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发布时间:2021-12-22 07:10:16

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 - 宋之問
候曉逾閩峤,乘春望越台。
宿雲鵬際落,殘月蚌中開。
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
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
南中雖可悅,北思日悠哉。
鬒發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  本篇作于詩人貶官南行途中。從詩中所寫景物表現出來的新鮮感看來,似爲他初貶嶺南時所作。

  開頭四句,點題中的“早發”,交代了時間是在“春”、“曉”,并以晨空特有的“宿雲”、“殘月”極力渲染早發時的景象。“閩嶂”本指閩地的山嶺,有時也可用作“嶺嶂”的意思,泛指南國的山嶺。這裏用以借指從始興縣的江口地方至虛氏村途中經過的高山峻嶺。“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粵王台,是漢高祖時南越王趙佗在廣州越秀山上所建的台榭。從詩題看,當時詩人已經抵達虛氏村,村子離動身地點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離廣州尚有數百裏之遙,是無法望見越王台的。所謂“望”,隻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雲”是隔宿之雲。《莊子·逍遙遊》寫大鵬鳥,說它“翼若垂天之雲”。這裏見雲而生鵬翼的聯想,句意隻是說宿雲漸漸消散,天空變得明朗起來。第四句,古人以爲,月亮的盈虧與蚌蛤的虛實相統一,月圓時蚌蛤實,月虧時蚌蛤虛。所以,詩人由“殘月”而生“蚌中開”的聯想。宋之問與沈佺期一樣,上承齊梁餘緒,講究詞采聲律,從“宿雲”二句的鋪張筆法中,也可想見其“如錦繡成文”(《新唐書》本傳)的詩風。

  從“薜荔搖青氣”開始的六句極寫賞心悅目的南國景色,鋪排有序,很見功力。前三句寫樹,錯落有緻:“薜荔”是一種木本蔓生植物,常繞樹或緣壁生長。句中用一個富有動感并充滿了生命力的“搖”字,生動地描畫出了枝葉攀騰、扶搖直上與青氣郁勃、無以自守的情态。“桄榔”則是一種亭亭玉立的喬木,與蔓生的薜荔對舉,構圖相當優美。加之碧苔依樹,古色古香,與“薜荔”句表現出來的盎然生趣亦複形成鮮明的對照。“桂香”句既爲畫面添枝加葉,又使淡淡幽香透出畫面。句中的“裛”,通“浥”,打濕的意思。在上三句中,詩人用筆由視覺而到嗅覺,“石響”句更進而寫到聽覺,由泉水奔瀉的“石響”又轉而看到回環流轉的細泉。“抱葉”二句轉寫動物:黑毛猴子攀附着樹枝在叫喚,翡翠鳥銜着花在飛來飛去。這就使畫面更充滿活力,線條、色彩、音響以至整個情調更其動人了。

  讀到最後六句時,人們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前面的鋪排繪景是爲了後面的寫情抒懷。“南中”句使全詩的感情爲之一頓,承上啓下。“南中可悅”四字總括前面寫景的筆墨,“雖”字是句中之眼,轉出後面的許多文章。“北思”句直承“雖”字。從末句的“故園”可知,詩人的“北思”是思念故鄉而非朝廷。“鬒(zhěn診)發”,黑發。“鬒發”二句說明貶谪對他的打擊,黑發俄頃變白,丹心已成死灰。在文勢上,這兩句稍作頓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轉之勢,并暗示官場的榮辱無常,更增強了自己的思鄉之情。末兩句的感情直承“鬒發”二句,并與“北思”二字相呼應。詩人直抒胸臆道:何時能走向返回故鄉的路呢?“剪萊”,即除草。“行剪故園萊”,與謝朓“去剪北山萊”、王績的“去剪故園萊”同義,都是要歸隐田園的意思。從文勢上來說,最後六句渾然一體,同時又有内在的節奏。比之于水勢,“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峽,大起大落,“鬒發”二句江面漸寬,水勢漸緩,至末兩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無邊的平蕪之中。

  此詩用詞的豔麗雕琢與結構藝術的高妙,可以使我們對宋之問詩風略解一二。詩用的是以景襯情的寫法。詩人不惜濃墨重彩去寫景,從而使所抒之情越發顯得真摯深切。然而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這首詩的價值倒不在于詩人抒發了何種思想感情,而在于詩中對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繪。詩人筆下的樹木、禽鳥、泉石所構成的統一畫面是南國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無不滲透着詩人初見時所特有的新鮮感。特定的情與特有的景相統一,使這首詩有着很強的藝術魅力。

  (陳志明)【作品評述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
候曉逾閩峤,乘春望越台。
宿雲鵬際落,殘月蚌中開。
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
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
南中雖可悅,北思日悠哉。
鬒發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 宋之问
候晓逾闽峤,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本篇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闽嶂”本指闽地的山岭,有时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是汉高祖时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越秀山上所建的台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所谓“望”,只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云”是隔宿之云。《庄子·逍遥游》写大鹏鸟,说它“翼若垂天之云”。这里见云而生鹏翼的联想,句意只是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第四句,古人以为,月亮的盈亏与蚌蛤的虚实相统一,月圆时蚌蛤实,月亏时蚌蛤虚。所以,诗人由“残月”而生“蚌中开”的联想。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薜荔”是一种木本蔓生植物,常绕树或缘壁生长。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桄榔”则是一种亭亭玉立的乔木,与蔓生的薜荔对举,构图相当优美。加之碧苔依树,古色古香,与“薜荔”句表现出来的盎然生趣亦复形成鲜明的对照。“桂香”句既为画面添枝加叶,又使淡淡幽香透出画面。句中的“裛”,通“浥”,打湿的意思。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黑毛猴子攀附着树枝在叫唤,翡翠鸟衔着花在飞来飞去。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读到最后六句时,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虽”字是句中之眼,转出后面的许多文章。“北思”句直承“虽”字。从末句的“故园”可知,诗人的“北思”是思念故乡而非朝廷。“鬒(zhěn诊)发”,黑发。“鬒发”二句说明贬谪对他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更增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剪莱”,即除草。“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平芜之中。

  此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陈志明)【作品评述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闽峤,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53538.html

上一篇:《冬夜书怀》

下一篇:《古风其三十四》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