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庄子是一个千秋独绝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2-04-29 20:40:02
 
《莊子》有&ldquo内篇&rdquo7篇、&ldquo外篇&rdquo15篇、&ldquo雜篇&rdquo11篇,其中哪些是由莊子本人所作?曆代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蘇東坡認爲&ldquo說劍&rdquo&ldquo讓王&rdquo&ldquo盜跖&rdquo&ldquo漁父&rdquo這四篇斷然不是莊子本人所作王夫之在《莊子解》中明确講到&ldquo外篇&rdquo15篇全都不是莊子本人所作,甚至批評其中的一篇是&ldquo軟美膚俗&rdquo(《莊子解·刻意》),在他看來《莊子》的&ldquo外篇&rdquo是&ldquo後世學莊者爲之&rdquo。總之,大部分學者都不認同&ldquo内、外、雜&rdquo都出自于莊子,因爲不管是文風、思想境界,還是思想主題、對人物評價,它們之間的差别特别明顯。但是,到底&ldquo内篇&rdquo是莊子本人所作,還是&ldquo外、雜篇&rdquo是莊子本人所作?對于這個問題一直有争議。近代學者分成兩派,其中有少部分學者認爲&ldquo外、雜篇&rdquo是莊子本人所作,&ldquo内篇&rdquo反而不是,在這一派中影響最大的是任繼愈,依據是《史記》中司馬遷爲莊子作傳的時候,所引用的莊子的話全都來自&ldquo外、雜篇&rdquo,而沒有引&ldquo内篇&rdquo。不得不說這個證據是不能輕視的,因爲無論如何我們離莊子都比司馬遷離莊子要遠太多,司馬遷當年所能看到的先秦時期的史料肯定比我們所能看到的要更爲豐富。
 
另一派則認爲&ldquo内篇&rdquo是出自于莊子本人,而&ldquo外、雜篇&rdquo則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還是張岱年先生博士的劉笑敢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莊子哲學及其演變》的開頭部分通過詳盡的考證,發現了一個語言發展當中的重要線索,即單字詞的出現,一定是早于雙字的組合詞。他注意到幾對概念,在&ldquo内篇&rdquo裏,&ldquo精&rdquo、&ldquo神&rdquo、&ldquo道&rdquo、&ldquo德&rdquo沒有出現連用的情況,而&ldquo外、雜篇&rdquo裏則開始頻繁出現&ldquo精神&rdquo、&ldquo道德&rdquo的連用。如果将《莊子》與能夠确定年代的經典加以比較,就會更加明顯地看到這一點,比如在與《莊子》同時代的《孟子》和更早的《論語》當中,都沒有&ldquo道德、精神、性命&rdquo連用的情況,而偏晚的《荀子》和《韓非子》就開始頻繁地出現連用。與此同時,劉笑敢教授還做了一個統計發現,《莊子》&ldquo内七篇&rdquo裏概念的交互使用頻率極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ldquo内七篇&rdquo的整體性。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在《莊子》的&ldquo外、雜篇&rdquo裏有相當部分的篇章是在模仿&ldquo内篇&rdquo,其中最著名的是《秋水篇》是在通篇模仿《逍遙遊》,這個觀點在《中國哲學十五講》裏的《莊子》一節中曾在注釋中談到。《逍遙遊》七章,《秋水篇》也是七章《逍遙遊》第一章講&ldquo小大之辯&rdquo,《秋水篇》第一章也是講&ldquo小大之辯&rdquo。《逍遙遊》最後兩章是莊子和惠施之間的讨論,《秋水篇》最後兩章也是莊子和惠施之間的讨論,而且讨論的結構也是一緻的。但是,如果仔細看《秋水篇》對&ldquo小大之辯&rdquo的讨論,就會發現其思想的深刻程度在根本上遠遠達不到《逍遙遊》的高度。
 
因此,我們要對《莊子》進行真正的研讀,重點就應該放在《莊子》的&ldquo内七篇&rdquo,但并不是說&ldquo外、雜篇&rdquo不應該讀,因爲盡管&ldquo外、雜篇&rdquo是後世學莊者所作,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莊子》&ldquo内七篇&rdquo的理解。因爲這裏面彙集到的文獻篇章都離莊子很近,所以裏面透露出很多很重要的信息,對于我們理解莊子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些後世學莊者對莊子的某些思想片斷有充分的發揮和展現,其中的有些篇章也确實很妙。
 
很多人以爲《莊子》之美在于&ldquo莊周夢蝶&rdquo裏,其實《莊子》文章之美、最難寫的是非大手筆不能爲的《人間世》,尤其是《人間世》的第一章要編出一段顔回和孔子對話,而且顔回每次說完之後,在孔子的提點之下還要不斷提高,其中既要符合顔回的思想和個性,還得能夠在孔子引導之下不斷提高,這是非常難寫的。那麽,爲什麽莊子要用一種最難寫的方式寫《莊子》?因爲之前經典中的對話基本上都是實際發生的,比如像《孟子》,可能就是文字上有些潤色,證據就在于《孟子》有幾處&ldquo答非所問&rdquo的錯誤,是因爲孟子沒聽清楚對方的問題就直接回答。《論語》裏也都是孔子的弟子直接記錄孔子的言行,隻是在文字上有所潤色。
 
然而,《莊子》卻不同于《孟子》和《論語》,是莊子編的,那麽莊子爲什麽要這麽做呢?莊子的後學裏有人探讨原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ldquo雜篇&rdquo中的《寓言篇》:&ldquo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rdquo。爲什麽要&ldquo重言&rdquo?&ldquo重&rdquo就是引重人之話,引曆史上傳說中偉大的聖賢,借他們的口來說話,比如《内篇·齊物論》中的&ldquo昔者堯問于舜曰&rdquo。但是我認爲這是一種很膚淺、庸俗的看法,因爲這種引證最終是爲了說服别人,但是莊子爲什麽要這麽做呢?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他要&ldquo說不可言說者&rdquo。在《莊子》的&ldquo内七篇&rdquo中所有的&ldquo至德者&rdquo都是沉默的,他們都沒有說話,比如在《逍遙遊》第三章中的&ldquo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rdquo的神人,他根本就沒有出場,而隻是在兩個人的描述中再比如&ldquo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然喪其天下焉&rdquo那一段,那個&ldquo四子&rdquo同樣也沒有出場。爲什麽這些人不說話?因爲&ldquo至德所知,不可言說&rdquo,說就代表已經進入了思想和語言了,一旦進入了思想和語言,就已經在分别當中了。
 
能夠認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尤其是對其中最根本所見的表達困境的不隻是有莊子,但隻有莊子停下來,不可往前走,因爲沒有辦法言說。如果《莊子》&ldquo内七篇&rdquo裏都是像《齊物論》第二章,或者是《大宗師》開篇的第一章、第二章,亦或者是《應帝王》的倒數第二章那樣的平鋪直叙,那麽馬上就有一個問題:誰在說話?說話的這個人是&ldquo至德者&rdquo嗎?說話的人如果是&ldquo至德者&rdquo,&ldquo至德者&rdquo的所知、所見應該歸于沉默,就不能進入言說。如果直接寫陳述的人,他不是個&ldquo至德者&rdquo,他既然沒達到&ldquo至德&rdquo,沒達到最高的境界,那他所說的是真知嗎?怎麽可能是真知呢?這涉及到了說與不可說的根本問題。于是,莊子開始進入到這樣的寫作當中,開始用對話的方式來寫作。
 
在莊子的對話人物裏,最重要的是兩類人,一類是沉默的&ldquo至德者&rdquo,也就是《逍遙遊》第一章結尾的&ldquo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rdquo中的&ldquo至人、神人、聖人&rdquo。在《莊子》中許多關鍵處的對話都在圍繞如何理解&ldquo至德者&rdquo,其中盡管沉默的&ldquo至德者&rdquo是作爲背景,但是卻非常重要。其中參與對話的人可以定位爲&ldquo問道者&rdquo和&ldquo聞道者&rdquo,&ldquo聞道者&rdquo是已經對&ldquo道&rdquo有所知的,&ldquo問道者&rdquo是希望對&ldquo道&rdquo有所知的。但是&ldquo問道者&rdquo和&ldquo聞道者&rdquo不是&ldquo至德者&rdquo,而且大部分&ldquo聞道者&rdquo都不能成爲&ldquo至德者&rdquo,因爲要達到&ldquo至德&rdquo的最高境界要有先天的禀賦,也即莊子所說的&ldquo聖人之才&rdquo,有&ldquo聖人之才&rdquo的人才有可能達到&ldquo聖人之道&rdquo。在《莊子·大宗師》&ldquo南伯子葵問乎女偊&rdquo那一章中,南伯子葵問女偊說:&ldquo我能不能學道?&rdquo女偊說:&ldquo不能學,你學不來,&lsquo子非其人也&rsquo&rdquo,你不是那個人,因爲你沒有&ldquo聖人之才&rdquo,然後他接着講說:&ldquo蔔梁倚有聖人之才&rdquo,我有聖人之道,所以我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于是開始有了後面的一段&ldquo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于不死不生&rdquo這樣一種不斷提升境界的層次,這是其中的關鍵。如果跨越不過去就無法成爲&ldquo至德者&rdquo。那麽在《莊子》的&ldquo内七篇&rdquo中頻繁出現的孔子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一方面,孔子确實是能夠理解&ldquo至德之境&rdquo,另一方面,孔子又是理解&ldquo人間世&rdquo的,對于各種倫理原則、潛在的危險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他發揮了一個溝通根本的、不可言說的&ldquo至德之鏡&rdquo和必須要面對的複雜&ldquo人間世&rdquo的橋梁的作用,而這個作用至關重要。
 
那麽,莊子在這本書裏是怎樣出場的?莊子在&ldquo内七篇&rdquo有三種出場方式,第一種是莊子和惠施的對話,其思想品質之低是令人驚訝的,這兩個人完全是雞同鴨講,根本沒有彼此之間的交鋒,但是卻極爲重要。當你在讀《莊子》時遇到那些不容易确定的話的時候,惠施和莊子的對話就可以幫助你,因爲莊子認同什麽、反對什麽,在與惠施對話的過程中全都非常清楚地說了出來。第二種是莊子作爲作者的直接陳述,這是莊子第二個出場方式。莊子第三個出場方式是隐身在自己所編故事的人物當中,《大宗師》中有三章出現了莊子的形象,即&ldquo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rdquo、&ldquo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rdquo和最後一章&ldquo子輿與子桑友&rdquo。在這幾章中很明顯有莊子隐形的出場,爲什麽?因爲莊子在《大宗師》中作爲作者陳述的話裏:&ldquo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rdquo,也同樣又出現在&ldquo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rdquo這一章中&ldquo子來&rdquo的話裏:&ldquo父母于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rdquo
 
莊子把自己投射到自己所編故事當中的人物出場,從中可以看到莊子的孤獨。他沒有朋友,這是一個千古獨絕的心靈。他可能沒覺得自己寫出來有什麽意義,但還是寫了他可能也沒覺得自己寫了将來會有人理解他,所以他才有所謂&ldquo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rdquo(《莊子内篇·齊物論》)他在想象中編出了這麽多相視一笑、莫逆于心的朋友,可能在他活着的時候沒有,他就待在他的漆園裏,在自己的思考當中,嘗試着要留下點什麽。那個時代有很多隐者,比如像《論語·微子篇》,孔子對待隐者有一個特别複雜的态度,孔子其實極其欣賞這些人,他知道是因爲天下無道,所以大賢在隐,但是他又說:&ldquo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rdquo人不可以跟鳥獸同群,自己隻會跟世間衆生在一起。所以《論語·微子篇》裏有這樣的隐者,但是真正的隐者沒有留下作品,而莊子留下了。莊子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應該還是希望這個世界好,希望自己所見到的人間世的危險能夠被人們了解,希望自己所了解的真知能夠爲人所知,能夠對後世人的思想和他的實踐,帶來一些有益的啓迪。
 
《庄子》有&ldquo内篇&rdquo7篇、&ldquo外篇&rdquo15篇、&ldquo杂篇&rdquo11篇,其中哪些是由庄子本人所作?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苏东坡认为&ldquo说剑&rdquo&ldquo让王&rdquo&ldquo盗跖&rdquo&ldquo渔父&rdquo这四篇断然不是庄子本人所作王夫之在《庄子解》中明确讲到&ldquo外篇&rdquo15篇全都不是庄子本人所作,甚至批评其中的一篇是&ldquo软美肤俗&rdquo(《庄子解·刻意》),在他看来《庄子》的&ldquo外篇&rdquo是&ldquo后世学庄者为之&rdquo。总之,大部分学者都不认同&ldquo内、外、杂&rdquo都出自于庄子,因为不管是文风、思想境界,还是思想主题、对人物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别特别明显。但是,到底&ldquo内篇&rdquo是庄子本人所作,还是&ldquo外、杂篇&rdquo是庄子本人所作?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近代学者分成两派,其中有少部分学者认为&ldquo外、杂篇&rdquo是庄子本人所作,&ldquo内篇&rdquo反而不是,在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是任继愈,依据是《史记》中司马迁为庄子作传的时候,所引用的庄子的话全都来自&ldquo外、杂篇&rdquo,而没有引&ldquo内篇&rdquo。不得不说这个证据是不能轻视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离庄子都比司马迁离庄子要远太多,司马迁当年所能看到的先秦时期的史料肯定比我们所能看到的要更为丰富。
 
另一派则认为&ldquo内篇&rdquo是出自于庄子本人,而&ldquo外、杂篇&rdquo则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还是张岱年先生博士的刘笑敢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的开头部分通过详尽的考证,发现了一个语言发展当中的重要线索,即单字词的出现,一定是早于双字的组合词。他注意到几对概念,在&ldquo内篇&rdquo里,&ldquo精&rdquo、&ldquo神&rdquo、&ldquo道&rdquo、&ldquo德&rdquo没有出现连用的情况,而&ldquo外、杂篇&rdquo里则开始频繁出现&ldquo精神&rdquo、&ldquo道德&rdquo的连用。如果将《庄子》与能够确定年代的经典加以比较,就会更加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比如在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和更早的《论语》当中,都没有&ldquo道德、精神、性命&rdquo连用的情况,而偏晚的《荀子》和《韩非子》就开始频繁地出现连用。与此同时,刘笑敢教授还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庄子》&ldquo内七篇&rdquo里概念的交互使用频率极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ldquo内七篇&rdquo的整体性。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在《庄子》的&ldquo外、杂篇&rdquo里有相当部分的篇章是在模仿&ldquo内篇&rdquo,其中最著名的是《秋水篇》是在通篇模仿《逍遥游》,这个观点在《中国哲学十五讲》里的《庄子》一节中曾在注释中谈到。《逍遥游》七章,《秋水篇》也是七章《逍遥游》第一章讲&ldquo小大之辩&rdquo,《秋水篇》第一章也是讲&ldquo小大之辩&rdquo。《逍遥游》最后两章是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讨论,《秋水篇》最后两章也是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讨论,而且讨论的结构也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仔细看《秋水篇》对&ldquo小大之辩&rdquo的讨论,就会发现其思想的深刻程度在根本上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高度。
 
因此,我们要对《庄子》进行真正的研读,重点就应该放在《庄子》的&ldquo内七篇&rdquo,但并不是说&ldquo外、杂篇&rdquo不应该读,因为尽管&ldquo外、杂篇&rdquo是后世学庄者所作,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庄子》&ldquo内七篇&rdquo的理解。因为这里面汇集到的文献篇章都离庄子很近,所以里面透露出很多很重要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庄子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后世学庄者对庄子的某些思想片断有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其中的有些篇章也确实很妙。
 
很多人以为《庄子》之美在于&ldquo庄周梦蝶&rdquo里,其实《庄子》文章之美、最难写的是非大手笔不能为的《人间世》,尤其是《人间世》的第一章要编出一段颜回和孔子对话,而且颜回每次说完之后,在孔子的提点之下还要不断提高,其中既要符合颜回的思想和个性,还得能够在孔子引导之下不断提高,这是非常难写的。那么,为什么庄子要用一种最难写的方式写《庄子》?因为之前经典中的对话基本上都是实际发生的,比如像《孟子》,可能就是文字上有些润色,证据就在于《孟子》有几处&ldquo答非所问&rdquo的错误,是因为孟子没听清楚对方的问题就直接回答。《论语》里也都是孔子的弟子直接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润色。
 
然而,《庄子》却不同于《孟子》和《论语》,是庄子编的,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庄子的后学里有人探讨原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ldquo杂篇&rdquo中的《寓言篇》:&ldquo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rdquo。为什么要&ldquo重言&rdquo?&ldquo重&rdquo就是引重人之话,引历史上传说中伟大的圣贤,借他们的口来说话,比如《内篇·齐物论》中的&ldquo昔者尧问于舜曰&rdquo。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很肤浅、庸俗的看法,因为这种引证最终是为了说服别人,但是庄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要&ldquo说不可言说者&rdquo。在《庄子》的&ldquo内七篇&rdquo中所有的&ldquo至德者&rdquo都是沉默的,他们都没有说话,比如在《逍遥游》第三章中的&ldquo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rdquo的神人,他根本就没有出场,而只是在两个人的描述中再比如&ldquo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rdquo那一段,那个&ldquo四子&rdquo同样也没有出场。为什么这些人不说话?因为&ldquo至德所知,不可言说&rdquo,说就代表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语言了,一旦进入了思想和语言,就已经在分别当中了。
 
能够认识到哲学表达中的语言困境,尤其是对其中最根本所见的表达困境的不只是有庄子,但只有庄子停下来,不可往前走,因为没有办法言说。如果《庄子》&ldquo内七篇&rdquo里都是像《齐物论》第二章,或者是《大宗师》开篇的第一章、第二章,亦或者是《应帝王》的倒数第二章那样的平铺直叙,那么马上就有一个问题:谁在说话?说话的这个人是&ldquo至德者&rdquo吗?说话的人如果是&ldquo至德者&rdquo,&ldquo至德者&rdquo的所知、所见应该归于沉默,就不能进入言说。如果直接写陈述的人,他不是个&ldquo至德者&rdquo,他既然没达到&ldquo至德&rdquo,没达到最高的境界,那他所说的是真知吗?怎么可能是真知呢?这涉及到了说与不可说的根本问题。于是,庄子开始进入到这样的写作当中,开始用对话的方式来写作。
 
在庄子的对话人物里,最重要的是两类人,一类是沉默的&ldquo至德者&rdquo,也就是《逍遥游》第一章结尾的&ldquo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rdquo中的&ldquo至人、神人、圣人&rdquo。在《庄子》中许多关键处的对话都在围绕如何理解&ldquo至德者&rdquo,其中尽管沉默的&ldquo至德者&rdquo是作为背景,但是却非常重要。其中参与对话的人可以定位为&ldquo问道者&rdquo和&ldquo闻道者&rdquo,&ldquo闻道者&rdquo是已经对&ldquo道&rdquo有所知的,&ldquo问道者&rdquo是希望对&ldquo道&rdquo有所知的。但是&ldquo问道者&rdquo和&ldquo闻道者&rdquo不是&ldquo至德者&rdquo,而且大部分&ldquo闻道者&rdquo都不能成为&ldquo至德者&rdquo,因为要达到&ldquo至德&rdquo的最高境界要有先天的禀赋,也即庄子所说的&ldquo圣人之才&rdquo,有&ldquo圣人之才&rdquo的人才有可能达到&ldquo圣人之道&rdquo。在《庄子·大宗师》&ldquo南伯子葵问乎女偊&rdquo那一章中,南伯子葵问女偊说:&ldquo我能不能学道?&rdquo女偊说:&ldquo不能学,你学不来,&lsquo子非其人也&rsquo&rdquo,你不是那个人,因为你没有&ldquo圣人之才&rdquo,然后他接着讲说:&ldquo卜梁倚有圣人之才&rdquo,我有圣人之道,所以我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于是开始有了后面的一段&ldquo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rdquo这样一种不断提升境界的层次,这是其中的关键。如果跨越不过去就无法成为&ldquo至德者&rdquo。那么在《庄子》的&ldquo内七篇&rdquo中频繁出现的孔子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一方面,孔子确实是能够理解&ldquo至德之境&rdquo,另一方面,孔子又是理解&ldquo人间世&rdquo的,对于各种伦理原则、潜在的危险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发挥了一个沟通根本的、不可言说的&ldquo至德之镜&rdquo和必须要面对的复杂&ldquo人间世&rdquo的桥梁的作用,而这个作用至关重要。
 
那么,庄子在这本书里是怎样出场的?庄子在&ldquo内七篇&rdquo有三种出场方式,第一种是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其思想品质之低是令人惊讶的,这两个人完全是鸡同鸭讲,根本没有彼此之间的交锋,但是却极为重要。当你在读《庄子》时遇到那些不容易确定的话的时候,惠施和庄子的对话就可以帮助你,因为庄子认同什么、反对什么,在与惠施对话的过程中全都非常清楚地说了出来。第二种是庄子作为作者的直接陈述,这是庄子第二个出场方式。庄子第三个出场方式是隐身在自己所编故事的人物当中,《大宗师》中有三章出现了庄子的形象,即&ldquo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rdquo、&ldquo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rdquo和最后一章&ldquo子舆与子桑友&rdquo。在这几章中很明显有庄子隐形的出场,为什么?因为庄子在《大宗师》中作为作者陈述的话里:&ldquo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rdquo,也同样又出现在&ldquo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rdquo这一章中&ldquo子来&rdquo的话里:&ldquo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rdquo
 
庄子把自己投射到自己所编故事当中的人物出场,从中可以看到庄子的孤独。他没有朋友,这是一个千古独绝的心灵。他可能没觉得自己写出来有什么意义,但还是写了他可能也没觉得自己写了将来会有人理解他,所以他才有所谓&ldquo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rdquo(《庄子内篇·齐物论》)他在想象中编出了这么多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朋友,可能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他就待在他的漆园里,在自己的思考当中,尝试着要留下点什么。那个时代有很多隐者,比如像《论语·微子篇》,孔子对待隐者有一个特别复杂的态度,孔子其实极其欣赏这些人,他知道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大贤在隐,但是他又说:&ldquo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rdquo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所以《论语·微子篇》里有这样的隐者,但是真正的隐者没有留下作品,而庄子留下了。庄子之所以要写这本书,应该还是希望这个世界好,希望自己所见到的人间世的危险能够被人们了解,希望自己所了解的真知能够为人所知,能够对后世人的思想和他的实践,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这一天是个阴天,乌云密布,大雨哗啦啦的下下来。小猫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 小青蛙、乌龟,小鸭子还有小公鸡从小猫门前走过。小猫说:“咦,你们到这里来干什...[全文阅读]
森林城边有一片肥沃的黑土地,黑太狼和灰太狼分别承包了一块,他们都在土地里种上了蔬菜,当蔬菜成熟了,就卖给森林城里的居民,他俩因此都赚了很多钱。 灰太狼和黑...[全文阅读]
从前,海边住着一个渔夫,他每天都出海打鱼,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奇怪的是,他每天都空手而归,连一条鱼都不曾抓到。其他渔夫很纳闷,别人都能捞到鱼,为什么他连一条鱼都捞...[全文阅读]
如果你是打工的就请停下你的脚步花2分钟时间进来看看吧! 或许你现在背井离乡,生活过的马马虎虎,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这就够了,但是未来在哪里? 每...[全文阅读]
这个故事是可以考证的。2005年底,我在一家部队医院实习。我们医院院子里有一座老教堂,历史悠久。我们来实习的时候宿舍实在紧张,就把我们都安排住进了老教堂的三...[全文阅读]
忒修斯正处在他命运的转折点。在他年轻时,他把弥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从克里特岛带走,而她的小妹妹淮德拉也跟着她一起出走,因为她不想离开他们。后来,阿里阿德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杨立华:庄子是一个千秋独绝的灵魂
喜欢寓言故事就经常来哦!
热门寓言故事
网友推荐
分享寓言故事
- 1傻鸡
- 2年息花的传说
- 3为母亲撑起一片天空
- 4诚实无价
- 5阿耳戈英雄们在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 6张小翠同学的阴阳眼
- 7朋友
- 8大师的智慧
- 9幸福的向日葵
- 10婚纱照为媒,绝症女孩结下患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