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别全诗 送别诗大全100首
发布时间:2021-08-20 18:16:04
易水送别 - 駱賓王
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注釋](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縣境内。戰國時期,俠士荊轲受燕國太子丹(即詩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國刺秦王赢政(統一中國後的秦始皇)。臨行時,燕丹等人在易水爲其送行。荊轲唱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歌,與衆人訣别。後來刺殺秦王未遂而被殺。(2)壯士發沖冠:壯士,指荊轲;發沖冠,即怒發沖冠,憤怒到頭發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非常憤怒。
[譯文]想當年,荊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别,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緻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
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爲不滿,期待時機,要爲匡複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據史載,戰國末年荊轲爲燕太子丹複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着白衣冠(喪服)送于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轲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第一聯,“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别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别友人,想起了荊轲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詩的常見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着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爲一體,從而爲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兩句用對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後一句。這後一句也就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帶比,不僅意味着荊轲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而且還隐含了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詩中用“已”、“猶”兩個虛詞,既使句子變得自然流利,也使音節變得纡徐舒緩,讀來給人一種回腸蕩氣之感,更有力地抒發了抑郁難申的悲痛。
這首詩題爲“送人”,但它并沒有叙述一點朋友别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别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爲隻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别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爲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爲送别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吧。
(趙其鈞)【作品評述】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注釋](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縣境内。戰國時期,俠士荊轲受燕國太子丹(即詩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國刺秦王赢政(統一中國後的秦始皇)。臨行時,燕丹等人在易水爲其送行。荊轲唱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歌,與衆人訣别。後來刺殺秦王未遂而被殺。(2)壯士發沖冠:壯士,指荊轲;發沖冠,即怒發沖冠,憤怒到頭發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非常憤怒。
[譯文]想當年,荊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别,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緻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
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爲不滿,期待時機,要爲匡複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據史載,戰國末年荊轲爲燕太子丹複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着白衣冠(喪服)送于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轲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第一聯,“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别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别友人,想起了荊轲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詩的常見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着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爲一體,從而爲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兩句用對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後一句。這後一句也就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帶比,不僅意味着荊轲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而且還隐含了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詩中用“已”、“猶”兩個虛詞,既使句子變得自然流利,也使音節變得纡徐舒緩,讀來給人一種回腸蕩氣之感,更有力地抒發了抑郁難申的悲痛。
這首詩題爲“送人”,但它并沒有叙述一點朋友别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别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爲隻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别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爲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爲送别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吧。
(趙其鈞)【作品評述】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以上就是易水送别全詩 送别詩大全100首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易水送别 -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赵其钧)【作品评述】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赵其钧)【作品评述】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易水送别全诗 送别诗大全100首
上一篇:《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