾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麽,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麽不同嗎?眼前之景,爲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後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爲創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爲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襯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緻。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
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後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隐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隐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隐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主旨和結構這篇文章的寫作經過,序裏已有說明;《宋書·陶潛傳》則特别提到作者辭官的近因:“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我不能爲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職,賦《歸去來》。”從序和這段記錄都可以看出,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歸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贊美了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隐的決心。
本文的叙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餘生
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
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辭官歸田的決心。含兩層:前一層是自責之詞。詩人想到“田園将蕪”,故應歸家,但心爲形體所役使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詩人已有歸意。後一層是自恕自慰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爲非,今日棄官爲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深感欣慰。這兩層點明了全文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後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歸途和初抵家時的情況,含三節:前一節寫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間一節寫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怅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一節寫家中景況,有松,有菊,有幼兒,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層寫回家後的日常生活,也含三節:前一節寫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後兩節寫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隐者之樂,跟遷客們的閑适心情絕不相同。第三層寫詩人在農村的出遊經曆。含四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以“息交以絕遊”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裏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爲下文寫出遊張本;第三節寫出遊方式,“窈窕以尋
壑”應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經丘”應上“或命巾車”;第四節寫出遊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郁的景象,後兩句觸景生情,爲結尾述人生觀張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含三層:前一層緊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問,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兩層是作者自答,“富貴”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說“富貴”而以“帝鄉”爲陪襯,中間四句從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點出“樂天安命”的思想,卒章顯志。
三、淡遠潇灑的風格
歐陽修對這篇文章推崇備至,嘗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雖然采用了楚辭的體式,但作者能自出機杼,不受楚辭中怨憤、悲傷情調的影響,而表現出一種淡遠潇灑的風格。例如,作者辭官是因爲鄙棄官場的黑暗,但文中并無隻言片語涉及官場中的黑暗情形,而隻說自己“惆怅而獨悲”的心情;對已往的居官求祿,也隻說“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決定今後不再跟達官貴人來往,也僅用“息交以絕遊”一語輕輕帶過,胸懷何等灑脫,是見役于物的人做不到
的。又如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樂趣,看起來都是一些極爲平常的細節,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從肝肺中流出,而不見斧鑿之痕。這種淡遠潇灑的文風,跟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态度是完全一緻的。
應當指出,《五柳先生傳》中的“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歸去來兮辭》中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所有這些語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現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能從事和平勞動的社會。
“但淵明究竟不是一個自了漢。他不完全提倡一個消極的躲避的辦法。故桃花源也遂成爲積極的理想,社會的模範,像‘烏托邦’(Utopia)、‘共和國’(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樣的一個‘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終于是一個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鄉裏,也就是在理想國裏,躲了過去。淵明全部理想幾全可以此釋之。所以他不僅是一位田園詩人,徹頭徹尾的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政治理想家。”
創作背景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
,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隐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爲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挂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爲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隐。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爲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讨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随着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争。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爲腐敗,谄上驕下,胡作非爲,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隐。
創作背景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 陶淵明于東晉義熙元年(405年)41歲時,最
後一次出仕,做了80幾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隐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這篇賦就是其在回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谥“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浔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及注释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
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
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序文注释(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
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6)靡途:没有门路。(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8)诸侯:指州郡长官。(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10)见:被。(11)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12)惮:害怕。役:服役。(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4)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15)何:什么。则:道理。(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20)怅然:失意。(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5)仲秋:农历八月。(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注释(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
,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3)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5)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7)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8)是:正确。非:错误。(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10)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12)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13)稚子:幼儿。(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
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15)盈樽:满杯。(16)引:拿来。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24)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26)世与我
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27)情话:知心话。(28)春及:春天到了。(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
,往。(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45)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赏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
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
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
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
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
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主旨和结构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
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
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
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
,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创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
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