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8:38:59
出自宋代曾鞏的《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隐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爲其故迹,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緻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爲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鑒賞名爲《墨池記》,着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爲綱,以記爲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别緻,見解精警,确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叙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
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荀伯子《臨川記》所雲,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隐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同時,又根據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說理,不在于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于墨他的記叙,雖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曆。據《晉書》記載,骠騎将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内史時,述爲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後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爲恥,遂稱病去職,并于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來做官。對于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曆,作者隻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遊,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
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羲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從結構上講,"又嘗自休于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挂起鈎來,又爲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随後,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緻者,非天成也。”虞和《論書表》雲:“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翼歎服,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聖"張芝并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令人信服。那麽,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麽?那就是專心緻志,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奮精神,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最後,又循意生發,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這樣,正面立論,反面申說,循意生發,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然而,作者對題旨的開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簡略記叙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過以後,文章再度轉入議論:"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
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賦意,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曾鞏是"正統派"古文家,文章的衛道氣息較濃厚,這裏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道的傳統思想。
在宋代以"記"爲體裁的說理散文中,象《墨池記》這樣以記爲附,以議爲主的寫法還是不多見的。《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但這種"意“,不是靠發"議"表?達出來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變比、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嶽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在于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鋪排筆墨,以較鄉的篇幅寫了嶽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而《墨池記》用于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它不是在記叙之後再發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渾然一體。盡管議多于記,卻無斷線風韻,遊離意脈
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
創作背景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池水盡黑。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曆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迹。于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轶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
作者簡介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緻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爲“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出自宋代曾巩的《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鉴赏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否则,议论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失之空洞
洞说教。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他的记叙,虽要言不烦,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
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奋精神,进一步说明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发,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循意生发,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题旨。然而,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
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作记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之技,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曾巩是"正统派"古文家,文章的卫道气息较浓厚,这里也明显地流露了他卫道的传统思想。
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象《墨池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这种"意“,不是靠发"议"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比、四季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乡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韵,游离意脉
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创作背景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作者简介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