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节日诗歌

描写动作短文,如何在动作描写中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22-02-08 17:53:49

賈平凹在寫人笑得尖厲的時候,不寫笑得尖,而是:。
他的笑聲像錐子一樣。不讀這句,你很難憑空想到原來笑聲可以像錐子。但你現在知道了,而且根本不用再多讀半句解釋。
這個比喻爲什麽好?一,是因爲新穎。二,是因爲貼切。三,是因爲符合語境:小說講的是農村的事,用錐子入文,很合理。
那怎麽做到新穎、貼切、又符合語境呢?。
有幾個竅門。第一個,使描寫新穎的方法,是把你想出來的前三種描述方式都劃掉。創作理念中,這叫做“回憶牆”。也就是說,你脫口而出的前三句話,未經斟酌和思考,其實都是從平時看過讀過的東西裏照抄的。想要新穎,就要逼迫自己去多想。
而讓描寫貼切,則可以試試在不同的感官上找共同點。上文提到的那種笑,它與錐子的共同點是尖、冰冷、硬邦邦。這些都不是聽覺上的描述,而是視覺甚至觸覺的。
結合語境,則可以讓描述更上一層樓,不孤立于故事之外。否則,就會讓讀者出戲,文筆反而成了砸自己腳的石頭。
有目的地去寫,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描寫。比如說,寫一個老秀才的面部皺紋多,可以寫成“他的臉皺起來像把扇子似的”。同樣是皺褶,無目的地去寫,還非得用修飾手法,很可能就會寫出“他的皺紋像溝壑”這種相對俗套的描述。
你問題中的“雙腳像灌了鉛一樣”爲什麽不好?因爲不新穎,貼切度而言也隻有一元,更是不經語境思考的萬金油式描述。
其實,未必所有文字都要驚豔,因爲那樣反而使讀者疲憊。所以把這句話改成“他腳步沉重”,一點問題也沒有。
但如果這裏是關鍵段落,一定要推敲的話,就按上面提到的竅門試試吧。爲了設計一個語境,假設這個人正走在一片沙漠裏,水快喝完了。随便想的,你根據自己的情況改動。
我試試重寫一下:。
他的雙腳像是深陷泥潭...不好,撞回憶牆了,劃掉。
他的雙腳像是和地面縫合在了一起。嗯,稍好些,但還是劃掉。
他的雙腳沉得像是被腳下每一粒沙子放出的引力拉扯,每擡一步都是煎熬。其實蠻喜歡的了,還結合了語境。不過,劃掉。
總之其實要劃掉很多次了。但畢竟隻是舉例,我就隻有稍稍敷衍一下。沉重這個概念,怎樣才能貼切?同理,多方面去想。剛才的三個句子,似乎都是物理上的阻礙。我現在想想還有沒有别的沉重...也許試試心理上的?他在沙漠裏,沒水了,一定會想到死亡。死亡造成的心理沉重,再加上沙漠的景象所能衍生的物理沉重,再結合多種感官,或許可以變成:。
他的雙腳沉得像燙手的骷髅,每一步都是千萬年的沉澱和風化。
這才隻是初稿。讓它發酵一段時間後再回來改,應該還能找到更加精簡的描繪沉重、暗示死亡的寫法。比如說,他的雙腿沉得要死(劃掉!!)。
實際上,你前面剛看到的那句,和原答案裏我一時興起寫的已經有很大區别了。當時我寫的是:他的雙腳沉得像滾燙到拿不起來的骷髅頭,每一步的間隔都有千萬年的沉澱、風化。怎樣,現在讀來,是不是覺得冗雜啰嗦了?。
之後,在和評論區同道的讨論中,我意識到,這裏應該再強調一下語境的重要性。
“他的雙腳沉得像燙手的骷髅”這個描述,是帶有些詩意、帶有些夢境般的幻覺的描述。之所以選用了它,是看中了人在沙漠絕境裏時可能會有的神智上的迷惑。在個句子裏,勾勒氛圍是重中之重,所以選用“骷髅”這個詞。如果一定要強調沉重,也可以寫成他的雙腳上拴着镔鐵打造的骷髅頭,每走一步都疲憊地哼哧作響。(順帶一提,注意此處舍去了“像是”、“一般”等詞彙,将句子從比喻變成了隐喻。)到了這裏,已經又沉澱了幾天,可以再次修改了。這個時候再返回去看前面的那句,就發現其實已經不必再用它去表現沉重。隻是“滾燙”這個描述依然有價值。這麽一來,或許可以用它來寫汗珠:。
他走在地獄般的沙漠中,滾燙的汗珠在臉上滋啦滋啦亂跳,腳上像拴了镔鐵鑄成的骷髅頭,沉重的每一步都在哼哧地喘着。
這裏,将沙漠比作“地獄”,于是接下來的兩個意象都朝一個方向用力。滾燙的汗珠,滋啦亂跳,是隐喻了熱油;而到了镔鐵骷髅那半句,則又是着重将幻想的死亡與沉重聯系在一起(注意此時“像”字又回來了,因爲連續兩個半句都是隐喻的話,讀者閱讀起來可能會有些不悅);最後的“哼哧”,則是連回這個句子的主語,即“他”,是由物及人的寫法。因爲累的、熱的、沉重的,都不是那些汗珠和雙腳,而是這個奄奄一息的旅行者。到了這一步,比較滿意了。假設我真要寫一篇沙漠旅行者的故事,大概會用這句。
而假設,仍是這個腳步沉重的人,卻并不在沙漠裏,而是軍訓了一天準備回宿舍休息,這裏就有一種诙諧感。在這種語境下,骷髅頭就太言過其實了。或許他的雙腿依然擡不起來,但這次是因爲它們像是兩坨連隊食堂的剩粉條。
以上所說,隻是用比喻句的寫法。但寫故事,尤其是寫動作場景,比起頗有些花裏胡哨、而且隻能慎用的修飾寫法,更重要的是詞句的節奏。
爲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看到節奏帶來的效果,我翻譯一段寫作導師GaryProvost寫的短文。原文的開頭是“這句五個字”,考慮到中文和英文的區别,我稍加修改:。
這句話有七個字。這句又是七個字。七字句子不算差。句句連着卻不行。聽聽發生了什麽。文字變得無聊了。聲音也遲緩拖沓。就像一台複讀機。耳朵渴望着變數。
現在,再聽。我改變了句子的長短,便創造了音樂。音樂。文字在唱。它有一種愉悅的節奏、輕快、與和諧。我會使用短句。我會使用一些中等長度的句子。還有時,當我确定讀者休息充足了,我會給他一個頗長的句子,句子裏燃燒着樂譜漸進的推動力中的能量、鼓的低鳴、鑼的震響——這些聲音說,認真聽着吧,重要的信息來了。
Nowlisten.Ivarythesentencelength,andIcreatemusic.Music.Thewritingsings.Ithasapleasantrhythm,alilt,aharmony.Iuseshortsentences.AndIusesentencesofmediumlength.Andsometimes,whenIamcertainthereaderisrested,Iwillengagehimwithasentenceofconsiderablelength,asentencethatburnswithenergyandbuildswithalltheimpetusofacrescendo,therollofthedrums,thecrashofthecymbals–soundsthatsaylistentothis,itisimportant.一個場景裏,如果動作頗多,讀起來卻感覺拖沓,很可能不是修飾得不夠,而是節奏出了問題。在具體分析前,我們再看看老舍的名篇《斷魂槍》中的段落:。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臉上繃緊,胸脯子鼓出,象兩塊老桦木根子。一跺腳,刀橫起,大紅纓子在肩前擺動。削砍劈撥,蹲越閃轉,手起風生,忽忽直響。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轉,身彎下去,四圍鴉雀無聲,隻有纓鈴輕叫。刀順過來,猛的一個“跺泥”,身子直挺,比衆人高着一頭,黑塔似的。收了勢。這段話裏,修飾手法很少。第一句末尾有個比喻(順帶一提,把胸脯比作“老桦木根子”,也是絕佳的手筆),第四句末尾有個輕描淡寫的拟人。其餘都是“樸實”、“直白”的文字。
可我跟你說,這簡單的一段話,我輕易寫不出來,鉚足了勁去寫也隻能摸個大概。這裏是我近期寫過的文字,描述唐人公孫大娘的舞姿:。
她腳在台上一跺,金甲抖擻,腰身就旌旗似唰地打開。兩隻眼睜圓了,視線像銀打的畫戟,看到哪裏就把哪裏的人死死絞住,釘住。她精密地踩着鼓點,手上沒有劍,卻全身都化作了劍。削鐵如泥的手臂,以肩爲軸抹開了大圓,一圈快過一圈,挂一劍攬着太陽,撩一劍逼退人群。上身千變萬化,流雲般流暢,從腰往下卻又穩又準,每邁一步都像是把鋼針利落地拍進梅花樁。她踏遍全台,四面八方全是她的身影,又好像時時刻刻都隻在台子中央的一點,好叫四面八方的人都看得清楚。如茶如詩如金戈鐵馬的舞姿,讓人如癡如醉如遨遊天外。冷不丁,她單腳輕點台面,另一隻高擡起來,真真的紋絲不動,唯有腦後一條飒爽的黑發像劍穗輕揚。腳放下來,青緞金甲悄無聲息,一抱拳,王師遠去,有條不紊,飄杳兵聲不絕如絲。比起老舍,多了數分冗雜。當時看沾沾自喜,現在再看,能改的地方多了去了。和一流名家相比,大概打個60分左右。
但是,道理卻是錯不了的。要想寫出精彩的動作,必須要掌握句子的長短。甚至,老舍寫作時,還會去注意每個字的平仄。小時候聽老師說起時,我不以爲然。但實際寫過了,卻發現,中文有平仄這個天生的樂譜,棄之不用,實在是暴殄天物。
不過我們今天先不談平仄,隻看節奏就好。籠統地說,長句子使節奏變慢,短句子使節奏變快。在中文裏,主句和從句沒有分得那麽嚴格,所以這裏的“句子”可以看做是每個标點符號的出現,包括逗號和頓號。
上文裏老舍的那段描寫,再讀一下,你會發現,速度快時,那個人就會“一跺腳”、“刀橫起”、“身彎下去”、“刀順過來”、“收了勢”;而當他還沒開始耍起套路前的那第一句,以及鄰近末尾時忽然放緩速度,卻每個逗號間幾乎都有至少五個字。就這一個字的區别,使得這段描寫成爲了殿堂級的名篇。
如果需要文字不拖沓,很多修飾性的詞語,甚至許多約定俗成的字眼,都可以舍棄。比如“像是”、“XX地”、“後來”、“XX時”。尤其是副詞,能删則删。副詞用來修飾形容詞或動詞,可是如果形容詞與動詞挑得準确,就不需要副詞。例如:。
“他高興地笑了。”這就是句屁話。
(注釋一下,爲什麽要慎用副詞:。
形容詞和動詞都是用來表現名詞的。如果要寫一個少女,她本來隻是個平平無奇的少女,但“清麗的少女”、“肥胖的少女”就不一樣,所以形容詞是有必要的。還是這個少女,在打瞌睡、在打遊戲,感覺又不一樣。動詞比形容詞更能表現人物。
但副詞呢?副詞是用來形容形容詞和詞的(兩個“形容”分開念)。現代語言越來越發達,準确的名詞越來越多,還有什麽是形容一層還不夠,居然還要去形容第二層的?放到中文裏,這點尤其沒借口,因爲中文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字。“歡快地跳”是個副詞+動詞形式,但它卻可以變成更加簡潔的“歡跳”。
與其用副詞去修改形容詞和動詞,不如找更加準确而簡潔的說法。“慢慢地走”看似無害,可那是怎麽個走法?不知道,隻知道是在走,而且速度低。
不是慢慢地走。而是蹚。
不是猶豫地說。而是吞吐。
有時候,作者精力有限,不能每個副詞都撲殺。我也不能免俗。但那不是用來證明多用副詞無害的說法,而應當是每個作家的恥辱。)。
言歸正傳。
如果我把老舍的那句話糟蹋一下,加上一些我們初學寫作時可能會覺得必要的字眼,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他把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臉上繃緊,胸脯子鼓出,象兩塊老桦木根子。再一跺腳,刷地一下把刀橫起來,刀的大紅纓子就在肩前擺動。接着,他削砍劈撥,蹲越閃轉,手起風生,刀被揮舞得忽忽直響。忽然,刀在他右手心上旋轉,他的身體緊跟着彎了下去,四圍登時鴉雀無聲,隻能聽到纓鈴輕叫。他把刀順過來,腳猛的一個“跺泥”,身子直挺,看着比衆人高着一頭,像座黑塔似的。就這麽收了勢。看似還成,但一對比,高下立判。本該是一氣呵成的片段,因爲一些多餘的字,變成了幻燈片。
那麽,回到上文的例子。“他腳步沉重”(他:老子還沒走完?求求你給個痛快的!)。
如果是初稿,爲了趕快把故事先講出來,我可能會這麽寫:。
他獨自在沙漠裏走着,腳步沉重。水喝完了。太陽光很毒,照得他汗流浃背,頭暈眼花。隐約中,他仿佛看到了前方有綠洲。他飛快地跑了幾步,不小心跌倒了。再起身時,綠洲不見,才知道是幻覺。倒也沒差。但是寫作,正因爲你不止擁有初稿,而是擁有二稿、三稿,甚至十稿,就決不能安于現狀。順帶一提,我國網絡小說市場那麽大,人才那麽多,卻至今沒有能和一流傳統文學的水平比肩的作品,并不是因爲網絡小說作者不會講故事或是水平不足,而純粹是因爲網絡市場逼迫着他們把初稿、二稿拿出來直接賣而已。
跑題了。
剛才的那段文字,本來是描述人在沙漠中的絕望的,節奏卻沒有斟酌,于是就像一杯涼白開,而不是一滴沙漠中拼命蒸餾出來的水。我們把句子的長短調整一下,再稍加改動。于是就成了二稿,離最終形态還遠:。
他獨自在沙漠裏走着,拖着沉重的腳步,斜挂喝幹的水壺。毒辣的太陽光照得他汗流浃背,頭暈眼花。忽然,他隐約看到前方有綠洲。綠洲。他開始跑,飛快地,瘋狂地跑。跑。跑!一不小心,他跌倒了。他吐出嘴裏的沙子,搖搖晃晃再起身。綠洲不見了。幻覺。這段話裏,就沒有一句修飾。純粹用節奏控制寫出這個角色心情的起伏。
剛才提到,中文的平仄,棄之不用太過可惜。平仄就是聲調。聲調與節奏結合,就成了韻律。韻律不隻存在于詩歌中,在小說裏和戲劇裏一樣可以用。莎士比亞的劇本,全部用“五步抑揚格”寫成,看似白話,其實是詩,所以才能有如此之高的文學成就。
平仄的問題,評論區裏有人問到。我會再具體更新一下。不過基本的道理就是:你把漢語拼音的四個調子都畫出來,就當看水流一樣看看四個形狀的走勢。用這走勢結合文章内容即可。
比如,現在這一節要結束了。于是這最後一句,我就不會用一個二聲去說:這段完結。這麽着,顯得話沒說完似的。
假如這是文章的最末端,我可能不會用一個輕聲去說:到這裏就寫完了。連續幾個“了”字結尾的句子,哪怕隻有兩個,就尤其惹人心煩了。如果是三個,說不定讀者就點右上角了。(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這篇文章是用北京口來寫,這裏的“了”字反而有個聲調。這個說起來,沒完沒了,以後再說。)。
要寫出停頓感,用一聲或者四聲就比較合适:接下來講講如何調控讀者心情的起伏,各位請繼續看下去。
上文提到一個關鍵點。心情的起伏。
這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我前面強調,有些時候,就平實地去寫就好。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那什麽地方是“刀刃”呢?那就是必須讀者心情變化的時候。這種情景,最好全書每一處都要有,但起伏太跌宕,又會造成審美疲勞。我們不妨先放低标準,隻考慮故事高潮部分。
怎樣能讓讀者的心情随着故事的高潮漲落?。
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象征。
人類的思維方式,就是象征思維。如果我在這裏畫一個火柴人,問你這是什麽,你不會說“這是一個圓圈加幾條線,除此以外看不懂”。你會說:“這是個人”。
文學和讀者的關系就在于此。即便是最爲寫實派的上兩個世紀的俄羅斯作家,也不可能做到将事物和動作描寫到與真實一模一樣。作者隻是去給讀者一個提示,剩餘的,是要讀者自己去想象出來,填補空白。
而象征則正是利用了這一特點。它無處不在。你看到五個環,會想到奧運,繼而想到體育精神,或者體育醜聞。你看到一個啃了一口的蘋果,想到的不僅僅是蘋果,而是……蘋果,我是說蘋果公司,繼而,幾乎是在同一瞬間,聯想到高科技,以及賣腎。甚至于阿拉伯數字也是象征。我寫一句“1+1=2”,你想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數學運算而已。其實,文字,尤其是中文這樣的象形文字,本來也是象征。我想,中文文學如果要出一部《尤利西斯》級别的作品,必須要發掘象形文字的圖像元素。
上面這些,是人類或某個人群的共同意識中的象征。借用起來,得根據它的原意。如果它不适合自己的故事,那該怎麽辦呢?沒關系。小說家可以自己變一個出來。
《西遊記》中,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就是個象征。它象征了拘束,往好了說是讓他悔過自新,往壞了說是讓他屈服于權勢。而到了小說末尾,緊箍被除去了,也象征了拘束的消失。
《盜夢空間》的影片末尾,那個要停不停的陀螺,真可以說是要了觀衆的親命。它的象征,不僅僅結合了故事中的元素(夢境與真實),更結合了故事本身的哲理(什麽是夢境?什麽事真實?),是我見過的水準最高的象征之一。
象征的運用遠不止于動作,但既然題目是動作描寫,我們就還是貼題來。說起動作與象征的結合,我必須要舉這個例子:。
尾田榮一郎的《OnePiece》,又稱《海賊王》。
我是一向把漫畫當作文學看待的。而《海賊王》這部作品,雖然是少年漫畫,但在象征手法的運用和讀者情感的調動這兩方面,卻是無可置疑的世界頂級。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漫畫中前期的“阿拉巴斯坦”篇章高潮部分,主角路飛與篇章的反派克洛克達爾決鬥。簡單介紹一下前因後果:故事的地點,阿拉巴斯坦,是一個沙漠國度,而克洛克達爾則是國中的英雄,爲國民抵禦來犯的海賊。可實際上,他在暗地裏卻控制着國家的降雨,讓全國各地幹旱一片,隻爲了中飽私囊以及更大的陰謀。他是一個潛伏在黑暗處的反賊,一個地下的帝王。而這場高潮部分的決鬥,也恰好在阿拉巴斯坦王宮地下。克洛克達爾很強,可以變化成沙子,必須要用水才能傷到他。路飛先前打了幾次,都輸了;這一次他拳頭上都是血和汗,所以每拳都能擊中。最後關頭,路飛将克洛克達爾一腳踢上半空,并乘勝追擊,打破了地宮的天花板,把他從地底一直打到高空,讓所有人都看到。
而他用來奪得勝利的這一招,隻是用雙拳亂打而已。可它就恰好叫作:暴風雨。
那麽,路飛将克洛克達爾打飛的這個“動作”,就包含了好幾層含義:。
主角變強,超越了曾經看來不可能戰勝的對手正義戰勝邪惡讓隐藏在“地下”的陰謀家暴露在空氣中血汗(努力與決心)可以戰勝沙子(沙漠化與缺水)雨終将出現,即使它的方向不太正常如果我将這一段漫畫改寫成小說,象征已經是現成的了,就隻需要再用語言的韻律将情緒調動最大化。比如這樣:。
拳突破了利刃。
黃沙組成的堅不可摧的寶刀,在兩枚血淋淋的拳頭前、在十顆汗淋淋的拳骨上,忽然不堪一擊。拳頭向上飛着,渴望着勝利,像奔向龜裂大地的暴雨一樣一往無前。利刃的背後是沙子,沙子的背後還是沙子。沙子的背後,又是沙子。沙子,沙子,絕望的沙子。但拳頭沒有放棄。因爲在那一層層無窮無盡的黃沙背後,是那個勝券在握、奸笑着的黑暗帝王。
笑什麽笑,你這肉體凡胎的強盜?。
你也隻是個肉體凡胎的強盜!。
咚。
拳頭打了上去,結結實實。咚!咚!一拳又一拳,一拳又一拳。打在小腹上,打在下颌上,打在鳄魚油光水滑的大背頭上。拳頭是雨。是暴風雨,是大地渴望着的暴風雨。是凄厲的雨,是振奮的雨,是磅礴的不屑一顧的雨。雨将那已經不成人形的沙漠鳄魚死死壓在了地宮的天花板上,仿佛要将天花板也一并跟着黑暗的罪惡沖垮——不,它真的沖垮了。天花板碎裂,土崩石開,克洛克達爾就被狂風驟雨的拳頭一直從阿拉巴斯坦最深的地下打到了衆目睽睽的天空。他兩眼翻白,掉了幾顆牙,在空中打着轉,仿佛嫌自己不夠丢人一樣抖摟着昂貴的披風。在他的身下,随着他上升的軌迹,是一道沙的螺旋,猶如早已沒有威力卻仍要逞強的、奄奄一息的龍卷。
路飛落回了地宮的地板上。他攤開四肢,沒有了力氣。可他卻露出了大大的微笑。
因爲他赢了!。
雨也赢了!讀者看到象征,就會想起象征背後的含義。使用作者自己發明的象征,其實是在刺激讀者的記憶力。在故事高潮處,先前被壓下來的好幾層記憶和湧動的情感,都将通過一個象征爆發。我将這個象征叫作“開關”。開關打開了,千萬條洪流就一同傾瀉,勢不可擋。
《海賊王》中對象征運用的巅峰,個人看來,是空島篇敲響黃金鍾。如果你沒讀過《海賊王》,而且沒時間,至少要讀“加雅島至空島”這個篇章。它會是你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啓蒙老師。
這一段,以後有時間可以再補充一下,但大意都已經說出來了,各位自行體會。
新穎的修飾手法、絕佳的語言韻律、以及意義深刻而多層的象征手法,就是動作甚至任何描寫脫穎而出的關鍵。而如果你要我排個優先順序,反而是三、二、一。講好故事才是最關鍵的,新奇的比喻反而是細枝末節。
但寫到這裏,仍然不夠。
接下來,需要修改。
千萬别怕修改。修改是文學的必需。我上面随手寫的用來當做例子的幾句話,其實一直有同道在評論區裏指出毛病。這很好,說明讀了這篇文章的人在思考,而且是因爲我提出的一些觀點而思考。這個再思考的過程,就是修改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别怕修改,甚至,要爲修改手舞足蹈。看了評論,除了對自己文筆尚未爐火純青而感到一些羞愧以外,亦或是忍不住自我剖析一番,讓人知道我反的錯誤是個聰明人的故作聰明,我并沒有慚愧到覺得“哇,自己的得意句子居然問題這麽多,趕快把文章删了算了”。因爲那隻是初稿。
初稿裏,什麽都可以被原諒,隻要你别隻寫初稿。
王小波寫《黃金時代》,全書也就三四萬字,可他卻寫了快20年,每個字都改過。等《黃金時代》獲了獎,他再回去看初稿,發現每句話都讓他汗顔。一部小說,想要達到“完美”的境界,是完全可能的,隻是我們未必有那麽多精力而已。
你說,那好,既然沒法完美,那就别費那功夫了。
嗯,如果你的初稿勝過王小波二十年的功力,那就随你便吧。
可我沒那麽厲害。所以我還是會繼續改下去。天才們拿着打磨到無可挑剔的金項鏈去登文壇的第一道門檻,我這還在圖書館碼書的職員,卻提了一桶金塊就要叫嚣着“我已經是大神了,快來膜拜吧”!哪有這麽便宜的事。
所以說,各位:。
要想脫穎而出,寫作時必須不甘平凡,精益求精。
關聯答案:。
小說初稿完成後如何進行修改?。
「龘」這樣的漢字有什麽實際意義?寫小說中如何準确把握字句之間的細微差别?。

贾平凹在写人笑得尖厉的时候,不写笑得尖,而是:。
他的笑声像锥子一样。不读这句,你很难凭空想到原来笑声可以像锥子。但你现在知道了,而且根本不用再多读半句解释
这个比喻为什么好?一,是因为新颖。二,是因为贴切。三,是因为符合语境:小说讲的是农村的事,用锥子入文,很合理。
怎么做到新颖、贴切、又符合语境呢?。
有几个窍门。第一个,使描写新颖的方法,是把你想出来的前三种描述方式都划掉。创作理念中,这叫做“回忆墙”。也就是说,你脱口而出的前三句话,未经斟酌和思考,其实都是从平时看过读过的东西里照抄的。想要新颖,就要逼迫自己去多想
而让描写贴切,则可以试试在不同的感官上找共同点。上文提到的那种笑,它与锥子的共同点是尖、冰冷、硬邦邦。这些都不是听觉上的描述,而是视觉甚至触觉的。
结合语境,则可以让描述更上一层楼,不孤立于故事之外。否则,就会让读者出戏,文笔反而成了砸自己脚的石头。
目的地去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描写。比如说,写一个老秀才的面部皱纹多,可以写成“他的脸皱起来像把扇子似的”。同样是皱褶,无目的地去写,还非得用修饰手法,很可能就会写出“他的皱纹像沟壑”这种相对俗套的描述。
问题中的“双脚像灌了铅一样”为什么不好?因为不新颖,贴切度而言也只有一元,更是不经语境思考的万金油式描述。
其实,未必所有文字都要惊艳,因为那样反而使读者疲惫。所以把这句话改成“他脚步沉重”,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如果这里是关键段落,一定要推敲的话,就按上面提到的窍门试试吧。为了设计一个语境,假设这个人正走在一片沙漠里,水快喝完了。随便想的,你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动。
我试试重写一下:。
他的双脚像是深陷泥潭...不好,撞回忆墙了,划掉。
他的双脚像是和地面缝合在了一起。嗯,稍好些,但还是划掉。
他的双脚沉得像是被脚下每一粒沙子放出的引力拉扯,每抬一步都是煎熬。其实蛮喜欢的了,还结合了语境。不过,划掉。
总之其实要划掉很多次了。但毕竟只是举例,我就只有稍稍敷衍一下。沉重这个概念,怎样才能贴切?同理,多方面去想。刚才的三个句子,似乎都是物理上的阻碍。我现在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沉重...也许试试心理上的?他在沙漠里,没水了,一定会想到死亡。死亡造成的心理沉重,再加上沙漠的景象所能衍生的物理沉重,再结合多种感官,或许可以变成:。
他的双脚沉得像烫手的骷髅,每一步都是千万年的沉淀和风化。
这才只是初稿。让它发酵一段时间后再回来改,应该还能找到更加精简的描绘沉重、暗示死亡的写法。比如说,他的双腿沉得要死(划掉!!)。
实际上,你前面刚看到的那句,和原答案里我一时兴起写的已经有很大区别了。当时我写的是:他的双脚沉得像滚烫到拿不起来的骷髅头,每一步的间隔都有千万年的沉淀、风化。怎样,现在读来,是不是觉得冗杂啰嗦了?。
之后,在和评论区同道的讨论中,我意识到,这里应该再强调一下语境的重要性。
“他的双脚沉得像烫手的骷髅”这个描述,是带有些诗意、带有些梦境般的幻觉的描述。之所以选用了它,是看中了人在沙漠绝境里时可能会有的神智上的迷惑。在个句子里,勾勒氛围是重中之重,所以选用“骷髅”这个词。如果一定要强调沉重,也可以写成他的双脚上拴着镔铁打造的骷髅头,每走一步都疲惫地哼哧作响。(顺带一提,注意此处舍去了“像是”、“一般”等词汇,将句子从比喻变成了隐喻。)到了这里,已经又沉淀了几天,可以再次修改了。这个时候再返回去看前面的那句,就发现其实已经不必再用它去表现沉重。只是“滚烫”这个描述依然有价值。这么一来,或许可以用它来写汗珠:。
他走在地狱般的沙漠中,滚烫的汗珠在脸上滋啦滋啦乱跳,脚上像拴了镔铁铸成的骷髅头,沉重的每一步都在哼哧地喘着。
这里,将沙漠比作“地狱”,于是接下来的两个意象都朝一个方向用力。滚烫的汗珠,滋啦乱跳,是隐喻了热油;而到了镔铁骷髅那半句,则又是着重将幻想的死亡与沉重联系在一起(注意此时“像”字又回来了,因为连续两个半句都是隐喻的话,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不悦);最后的“哼哧”,则是连回这个句子的主语,即“他”,是由物及人的写法。因为累的、热的、沉重的,都不是那些汗珠和双脚,而是这个奄奄一息的旅行者。到了这一步,比较满意了。假设我真要写一篇沙漠旅行者的故事,大概会用这句。
而假设,仍是这个脚步沉重的人,却并不在沙漠里,而是军训了一天准备宿舍休息,这里就有一种诙谐感。在这种语境下,骷髅头就太言过其实了。或许他的双腿依然抬不起来,但这次是因为它们像是两坨连队食堂的剩粉条
以上所说,只是用比喻句的写法。但写故事,尤其是写动作场景,比起颇有些花里胡哨、而且只能慎用的修饰写法,更重要的是词句的节奏。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节奏带来的效果,我翻译一段写作导师GaryProvost写的短文。原文的开头是“这句五个字”,考虑到中文和英文的区别,我稍加修改:。
这句话有七个字。这句又是七个字。七字句子不算差。句句连着却不行。听听发生了什么。文字变得聊了声音也迟缓拖沓。就像一台复读机。耳朵望着变数。
现在,再听。我改变了句子的长短,便创造了音乐。音乐。文字在唱。它有一种愉悦的节奏、轻快、与和谐。我会使用短句。我会使用一些中等长度的句子。还有时,当我确定读者休息充足了,我会给他一个颇长的句子,句子里燃烧着乐谱渐进的推动力中的能量、鼓的低鸣、锣的震响——这些声音说,认真听着吧,重要的信息来了。
Nowlisten.Ivarythesentencelength,andIcreatemusic.Music.Thewritingsings.Ithasapleasantrhythm,alilt,aharmony.Iuseshortsentences.AndIusesentencesofmediumlength.Andsometimes,whenIamcertainthereaderisrested,Iwillengagehimwithasentenceofconsiderablelength,asentencethatburnswithenergyandbuildswithalltheimpetusofacrescendo,therollofthedrums,thecrashofthecymbals–soundsthatsaylistentothis,itisimportant.一个场景里,如果动作颇多,读起来却感觉拖沓,很可能不是修饰得不够,而是节奏出了问题。在具体分析前,我们再看看老舍的名篇《断魂枪》中的段落:。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象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这段话里,修饰手法很少。第一句末尾有个比喻(顺带一提,把胸脯比作“老桦木根子”,也是绝佳的手笔),第四句末尾有个轻描淡写的拟人。其余都是“朴实”、“直白”的文字。
可我跟你说,这简单的一段话,我轻易写不出来,铆足了劲去写也只能摸个大概。这里是我近期写过的文字,描述唐人公孙大娘的舞姿:。
她脚在台上一跺,金甲抖擞,腰身就旌旗似唰地打开。两只眼睁圆了,视线像银打的画戟,看到哪里就把哪里的人死死绞住,钉住。她精密地踩着鼓点,手上没有剑,却全身都化作了剑。削铁如泥的手臂,以肩为轴抹开了大圆,一圈快过一圈,挂一剑揽着太阳,撩一剑逼退人群。上身千变万化,流云般流畅,从腰往下却又稳又准,每迈一步都像是把钢针利落地拍进梅花桩。她踏遍全台,四面八方全是她的身影,又好像时刻刻都只在台子中央的一点,好叫四面八方的人都看得清楚。如茶如诗如金戈铁马的舞姿,让人如痴如醉如遨游天外。冷不丁,她单脚轻点台面,另一只高抬起来,真真的纹丝不动,唯有脑后一条飒爽的黑发像剑穗轻扬。脚放下来,青缎金甲悄无声息,一抱拳,王师远去,有条不紊,飘杳兵声不绝如丝。比起老舍,多了数分冗杂。当时看沾沾自喜,现在再看,能改的地方多了去了。和一流名家相比,大概打个60分左右。
但是,道理却是错不了的。要想写出精彩的动作,必须要掌握句子的长短。甚至,老舍写作时,还会去注意每个字的平仄。小时候听老师说起时,我不以为然。但实际写过了,却发现,中文有平仄这个天生的乐谱,弃之不用,实在是暴殄天物。
不过我们今天先不谈平仄,只看节奏就好。笼统地说,长句子使节奏变慢,短句子使节奏变快。在中文里,主句和从句没有分得那么严格,所以这里的“句子”可以看做是每个标点符号的出现,包括逗号和顿号。
上文里老舍的那段描写,再读一下,你会发现,速度快时,那个人就会“一跺脚”、“刀横起”、“身弯下去”、“刀顺过来”、“收了势”;而当他还没开始耍起套路前的那第一句,以及邻近末尾时忽然放缓速度,却每个逗号间几乎都有至少五个字。就这一个字的区别,使得这段描写成为了殿堂级的名篇。
如果需要文字不拖沓,很多修饰性的词语,甚至许多约定俗成的字眼,都可以舍弃。比如“像是”、“XX地”、“后来”、“XX时”。尤其是副词,能删则删。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可是如果形容词与动词挑得准确,就不需要副词。例如:。
“他高兴地笑了。”这就是句屁话。
(注释一下,为什么要慎用副词:。
形容词和动词都是用来表现名词的。如果要写一个少女,她本来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少女,但“清丽的少女”、“肥胖的少女”就不一样,所以形容词是有必要的。还是这个少女,在打瞌睡、在打游戏,感觉又不一样。动词比形容词更能表现人物。
但副词呢?副词是用来形容形容词和词的(两个“形容”分开念)。现代语言越来越发达,准确的名词越来越多,还有什么是形容一层还不够,居然还要去形容第二层的?放到中文里,这点尤其没借口,因为中文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欢快地跳”是个副词+动词形式,但它却可以变成更加简洁的“欢跳”。
与其用副词去修改形容词和动词,不如找更加准确而简洁的说法。“慢慢地走”看似无害,可那是怎么个走法?不知道,只知道是在走,而且速度低。
不是慢慢地走。而是蹚。
不是犹豫地说。而是吞吐。
有时候,作者精力有限,不能每个副词都扑杀。我也不能免俗。但那不是用来证明多用副词无害的说法,而应当是每个作家的耻辱。)。
言归正传。
如果我把老舍的那句话糟蹋一下,加上一些我们初学写作时可能会觉得必要的字眼,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他把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象两块老桦木根子。再一跺脚,刷地一下把刀横起来,刀的大红缨子就在肩前摆动。接着,他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刀被挥舞得忽忽直响。忽然,刀在他右手心上旋转,他的身体紧跟着弯了下去,四围登时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缨铃轻叫。他把刀顺过来,脚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看着比众人高着一头,像座黑塔似的。就这么收了势。看似还成,但一对比,高下立判。本该是一气呵成的片段,因为一些多余的字,变成了幻灯片。
那么,回到上文的例子。“他脚步沉重”(他:老子还没走完?求求你给个痛快的!)。
如果是初稿,为了赶快把故事先讲出来,我可能会这么写:。
他独自在沙漠里走着,脚步沉重。水喝完了。太阳光很毒,照得他汗流浃背,头晕眼花。隐约中,他仿佛看到了前方有绿洲。他飞快地跑了几步,不小心跌倒了。再起身时,绿洲不见,才知道是幻觉。倒也没差。但是写作,正因为你不止拥有初稿,而是拥有二稿、三稿,甚至十稿,就决不能安于现状。顺带一提,我国网络小说市场那么大,人才那么多,却至今没有能和一流传统文学水平比肩的作品,并不是因为网络小说作者不会讲故事或是水平不足,而纯粹是因为网络市场逼迫着他们把初稿、二稿拿出来直接卖而已。
跑题了。
刚才的那段文字,本来是描述人在沙漠中的绝望的,节奏却没有斟酌,于是就像一杯凉白开,而不是一滴沙漠中拼命蒸馏出来的水。我们把句子的长短调整一下,再稍加改动。于是就成了二稿,离最终形态还远:。
他独自在沙漠里走着,拖着沉重的脚步,斜挂喝干的水壶毒辣的太阳光照得他汗流浃背,头晕眼花。忽然,他隐约看到前方有绿洲。绿洲。他开始跑,飞快地,疯狂地跑。跑。跑!一不小心,他跌倒了。他吐出嘴里的沙子,摇摇晃晃再起身。绿洲不见了。幻觉。这段话里,就没有一句修饰。纯粹用节奏控制写出这个角色心情的起伏。
刚才提到,中文的平仄,弃之不用太过可惜。平仄就是声调。声调与节奏结合,就成了韵律。韵律不只存在于诗歌中,在小说里和戏剧里一样可以用。莎士比亚的剧本,全部用“五步抑扬格”写成,看似白话,其实是诗,所以才能有如此之高的文学成就。
平仄的问题,评论区里有人问到。我会再具体更新一下。不过基本的道理就是:你把汉语拼音的四个调子都画出来,就当看水流一样看看四个形状的走势。用这走势结合文章内容即可。
比如,现在这一节要结束了。于是这最后一句,我就不会用一个二声去说:这段完结。这么着,显得话没说完似的。
假如这是文章的最末端,我可能不会用一个轻声去说:到这里就写完了。连续几个“了”字结尾的句子,哪怕只有两个,就尤其惹人心烦了。如果是三个,说不定读者就点右上角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这篇文章是用北京口来写,这里的“了”字反而有个声调。这个说起来,没完没了,以后再说。)。
要写出停顿感,用一声或者四声就比较合适:接下来讲讲如何调控读者心情的起伏,各位请继续看下去。
上文提到一个关键点。心情的起伏。
这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我前面强调,有些时候,就平实地去写就好。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什么地方是“刀刃”呢?那就是必须读者心情变化的时候。这种情景,最好全书每一处都要有,但起伏太跌宕,又会造成审美疲劳。我们不妨先放低标准,只考虑故事高潮部分。
怎样能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的高潮涨落?。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象征。
人类思维方式,就是象征思维。如果我在这里画一个火柴人,问你这是什么,你不会说“这是一个圆圈加几条线,除此以外看不懂”。你会说:“这是个人”。
文学和读者的关系就在于此。即便是最为写实派的上两个世纪的俄罗斯作家,也不可能做到将事物和动作描写到与真实一模一样。作者只是去给读者一个提示,剩余的,是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出来,填补空白。
而象征则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它无处不在。你看到五个环,会想到奥运,继而想到体育精神,或者体育丑闻。你看到一个啃了一口的苹果,想到的不仅仅是苹果,而是……苹果,我是说苹果公司,继而,几乎是在同一瞬间,联想到高科技,以及卖肾。甚至于阿拉伯数字也是象征。我写一句“1+1=2”,你想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学运算而已。其实,文字,尤其是中文这样的象形文字,本来也是象征。我想,中文文学如果要出一部《尤利西斯》级别的作品,必须要发掘象形文字的图像元素。
上面这些,是人类或某个人群的共同意识中的象征。借用起来,得根据它的原意。如果它不适合自己的故事,那该怎么办呢?没关系。小说家可以自己变一个出来。
《西游记》中,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就是个象征。它象征了拘束,往好了说是让他悔过自新,往坏了说是让他屈服于权势。而到了小说末尾,紧箍被除去了,也象征了拘束的消失
盗梦空间》的影片末尾,那个要停不停的陀螺,真可以说是要了观众的亲命。它的象征,不仅仅结合了故事中的元素(梦境与真实),更结合了故事本身的哲理(什么是梦境?什么事真实?),是我见过的水准最高的象征之一。
象征的运用远不止于动作,但既然题目是动作描写,我们就还是贴题来。说起动作与象征的结合,我必须要举这个例子:。
尾田荣一郎的《OnePiece》,又称《海贼王》。
我是一向把漫画作文学看待的。而《海贼王》这部作品,虽然是少年漫画,但在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读者情感的调动这两方面,却是无可置疑的世界顶级。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漫画中前期的“阿拉巴斯坦”篇章高潮部分,主角路飞与篇章的反派克洛克达尔决斗。简单介绍一下前因后果:故事的地点,阿拉巴斯坦,是一个沙漠国度,而克洛克达尔则是国中的英雄,为国民抵御来犯的海贼。可实际上,他在暗地里却控制着国家的降雨,让全国各地干旱一片,只为了中饱私囊以及更大的阴谋。他是一个潜伏在黑暗处的反贼,一个地下的帝王。而这场高潮部分的决斗,也恰好在阿拉巴斯坦王宫地下。克洛克达尔很强,可以变化成沙子,必须要用水才能伤到他。路飞先前打了几次,都输了;这一次他拳头上都是血和汗,所以每拳都能击中。最后关头,路飞将克洛克达尔一脚踢上半空,并乘胜追击,打破了地宫的天花板,把他从地底一直打到高空,让所有人都看到。
而他用来夺得胜利的这一招,只是用双拳乱打而已。可它就恰好叫作:暴风雨。
那么,路飞将克洛克达尔打飞的这个“动作”,就包含了好几层含义:。
主角变强,超越了曾经看来不可能战胜的对手正义战胜邪恶让隐藏在“地下”的阴谋家暴露空气中血汗(努力与决心)可以战胜沙子(沙漠化与缺水)雨终将出现,即使它的方向不太正常如果我将这一段漫画改写成小说,象征已经是现成的了,就只需要再用语言的韵律将情绪调动最大化。比如这样:。
拳突破了利刃。
黄沙组成的坚不可摧的宝刀,在两枚血淋淋的拳头前、在十颗汗淋淋的拳骨上,忽然不堪一击。拳头向上飞着,渴望着胜利,像奔向龟裂大地的暴雨一样一往无前。利刃的背后是沙子,沙子的背后还是沙子。沙子的背后,又是沙子。沙子,沙子,绝望的沙子。但拳头没有放弃。因为在那一层层无穷无尽的黄沙背后,是那个胜券在握、奸笑着的黑暗帝王。
笑什么笑,你这肉体凡胎的强盗?。
你也只是个肉体凡胎的强盗!。
咚。
拳头打了上去,结结实实。咚!咚!一拳又一拳,一拳又一拳。打在小腹上,打在下颌上,打在鳄鱼油光水滑的大背头上。拳头是雨。是暴风雨,是大地渴望着的暴风雨。是凄厉的雨,是振奋的雨,是磅礴的不屑一顾的雨。雨将那已经不成人形的沙漠鳄鱼死死压在了地宫的天花板上,仿佛要将天花板也一并跟着黑暗的罪恶冲垮——不,它真的冲垮了。天花板碎裂,土崩石开,克洛克达尔就被狂风骤雨的拳头一直从阿拉巴斯坦最深的地下打到了众目睽睽的天空。他两眼翻白,掉了几颗牙,在空中打着转,仿佛嫌自己不够丢人一样抖搂着昂贵的披风。在他的身下,随着他上升的轨迹,是一道沙的螺旋,犹如早已没有威力却仍要逞强的、奄奄一息的龙卷。
路飞落回了地宫的地板上。他摊开四肢,没有了力气。可他却露出了大大的微笑
为他赢了!。
雨也赢了!读者看到象征,就会想起象征背后的含义。使用作者自己发明的象征,其实是在刺激读者的记忆力。在故事高潮处,先前被压下来的好几层记忆和涌动的情感,都将通过一个象征爆发。我将这个象征叫作“开关”。开关打开了,千万条洪流就一同倾泻,势不可挡。
《海贼王》中对象征运用的巅峰,个人看来,是空岛篇敲响黄金钟。如果你没读过《海贼王》,而且没时间,至少要读“加雅岛至空岛”这个篇章。它会是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启蒙老师。
这一段,以后有时间可以再补充一下,但大意都已经说出来了,各位自行体会
新颖的修饰手法、绝佳的语言韵律、以及意义深刻而多层的象征手法,就是动作甚至任何描写脱颖而出的关键。而如果你要我排个优先顺序,反而是三、二、一。讲好故事才是最关键的,新奇的比喻反而是细枝末节。
但写到这里,仍然不够。
接下来,需要修改。
千万别怕修改。修改是文学的必需。我上面随手写的用来当做例子的几句话,其实一直有同道在评论区里指出毛病。这很好,说明读了这篇文章的人在思考,而且是因为我提出的一些观点而思考。这个再思考的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别怕修改,甚至,要为修改手舞足蹈看了评论,除了对自己文笔尚未炉火纯青而感到一些羞愧以外,亦或是忍不住自我剖析一番,让人知道我反的错误是个聪明人的故作聪明,我并没有惭愧到觉得“哇,自己的得意句子居然问题这么多,赶快把文章删了算了”。因为那只是初稿。
初稿里,什么都可以被原谅,只要你别只写初稿。
王小波写《黄金时代》,全书也就三四万字,可他却写了快20年,每个字都改过。等《黄金时代》获了奖,他再回去看初稿,发现每句话都让他汗颜。一部小说,想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是完全可能的,只是我们未必有那么多精力而已。
你说,那好,既然没法完美,那就别费那功夫了。
嗯,如果你的初稿胜过王小波二十年的功力,那就随你便吧。
可我没那么厉害。所以我还是会继续改下去。天才们拿着打磨到无可挑剔的金项链去登文坛的第一道门槛,我这还在图书馆码书的职员,却提了一桶金块就要叫嚣着“我已经是大神了,快来膜拜吧”!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所以说,各位:。
要想脱颖而出,写作时必须不甘平凡,精益求精。
关联答案:。
小说初稿完成后如何进行修改?。
「龘」这样的汉字有什么实际意义?写小说中如何准确把握字句之间的细微差别?。

植树节

春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大地母亲用那宽厚的手掌把她的宠儿们骄傲地高高地擎起宛如一枝枝高擎的画笔饱蘸着生命的色彩给生活涂抹着温馨的春意那画笔上饱蘸的嫩绿饱含...[全文阅读]

描写雨唯美的诗句,有什么描写环境很美的,很有意境的句子,或古诗词?

01.。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苏轼·《如梦令》。清新明快,语调亲切,。如山间的一湾清泉,如林间的一道松...[全文阅读]

跨栏比赛作文动作描写

练习跨栏有几个需要重视的地方。1.拉韧带,韧带好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跨栏动作。2.摆臂练习,大部分人一开始练习跨栏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起跨腿的异侧手不知道往哪儿放,到...[全文阅读]

肖像描写200字,读《红楼梦》第三回,学人物肖像描写

《红楼梦》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可以说是全书很重要的一个回目,因为前两回主要写的都是甄士隐、贾雨村的一些事,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引子,而...[全文阅读]

对张家界的描写,张家界武陵源:不悔经行处,只恨太匆匆,诗画中国。

张家界武陵源,诗画中国。“千丈绝壁挂金松,万尺深涧锁玉龙。百仗留得佳话在,两壁对插白云中。“。这首不知名的作者所做的描写张家界的诗,恰是我这两天游览张家界的最...[全文阅读]

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

白居易写过一首《立春后五日》的诗,表达了诗人在立春时节内心轻松愉快的心情:。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遇物尽欣欣,爱...[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动作短文,如何在动作描写中脱颖而出?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66026.html

上一篇:描写棱的诗句,有哪些描写天气寒冷得古诗句?

下一篇:描写日记本的句子,能否分享一下你记在日记本上的句子?

节日诗歌相关文章
更多节日诗歌文章
喜欢节日诗歌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