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3 05:15:10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譯文及注釋

譯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隻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長到台階上的苔痕顔色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裏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注釋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就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較爲整齊,朗朗上口。在:在于,動詞。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靈(líng):名詞作動詞,顯得有靈氣。斯是陋室(lòu shì):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陋室:簡陋的屋子,這裏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吾德馨(xīn):隻因爲(陋室銘)的銘文(就

就不感到簡陋了)。惟:隻。吾:我,這裏是指(陋室銘)的銘文。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裏。上:長到;入:映入。鴻儒(hóng rú):大儒,這裏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白丁:平民。這裏指沒有什麽學問的人。調(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裏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争議,有學者認爲是指佛經(《金剛經》),也有人認爲是裝飾精美的經典(《四書五經》),但就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書則指的是佛經(《金剛經》)而安徽考察則是後者。金:珍貴的。金者貴義,是珍貴的意思,儒釋道的經典都可以說是金經。絲竹:琴瑟、箫管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

曾在南陽卧龍崗中隐居躬耕。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陽卧龍崗中。揚雄:字子雲,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孔子雲:孔子說,雲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标志,不譯。談笑有鴻儒:談笑間都是學識淵博的人。鴻:大

經典詩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體現陋室環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體現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從日常交往方面寫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體現作者活動情趣的句子:A正面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B反面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的句子: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全文中畫龍點睛的句子:孔子雲:何陋之有? 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卧龍。意義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文中運用了類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文中有兩處運用了虛、實結合的的寫法:第一處實寫:談笑有鴻儒。 虛寫:往來無白丁。 第二處實寫:可以調素琴,閱

金經。 虛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分層評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層意思。

  第一層(從開頭至“惟吾德馨”)以類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爲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隻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陋室因爲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爲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爲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以類比的方式開頭,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統領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發。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牍之勞形”)描寫居室環境即日常生活。作者從周圍景色入手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環境甯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室主人交往之雅。來來往往的都是飽學之士,沒有平頭百姓。這些人可以高談闊論,縱情暢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閑下來在室中可以撫

琴弄弦,展卷讀經修身養性。以上是作者從三方面對于一個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草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鮮活生活狀态。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且又多姿。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隐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也讓我們看到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運用類比,指出此室可以與古代名賢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爲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爲自己的楷模,說明自已也有他們一樣的德操與才能。以陋室比古賢的居室,不僅說明了陋室不陋,又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從諸葛亮閑居卧龍草廬以待明主、揚雄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來看,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還有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呢?第四層(最後一句),總結全文,說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

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後一句引爲證據,作全文的總結,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進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何陋之有”回應上文。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銘文一開頭所說“惟吾德馨”。這個結語引經據典,顯得警策有力,把個“陋”字徹底翻過來了。銘文一般都壓韻,并常用排比、對偶句。本文爲骈體文,就用了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等字韻腳,使文章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諧美;而又變化有緻,不拘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毫無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韻腳是 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等字。

鑒賞

  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隻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爲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

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爲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别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随筆是經過反複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複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麽“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麽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裏(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麽呢?我劉禹錫在哪裏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麽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

雲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爲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卧龍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結句引用“孔子雲: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内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爲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準爲最高道德标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爲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爲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寫作技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内運用了對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押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句式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骈句爲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骈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緻,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比興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的比興。文章開頭運用“山”“水”類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靈的性質,點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龍比德,以名靈比馨)。

反向立意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隻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爲"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富貴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線索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

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隐逸的情懷。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與某一具體的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爲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爲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主題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

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态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情懷。“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有用韻的特點。  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贊美陋室,爲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着不陋。開篇16字,爲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爲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内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也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牍之勞形),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諸葛廬”

、“子雲亭”,樹立榜樣,意在自勉,更表現出了作者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僅81字,有三層意思。第一層(第1~3句),運用類比點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點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層(第4~7句),描寫居室環境、來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環境,反映室主人甯靜淡泊的心境;學問淵博的來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恬然自适的生活,則表現主人安貧樂道的情趣和對世俗生活的厭棄,從而點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層(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與“諸葛廬”、“子雲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話結束全文,含蓄的表達了作者以君子自況的高雅情趣,與開頭“惟吾德馨”遙相呼應。

修辭  ⑴托物

言志的寫法  ⑵反向立意的構思  ⑶對仗工整,押韻  ⑷采用類比與起興的手法  ⑸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

簡介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說爲劉禹錫所著,另一說則爲早于劉禹錫所著。

  “銘”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陳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頌德、祭奠祖先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爲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由于這種文體獨特的曆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描述,通過陋室對論語進行歌頌。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開悟,引人入勝,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貧樂道和人生觀的價值。此處陋室是劉禹錫于長慶四年任和州刺史時所建。

  選自《全唐文》。室成之後,由書法家柳公權書《陋室銘》寫并勒之成碑,樹建市旁。後因戰亂洗劫,室碑俱毀。現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嶺南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一方。

賞析二  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含而不露地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

個道理:盡管居室簡陋、物質匮乏,但隻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志,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認爲,劉禹錫寫此文時已是貶谪生活的後期,心情比較穩定,追求安樂恬淡的生活,同時文中又有讀佛經的内容,所以銘文流露了一種避世消閑的消極成分。對此應從兩方面分析:當社會處于黑暗時期,文人官吏們有兩個出路,一是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和獨立人格。相比之下,後者更值得肯定,劉禹錫選擇的就是這一條路。同時,人的生活是複雜的,有張有弛,不能一味劍拔弩張,而有時也要休息娛樂。因此,不能簡單地批評閑情逸緻。另一方面,銘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偉抱負,他引用諸葛廬和子雲亭是有其特殊含義的,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文學家,這也是作者一生的兩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進、雄心勃勃;貶谪後他就涉足文壇,最後終于以文學家名世。因此,文中還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含蓄地表達主題,開頭四句既是比,又是興,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陽諸葛廬、西

蜀子雲亭類比陋室,表達了作者政治、文學的兩大理想,最後引孔子的話作結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種磅礴的文勢,如開頭幾句排比,使全篇文氣暢通,确立了一種骈體文的格局。對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間的六句對偶,既有描寫又有叙述,言簡意豐,節奏感強。文章還運用了代稱、引言等修辭手法。

  總之,這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傳誦不衰,脍炙人口。

寫作手法

整體評析   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隻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爲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爲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

别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随筆是經過反複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複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麽“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麽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裏(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麽呢?我劉禹錫在哪裏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麽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爲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

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卧龍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結句引用“孔子雲: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内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爲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準爲最高道德标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爲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爲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分層評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層意思。

  第一層(從開頭至“惟吾德馨”)以類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

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爲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隻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陋室因爲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爲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爲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以類比的方式開頭,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統領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發。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牍之勞形”)描寫居室環境即日常生活。作者從周圍景色入手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環境甯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室主人交往之雅。來來往往的都是飽學之士,沒有平頭百姓。這些人可以高談闊論,縱情暢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閑下來在室中可以撫琴弄弦,展卷讀經修身養性。以上是作者從三方面對于一個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草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鮮活生活狀态。

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且又多姿。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隐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也讓我們看到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運用類比,指出此室可以與古代名賢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爲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爲自己的楷模,說明自已也有他們一樣的德操與才能。以陋室比古賢的居室,不僅說明了陋室不陋,又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從諸葛亮閑居卧龍草廬以待明主、揚雄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來看,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還有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呢?第四層(最後一句),總結全文,說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後一句引爲證據,作全文的總結,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進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何陋之有”回應上文。

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銘文一開頭所說“惟吾德馨”。這個結語引經據典,顯得警策有力,把個“陋”字徹底翻過來了。銘文一般都壓韻,并常用排比、對偶句。本文爲骈體文,就用了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等字韻腳,使文章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諧美;而又變化有緻,不拘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毫無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韻腳是 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等字。

創作背景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禦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曆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

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及注释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在:在于,动词。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

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

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

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

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过来了。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

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写作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

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

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

、“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修辞  ⑴托物

言志的写法  ⑵反向立意的构思  ⑶对仗工整,押韵  ⑷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室成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赏析二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

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写作手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

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

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

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27373.html

上一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

    •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贺的《黄家洞》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闲驱竹马

    •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创作背景  

    • 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

    • 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凄凉犯·重台水仙》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樊姊

    • 一派黄流已电奔。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创作背景

    • 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

    •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点评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

    • 命归亭长占王业,人起炎方见霸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廖燕的《粤王台怀古》粤峤犹存拜汉台,东南半壁望中开。命归亭长占王业,人起炎方见霸才。日月行空从地转,蛟龙入海卷潮回。山川自古雄图在,槛外时闻绕电雷!创作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