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发布时间:2022-02-18 21:43:54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xiè jiā chí shàng ,jiāng yān pǔ pàn ,yín pò yǔ lí hún 。nà kān shū yǔ dī huáng hūn 。gèng tè dì 、yì wáng sūn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别,抒寫離别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别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别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爲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欄幹十二”,着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幹。李清照詞:“倚遍欄幹,隻是無情緒。”(《點绛唇》)辛棄疾詞:“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裏說欄幹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隻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态。“晴碧遠連雲”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着色,正面詠草。江淹《别賦》雲:“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雲”,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雲人去住。”可見此景确實關乎别情。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後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裏”兩句爲“染”。“千裏萬裏”承“遠連雲”,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結出不勝離别之苦的詞旨,并開啓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征。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贈苦痛,因爲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于時序更叠、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别情态,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爲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踯躅,意别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将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绛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阕爲詠春草絕調結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隐士》)。至此,确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于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豔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别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啓後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别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别。
這首小令是歐陽修的名作。它與林通的《點绛唇》“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爲主”,梅堯臣的《蘇幕遮》“露堤平,煙墅杳”,并稱爲詞中歌詠春草的三阕絕調。但是王國維認爲,其上片“語語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則是失敗的。事實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圖畫。作者意在詠草而着墨于人,寫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睛川曆曆,碧草連天,她的心也随之飛向天涯,系念着遠行的親人。這裏直接寫草的雖然隻有“暗碧”一句,但讀者卻從少婦的思緒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綠遍天涯了。象這樣寫無情草木映入思婦之眼,融進離人之情,就不僅境界廣遠,而且真切動人。下片呢?還是緊扣春草來寫的,但卻連用了三個典故。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中,有一名句爲“池塘生春草”,這裏就用“謝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爲江淹《别賦》裏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辭·招隐上》中又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詞中疏雨黃昏,更憶王孫雲雲,便由此化來,說的還是春草,然而,這三個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寫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雖然同樣描繪了春草,但三者的具體意蘊卻差别很大,把它們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也沒有表達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處的人,讀來固然不知所雲;知道典故出處的人,也隻懂得下片事事都說春草,除了感到由辭采、聲律帶來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難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總之,這首小令的上、下片,創造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境界,給予人兩種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在人們以詩詞爲對象的審美活動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它雖然早就引起了中國古代理論家們的注意,但直到王國維才用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對它作出了理論概括,這就是所謂“隔”與“不隔”。王國維說:問“隔”與“不隔”之别?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了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閡……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寫情如此,方爲了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爲不隔。(《人間詞話》第40、41條)
相關賞析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别,抒寫離别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别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别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爲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欄幹十二”,着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幹。李清照詞:“倚遍欄幹,隻是無情緒。”(《點绛唇》)辛棄疾詞:“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裏說欄幹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隻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态。“晴碧遠連雲”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着色,正面詠草。江淹《别賦》雲:“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雲”,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雲人去住。”可見此景确實關乎别情。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後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裏”兩句爲“染”。“千裏萬裏”承“遠連雲”,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結出不勝離别之苦的詞旨,并開啓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征。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贈苦痛,因爲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于時序更叠、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别情态,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爲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踯躅,意别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将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绛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阕爲詠春草絕調結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隐士》)。至此,确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于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豔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别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啓後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别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别。
這首小令是歐陽修的名作。它與林通的《點绛唇》“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爲主”,梅堯臣的《蘇幕遮》“露堤平,煙墅杳”,并稱爲詞中歌詠春草的三阕絕調。但是王國維認爲,其上片“語語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則是失敗的。事實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圖畫。作者意在詠草而着墨于人,寫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睛川曆曆,碧草連天,她的心也随之飛向天涯,系念着遠行的親人。這裏直接寫草的雖然隻有“暗碧”一句,但讀者卻從少婦的思緒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綠遍天涯了。象這樣寫無情草木映入思婦之眼,融進離人之情,就不僅境界廣遠,而且真切動人。下片呢?還是緊扣春草來寫的,但卻連用了三個典故。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中,有一名句爲“池塘生春草”,這裏就用“謝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爲江淹《别賦》裏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辭·招隐上》中又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詞中疏雨黃昏,更憶王孫雲雲,便由此化來,說的還是春草,然而,這三個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寫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雖然同樣描繪了春草,但三者的具體意蘊卻差别很大,把它們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也沒有表達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處的人,讀來固然不知所雲;知道典故出處的人,也隻懂得下片事事都說春草,除了感到由辭采、聲律帶來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難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總之,這首小令的上、下片,創造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境界,給予人兩種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在人們以詩詞爲對象的審美活動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它雖然早就引起了中國古代理論家們的注意,但直到王國維才用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對它作出了理論概括,這就是所謂“隔”與“不隔”。王國維說:問“隔”與“不隔”之别?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了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閡……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寫情如此,方爲了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爲不隔。(《人間詞話》第40、41條)
作者介紹
以上就是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xiè jiā chí shàng ,jiāng yān pǔ pàn ,yín pò yǔ lí hún 。nà kān shū yǔ dī huáng hūn 。gèng tè dì 、yì wáng sū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这首小令是欧阳修的名作。它与林通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并称为词中歌咏春草的三阕绝调。但是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少妇,凭栏远眺,睛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着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读者却从少妇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象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远,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上》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词中疏雨黄昏,更忆王孙云云,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别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理论概括,这就是所谓“隔”与“不隔”。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了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了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人间词话》第40、41条)
相关赏析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这首小令是欧阳修的名作。它与林通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并称为词中歌咏春草的三阕绝调。但是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少妇,凭栏远眺,睛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着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读者却从少妇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象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远,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上》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词中疏雨黄昏,更忆王孙云云,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别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理论概括,这就是所谓“隔”与“不隔”。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了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了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人间词话》第40、41条)
作者介绍
以上就是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上一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
热门名言名句
精选名言名句
- “雨歇梧桐泪乍收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 “月去疏帘才数尺
- 诗句“总是愁媒
- “海燕未来人斗草
-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 中华好诗词|骚人可煞无情思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何事东君
- 蘼芜盈手泣斜晖
-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 盈盈一点芳心
- 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
- “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
-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
-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
-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 自与东君作别
- “可能无意传双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