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画面描写,古诗词鉴赏|雁门太守行
发布时间:2022-01-24 22:14:26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铠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爲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爲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爲國血戰到死。
注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雲:此形容戰争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铠甲迎着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铠甲,戰衣。向日:迎着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着,對着。金鱗開:(铠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顔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裏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迹。
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轲故事以言悲壯之意。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作于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爲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讨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賞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纭,卻莫衷一是。對于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确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 着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确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爲 有内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是爲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麽,“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二、擊鼓爲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争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将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雲”上着“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隻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适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裏”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緻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隻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将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裏,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爲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将爲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爲“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爲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爲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铠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爲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爲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爲國血戰到死。
注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雲:此形容戰争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铠甲迎着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铠甲,戰衣。向日:迎着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着,對着。金鱗開:(铠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顔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裏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迹。
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轲故事以言悲壯之意。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作于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爲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讨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賞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纭,卻莫衷一是。對于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确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 着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确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爲 有内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是爲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麽,“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二、擊鼓爲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争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将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雲”上着“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隻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适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裏”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緻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隻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将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裏,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爲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将爲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爲“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爲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爲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以上就是雁門太守行畫面描寫,古詩詞鑒賞|雁門太守行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春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大地母亲用那宽厚的手掌把她的宠儿们骄傲地高高地擎起宛如一枝枝高擎的画笔饱蘸着生命的色彩给生活涂抹着温馨的春意那画笔上饱蘸的嫩绿饱含...[全文阅读]
描写雨唯美的诗句,有什么描写环境很美的,很有意境的句子,或古诗词?
01.。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苏轼·《如梦令》。清新明快,语调亲切,。如山间的一湾清泉,如林间的一道松...[全文阅读]
练习跨栏有几个需要重视的地方。1.拉韧带,韧带好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跨栏动作。2.摆臂练习,大部分人一开始练习跨栏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起跨腿的异侧手不知道往哪儿放,到...[全文阅读]
《红楼梦》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可以说是全书很重要的一个回目,因为前两回主要写的都是甄士隐、贾雨村的一些事,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引子,而...[全文阅读]
对张家界的描写,张家界武陵源:不悔经行处,只恨太匆匆,诗画中国。
张家界武陵源,诗画中国。“千丈绝壁挂金松,万尺深涧锁玉龙。百仗留得佳话在,两壁对插白云中。“。这首不知名的作者所做的描写张家界的诗,恰是我这两天游览张家界的最...[全文阅读]
白居易写过一首《立春后五日》的诗,表达了诗人在立春时节内心轻松愉快的心情:。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遇物尽欣欣,爱...[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