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描写恐龙灭绝,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发布时间:2022-07-13 15:07:22
@Mandelbrot的回答很棒。
流星撞擊理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提出的,可以說相對而言是一個很新的理論。确切地說,撞擊地球的是一顆bolide(中文應該是『火流星』?)。這個理論的提出完全是一個意外,WalterAlvarez後來回顧這件事的時候,說:“Inscience,sometimesit'sbettertobeluckythansmart.”。
我就來講講關于這個理論的故事。
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注意到了化石中反映出的生物多樣性的變化。1841年,英國地質學家JohnPhillips根據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的時代分爲三段:。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被稱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ermian-Triassicextinction』;中生代與新生代之間被稱爲『白垩紀-古近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extinction』或者『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或者簡稱『K-TBoundary』。(其實大規模的滅絕事件有五次,這裏就不多說了。)。
注意,Phillips分出這三代并非僅僅因爲它們中間有『斷層』,還因爲這三代的化石差異很大。
我們現在讨論的恐龍滅絕,就發生在K-TBoundary。(額,爲什麽不用C來代表Cretaceous呢?因爲C已經被之前的Carboniferous用過了。)。
與Phillips同時代的英國地質學家CharlesLyell注意到了這些生物多樣性的『斷層』。
Lyell認爲,這些『斷層』不可能是由突發事件而導緻的,而僅僅是因爲能找到的化石不夠全罷了。大批生物突然就滅絕了,這怎麽可能呢?一定是某段時期的化石丢失了,或者本身就沒有形成化石。(用今天的技術估計,Lyell所推測的『某段時期』大概長達6500萬年。)。
Darwin也注意到白垩紀末期的『斷層』,他在《物種起源》裏說:。
Withrespecttotheapparentlysuddenexterminationofwholefamiliesororders,asofTrilobitesatthecloseofthepalaeozoicperiodandofAmmonitesatthecloseofthesecondaryperiod,wemustrememberwhathasbeenalreadysaidontheprobablewideintervalsoftimebetweenourconsecutiveformations;andintheseintervalstheremayhavebeenmuchslowextermination.。
他也認爲,這些『斷層』大概是化石記錄的不完整導緻的。
Lyell和Darwin之後,這樣的『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在學術界一直占主導地位。可是,就算是化石缺失,恐龍的滅絕畢竟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導緻的呢?于是,科學家們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
然而這些猜想都沒有特别确鑿的證據來支持,同時也很難證僞……。
所以,『恐龍滅絕』始終沒有一個主流的解釋,直到我們的主角登場:WalterAlvarez(下圖右)。
上世紀七十年代,WalterAlvarez是紐約的LamontDohertyEarthObservatory的一位地質學家。當時,『地磁逆轉(每過一段時間,地球的南北磁極會對調)』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Alvarez也在做這個方面的研究。他與他的同事們在意大利的Gubbio找到了一種粉色的石灰岩scagliarossa,這種石灰岩的形成過程記錄了地磁逆轉的時間點。
同時,這種石灰岩裏包含了很多微小海洋生物(Foraminifera,有孔蟲門)的化石。
Alvarez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白垩紀末期的石灰岩裏,有孔蟲門的化石種類繁多,體積較大;在這岩石之上,有一層一兩厘米厚的clay(中文是『黏土』?),其中沒有任何的有孔蟲門化石;而在這層clay之上,又有很多有孔蟲門的化石,但種類很少,而且普遍很小,與之前的化石完全不同。
大概就像這樣:。
用Alvarez的話來說,這個變化『看起來實在是太突然了lookedveryabrupt』。更重要的是,較大化石消失的時間點,正好是恐龍滅絕的時間點。Alvarez認爲這恐怕不是偶然,于是他打算弄清楚這層薄薄的clay代表了多長一段時間。
怎麽才能知道這段時間有多長呢?Walter(爲了避免混淆,以下都用名來稱呼)向父親LuisAlvarez求助。Luis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總之是各種厲害,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當得知Walter的這個問題之後,Luis非常感興趣,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元素銥Iridium來測量這層clay的時間。
怎麽利用銥來測量時間呢?原理其實很簡單:。
銥在地球上很稀少,但在流星中卻很常見。所以,銥會以『宇宙塵(cosmicdust)』的形式,以一個穩定、緩慢的速度落到地球上。這層clay形成的時間越長,其中就會含有越多的銥。
銥落到地球的平均速率大概是每平方厘米每年克,而包含這層clay的十厘米厚的岩石中測出了約克的銥。所以,這十厘米的岩石正常形成所需的時間是年。
然而,還記得Walter最開始到Gubbio是研究地磁逆轉的嗎?通過scagliarossa,他們已經測出包含這十厘米的兩米厚的岩石是花了大約年時間形成的。
問題來了:200cm厚的岩石花了年就形成了,其中一段10cm厚的岩石怎麽可能要花年才形成呢?也就是說,那10cm厚的岩石中,銥的含量爆表了offthechart,所以應該不是正常累積下來的。
爲了确認,Walter去了一趟丹麥,從StevnsKlint(石灰岩峭壁)中取了另一份白垩紀末期的岩石樣本,其中銥的含量也爆表了。而随後從新西蘭的SouthIsland采集來的樣本中,銥的含量也爆表了。
這到底怎麽回事?沒有人能解釋。Luis預感到這絕對将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用他同事的話來形容,Luis得知銥爆表的消息後的反應『如同鲨魚嗅到了鮮血一般likeasharksmellingblood』。
Walter和Luis提出了很多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但一一被實驗數據推翻。在長達一年的讨論之後,他們發表了ExtraterrestrialCauseforthe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這篇論文,其中提出了流星撞擊理論:在約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後來修改爲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6英裏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釋放出能量的數量級約等于一百萬億噸TNT的爆炸當量,随後,撞擊産生的碎片與塵埃(包含銥)蔓延全球,白天變成黑夜,溫度驟降,大滅絕開始了。
流星撞擊理論一提出便受到了強烈反響,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Time、Newsweek這些雜志的宣傳炒作。然而古生物學界卻是一片謾罵的聲音,比如一位古生物學家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
(那些人簡直自大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們對于動物是如何進化、生存與滅絕的一無所知。盡管如此無知,他們卻認爲隻需要擺弄擺弄一些看起來很高端的儀器就可以颠覆科學了。)。
當然,這些批評與質疑的出現并不是毫無道理的。科學界有一句名言:。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石破天驚的斷言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
可是這個理論除了爆表的銥以外,還有什麽證據可以支持呢?。
更重要的是,正如之前所說的,Lyell和Darwin之後,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所以對于大多數科學家來說,『流星撞擊理論』是NOTEVENWRONG。并不是說這個理論缺乏可證僞性,而是這個理論是在解釋一個根本沒有發生的事件!!。
還記得嗎?一直以來,學界都認爲化石反映的生物多樣性的『斷層』僅僅是因爲化石不全,而滅絕事件本身依然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現在Walter和Luis不僅提出了災變論Catastrophism的觀點,而且還用了一個幾乎毫無證據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來解釋。這不就是想搞個大新聞,再把主流觀點批判一番麽?!。
然而,科學家們越是研究K-TBoundary,Lyell的均變論就暴露出越多的不足。化石記錄的問題并不在于會使『緩慢的滅絕』顯得『突然』(Lyell所說的化石缺失),而在于會把『迅速的滅絕』的時間拉長。爲什麽這麽說呢?看圖:。
圖中最大的白圓表示很少化石化fossilized的物種,中等的白圓代表較容易化石化的物種,而小白點代表非常容易化石化的物種。因爲有這樣的數量關系的存在,即使這三種物種同時滅絕,最大的白圓也會看起來最先消失——因爲數量最少。這被稱爲Signor-LippsEffect。
均變論受到質疑的同時,支持流星撞擊理論的證據越來越多,比如『沖擊石英ShockedQuartz』:。
沖擊石英隻有在極高壓、有限溫度下才能形成。地球上隻有三個地方可以找到沖擊石英:隕石撞擊坑、核試驗場所和實驗室。(火山活動不足以形成沖擊石英,所以它的存在可以顯示撞擊坑是由隕石撞擊形成的,而非火山噴發。)。
1984年,科學家在Montana東部的岩石的K-TBoundary中發現了沖擊石英。
接着,在Texas南部,科學家發現了一層白垩紀末期的不尋常的沙岩。這種沙岩的成因似乎是劇烈海嘯,而如此劇烈的海嘯應該會沖刷海岸,留下特殊的印記,沉積下來。于是Walter掃描了數以千計的岩芯,終于在墨西哥灣找到了這種特殊的印記。
最終,一個直徑約爲一百英裏的隕石坑在尤卡坦半島YucatánPeninsula被發現,隕石坑之上有半英裏厚的沉積物。這個隕石坑與預測的小行星撞擊坑完全一緻。
其實這個隕石坑是被『重新發現』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家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曾經發現了它,但當時人們以爲這隻是海底火山口。海底火山口是不會有石油的嘛,所以這裏就被漸漸遺忘了。
而當Walter去尋找石油公司曾在那塊區域的鑽出的岩芯時,他們被告知岩芯已被一場大火燒毀。所幸岩芯最後還是找到了,隻是當時記不得放哪兒了而已。
找到岩芯之後,1991年,Walter确定了岩芯的确切地點,并在該地點找到了一層特殊的熔岩速凝體,而且恰恰是在K-TBoundary發現的。
這個發現徹底說服了科學家們,流星撞擊理論終于被主流學界認可。
Walter後來在回顧理論提出1980年到被學界認可1991年這段日子時說:。
(那十一年在那個時候顯得很漫長,但回過頭來看,這段時間其實非常短。想想,當時每一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一直以來學習的都是均變論,這些科學家的教授也學的是均變論,他們的教授的教授也是,一直可以追溯到Lyell。然而,你要挑戰的正是均變論的觀點。但,你可以看到,人們确實是看證據說話的。他們最終确實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到此爲止,這個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
有兩點要注意:。
1.這些研究是Walter與他的同事(包括他的父親)一起完成的,但爲了叙述方便,我很多地方就隻寫了Walter一個人。
2.正如@Mandelbrot的答案中寫的那樣,火流星撞擊地球并不是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這次撞擊給地球生态系統帶來的影響才是關鍵。就是說,恐龍不是被火流星撞死的…不要誤會…。
最後有一點點想說的:。
這個問題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其實隻要回答『火流星撞擊所帶來的後果』以及一些其他影響因素就好了,所以可以說我這篇回答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答非所問的。
我叙述這個故事,除了回答這個問題本身以外,也是想讓大家了解,一個科學理論是怎樣被提出、怎樣被接受的。
科學并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出來什麽理論然後一錘定音的,而是需要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假設、作出可證僞的預測或判斷、收集證據、檢驗與修改等等一系列步驟才可以得出結論的。
同時,科學家從來不會說自己的理論是『永遠正确的』。理論被一次次修改或推翻,科學才能夠進步。
科學是用證據說話的。隻要能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科學家很願意接受新的理論,哪怕之前的理論已經主導了上百年。
但前提是,證據要有說服力。
對于一個不可以用調查或實驗來驗證的理論,并不一定是錯誤的,但一定不是科學的。而且,當我說它『不一定是錯誤的』的時候,其實『錯誤』一詞是尚未定義的。如果這個理論都不可證僞,隻要其本身自洽,那什麽叫『錯誤』呢?。
最後,希望大家始終記得這句話:。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那麽就這樣=w=。
參考資料以及圖片來源:。
ElizabethKolbert,TheSixthExtinction。
TheSixthExtinction?AReporterAtLarge-TheNewYorker。
以及。
EarthScience的課件講義。
對了,最後再安利一首SymphonyofScience-TheWorldoftheDinosaurs:。
原版在SymphonyofScience這裏。
流星撞擊理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提出的,可以說相對而言是一個很新的理論。确切地說,撞擊地球的是一顆bolide(中文應該是『火流星』?)。這個理論的提出完全是一個意外,WalterAlvarez後來回顧這件事的時候,說:“Inscience,sometimesit'sbettertobeluckythansmart.”。
我就來講講關于這個理論的故事。
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注意到了化石中反映出的生物多樣性的變化。1841年,英國地質學家JohnPhillips根據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的時代分爲三段:。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被稱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ermian-Triassicextinction』;中生代與新生代之間被稱爲『白垩紀-古近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extinction』或者『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或者簡稱『K-TBoundary』。(其實大規模的滅絕事件有五次,這裏就不多說了。)。
注意,Phillips分出這三代并非僅僅因爲它們中間有『斷層』,還因爲這三代的化石差異很大。
我們現在讨論的恐龍滅絕,就發生在K-TBoundary。(額,爲什麽不用C來代表Cretaceous呢?因爲C已經被之前的Carboniferous用過了。)。
與Phillips同時代的英國地質學家CharlesLyell注意到了這些生物多樣性的『斷層』。
Lyell認爲,這些『斷層』不可能是由突發事件而導緻的,而僅僅是因爲能找到的化石不夠全罷了。大批生物突然就滅絕了,這怎麽可能呢?一定是某段時期的化石丢失了,或者本身就沒有形成化石。(用今天的技術估計,Lyell所推測的『某段時期』大概長達6500萬年。)。
Darwin也注意到白垩紀末期的『斷層』,他在《物種起源》裏說:。
Withrespecttotheapparentlysuddenexterminationofwholefamiliesororders,asofTrilobitesatthecloseofthepalaeozoicperiodandofAmmonitesatthecloseofthesecondaryperiod,wemustrememberwhathasbeenalreadysaidontheprobablewideintervalsoftimebetweenourconsecutiveformations;andintheseintervalstheremayhavebeenmuchslowextermination.。
他也認爲,這些『斷層』大概是化石記錄的不完整導緻的。
Lyell和Darwin之後,這樣的『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在學術界一直占主導地位。可是,就算是化石缺失,恐龍的滅絕畢竟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導緻的呢?于是,科學家們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
然而這些猜想都沒有特别确鑿的證據來支持,同時也很難證僞……。
所以,『恐龍滅絕』始終沒有一個主流的解釋,直到我們的主角登場:WalterAlvarez(下圖右)。
上世紀七十年代,WalterAlvarez是紐約的LamontDohertyEarthObservatory的一位地質學家。當時,『地磁逆轉(每過一段時間,地球的南北磁極會對調)』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Alvarez也在做這個方面的研究。他與他的同事們在意大利的Gubbio找到了一種粉色的石灰岩scagliarossa,這種石灰岩的形成過程記錄了地磁逆轉的時間點。
同時,這種石灰岩裏包含了很多微小海洋生物(Foraminifera,有孔蟲門)的化石。
Alvarez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白垩紀末期的石灰岩裏,有孔蟲門的化石種類繁多,體積較大;在這岩石之上,有一層一兩厘米厚的clay(中文是『黏土』?),其中沒有任何的有孔蟲門化石;而在這層clay之上,又有很多有孔蟲門的化石,但種類很少,而且普遍很小,與之前的化石完全不同。
大概就像這樣:。
用Alvarez的話來說,這個變化『看起來實在是太突然了lookedveryabrupt』。更重要的是,較大化石消失的時間點,正好是恐龍滅絕的時間點。Alvarez認爲這恐怕不是偶然,于是他打算弄清楚這層薄薄的clay代表了多長一段時間。
怎麽才能知道這段時間有多長呢?Walter(爲了避免混淆,以下都用名來稱呼)向父親LuisAlvarez求助。Luis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總之是各種厲害,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當得知Walter的這個問題之後,Luis非常感興趣,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元素銥Iridium來測量這層clay的時間。
怎麽利用銥來測量時間呢?原理其實很簡單:。
銥在地球上很稀少,但在流星中卻很常見。所以,銥會以『宇宙塵(cosmicdust)』的形式,以一個穩定、緩慢的速度落到地球上。這層clay形成的時間越長,其中就會含有越多的銥。
銥落到地球的平均速率大概是每平方厘米每年克,而包含這層clay的十厘米厚的岩石中測出了約克的銥。所以,這十厘米的岩石正常形成所需的時間是年。
然而,還記得Walter最開始到Gubbio是研究地磁逆轉的嗎?通過scagliarossa,他們已經測出包含這十厘米的兩米厚的岩石是花了大約年時間形成的。
問題來了:200cm厚的岩石花了年就形成了,其中一段10cm厚的岩石怎麽可能要花年才形成呢?也就是說,那10cm厚的岩石中,銥的含量爆表了offthechart,所以應該不是正常累積下來的。
爲了确認,Walter去了一趟丹麥,從StevnsKlint(石灰岩峭壁)中取了另一份白垩紀末期的岩石樣本,其中銥的含量也爆表了。而随後從新西蘭的SouthIsland采集來的樣本中,銥的含量也爆表了。
這到底怎麽回事?沒有人能解釋。Luis預感到這絕對将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用他同事的話來形容,Luis得知銥爆表的消息後的反應『如同鲨魚嗅到了鮮血一般likeasharksmellingblood』。
Walter和Luis提出了很多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但一一被實驗數據推翻。在長達一年的讨論之後,他們發表了ExtraterrestrialCauseforthe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這篇論文,其中提出了流星撞擊理論:在約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後來修改爲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6英裏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釋放出能量的數量級約等于一百萬億噸TNT的爆炸當量,随後,撞擊産生的碎片與塵埃(包含銥)蔓延全球,白天變成黑夜,溫度驟降,大滅絕開始了。
流星撞擊理論一提出便受到了強烈反響,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Time、Newsweek這些雜志的宣傳炒作。然而古生物學界卻是一片謾罵的聲音,比如一位古生物學家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
(那些人簡直自大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們對于動物是如何進化、生存與滅絕的一無所知。盡管如此無知,他們卻認爲隻需要擺弄擺弄一些看起來很高端的儀器就可以颠覆科學了。)。
當然,這些批評與質疑的出現并不是毫無道理的。科學界有一句名言:。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石破天驚的斷言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
可是這個理論除了爆表的銥以外,還有什麽證據可以支持呢?。
更重要的是,正如之前所說的,Lyell和Darwin之後,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所以對于大多數科學家來說,『流星撞擊理論』是NOTEVENWRONG。并不是說這個理論缺乏可證僞性,而是這個理論是在解釋一個根本沒有發生的事件!!。
還記得嗎?一直以來,學界都認爲化石反映的生物多樣性的『斷層』僅僅是因爲化石不全,而滅絕事件本身依然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現在Walter和Luis不僅提出了災變論Catastrophism的觀點,而且還用了一個幾乎毫無證據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來解釋。這不就是想搞個大新聞,再把主流觀點批判一番麽?!。
然而,科學家們越是研究K-TBoundary,Lyell的均變論就暴露出越多的不足。化石記錄的問題并不在于會使『緩慢的滅絕』顯得『突然』(Lyell所說的化石缺失),而在于會把『迅速的滅絕』的時間拉長。爲什麽這麽說呢?看圖:。
圖中最大的白圓表示很少化石化fossilized的物種,中等的白圓代表較容易化石化的物種,而小白點代表非常容易化石化的物種。因爲有這樣的數量關系的存在,即使這三種物種同時滅絕,最大的白圓也會看起來最先消失——因爲數量最少。這被稱爲Signor-LippsEffect。
均變論受到質疑的同時,支持流星撞擊理論的證據越來越多,比如『沖擊石英ShockedQuartz』:。
沖擊石英隻有在極高壓、有限溫度下才能形成。地球上隻有三個地方可以找到沖擊石英:隕石撞擊坑、核試驗場所和實驗室。(火山活動不足以形成沖擊石英,所以它的存在可以顯示撞擊坑是由隕石撞擊形成的,而非火山噴發。)。
1984年,科學家在Montana東部的岩石的K-TBoundary中發現了沖擊石英。
接着,在Texas南部,科學家發現了一層白垩紀末期的不尋常的沙岩。這種沙岩的成因似乎是劇烈海嘯,而如此劇烈的海嘯應該會沖刷海岸,留下特殊的印記,沉積下來。于是Walter掃描了數以千計的岩芯,終于在墨西哥灣找到了這種特殊的印記。
最終,一個直徑約爲一百英裏的隕石坑在尤卡坦半島YucatánPeninsula被發現,隕石坑之上有半英裏厚的沉積物。這個隕石坑與預測的小行星撞擊坑完全一緻。
其實這個隕石坑是被『重新發現』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家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曾經發現了它,但當時人們以爲這隻是海底火山口。海底火山口是不會有石油的嘛,所以這裏就被漸漸遺忘了。
而當Walter去尋找石油公司曾在那塊區域的鑽出的岩芯時,他們被告知岩芯已被一場大火燒毀。所幸岩芯最後還是找到了,隻是當時記不得放哪兒了而已。
找到岩芯之後,1991年,Walter确定了岩芯的确切地點,并在該地點找到了一層特殊的熔岩速凝體,而且恰恰是在K-TBoundary發現的。
這個發現徹底說服了科學家們,流星撞擊理論終于被主流學界認可。
Walter後來在回顧理論提出1980年到被學界認可1991年這段日子時說:。
(那十一年在那個時候顯得很漫長,但回過頭來看,這段時間其實非常短。想想,當時每一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一直以來學習的都是均變論,這些科學家的教授也學的是均變論,他們的教授的教授也是,一直可以追溯到Lyell。然而,你要挑戰的正是均變論的觀點。但,你可以看到,人們确實是看證據說話的。他們最終确實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到此爲止,這個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
有兩點要注意:。
1.這些研究是Walter與他的同事(包括他的父親)一起完成的,但爲了叙述方便,我很多地方就隻寫了Walter一個人。
2.正如@Mandelbrot的答案中寫的那樣,火流星撞擊地球并不是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這次撞擊給地球生态系統帶來的影響才是關鍵。就是說,恐龍不是被火流星撞死的…不要誤會…。
最後有一點點想說的:。
這個問題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其實隻要回答『火流星撞擊所帶來的後果』以及一些其他影響因素就好了,所以可以說我這篇回答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答非所問的。
我叙述這個故事,除了回答這個問題本身以外,也是想讓大家了解,一個科學理論是怎樣被提出、怎樣被接受的。
科學并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出來什麽理論然後一錘定音的,而是需要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假設、作出可證僞的預測或判斷、收集證據、檢驗與修改等等一系列步驟才可以得出結論的。
同時,科學家從來不會說自己的理論是『永遠正确的』。理論被一次次修改或推翻,科學才能夠進步。
科學是用證據說話的。隻要能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科學家很願意接受新的理論,哪怕之前的理論已經主導了上百年。
但前提是,證據要有說服力。
對于一個不可以用調查或實驗來驗證的理論,并不一定是錯誤的,但一定不是科學的。而且,當我說它『不一定是錯誤的』的時候,其實『錯誤』一詞是尚未定義的。如果這個理論都不可證僞,隻要其本身自洽,那什麽叫『錯誤』呢?。
最後,希望大家始終記得這句話:。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那麽就這樣=w=。
參考資料以及圖片來源:。
ElizabethKolbert,TheSixthExtinction。
TheSixthExtinction?AReporterAtLarge-TheNewYorker。
以及。
EarthScience的課件講義。
對了,最後再安利一首SymphonyofScience-TheWorldoftheDinosaurs:。
原版在SymphonyofScience這裏。
以上就是怎樣描寫恐龍滅絕,恐龍是如何滅絕的?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Mandelbrot的回答很棒。
流星撞击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提出的,可以说相对而言是一个很新的理论。确切地说,撞击地球的是一颗bolide(中文应该是『火流星』?)。这个理论的提出完全是一个意外,WalterAlvarez后来回顾这件事的时候,说:“Inscience,sometimesit'sbettertobeluckythansmart.”。
我就来讲讲关于这个理论的故事。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了化石中反映出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1841年,英国地质学家JohnPhillips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的时代分为三段:。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被称为『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extinction』;中生代与新生代之间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extinction』或者『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或者简称『K-TBoundary』。(其实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有五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注意,Phillips分出这三代并非仅仅因为它们中间有『断层』,还因为这三代的化石差异很大。
我们现在讨论的恐龙灭绝,就发生在K-TBoundary。(额,为什么不用C来代表Cretaceous呢?因为C已经被之前的Carboniferous用过了。)。
与Phillips同时代的英国地质学家CharlesLyell注意到了这些生物多样性的『断层』。
Lyell认为,这些『断层』不可能是由突发事件而导致的,而仅仅是因为能找到的化石不够全罢了。大批生物突然就灭绝了,这怎么可能呢?一定是某段时期的化石丢失了,或者本身就没有形成化石。(用今天的技术估计,Lyell所推测的『某段时期』大概长达6500万年。)。
Darwin也注意到白垩纪末期的『断层』,他在《物种起源》里说:。
Withrespecttotheapparentlysuddenexterminationofwholefamiliesororders,asofTrilobitesatthecloseofthepalaeozoicperiodandofAmmonitesatthecloseofthesecondaryperiod,wemustrememberwhathasbeenalreadysaidontheprobablewideintervalsoftimebetweenourconsecutiveformations;andintheseintervalstheremayhavebeenmuchslowextermination.。
他也认为,这些『断层』大概是化石记录的不完整导致的。
Lyell和Darwin之后,这样的『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在学术界一直占主导地位。可是,就算是化石缺失,恐龙的灭绝毕竟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于是,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然而这些猜想都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同时也很难证伪……。
所以,『恐龙灭绝』始终没有一个主流的解释,直到我们的主角登场:WalterAlvarez(下图右)。
上世纪七十年代,WalterAlvarez是纽约的LamontDohertyEarthObservatory的一位地质学家。当时,『地磁逆转(每过一段时间,地球的南北磁极会对调)』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Alvarez也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他与他的同事们在意大利的Gubbio找到了一种粉色的石灰岩scagliarossa,这种石灰岩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磁逆转的时间点。
同时,这种石灰岩里包含了很多微小海洋生物(Foraminifera,有孔虫门)的化石。
Alvarez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白垩纪末期的石灰岩里,有孔虫门的化石种类繁多,体积较大;在这岩石之上,有一层一两厘米厚的clay(中文是『黏土』?),其中没有任何的有孔虫门化石;而在这层clay之上,又有很多有孔虫门的化石,但种类很少,而且普遍很小,与之前的化石完全不同。
大概就像这样:。
用Alvarez的话来说,这个变化『看起来实在是太突然了lookedveryabrupt』。更重要的是,较大化石消失的时间点,正好是恐龙灭绝的时间点。Alvarez认为这恐怕不是偶然,于是他打算弄清楚这层薄薄的clay代表了多长一段时间。
怎么才能知道这段时间有多长呢?Walter(为了避免混淆,以下都用名来称呼)向父亲LuisAlvarez求助。Luis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总之是各种厉害,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当得知Walter的这个问题之后,Luis非常感兴趣,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元素铱Iridium来测量这层clay的时间。
怎么利用铱来测量时间呢?原理其实很简单:。
铱在地球上很稀少,但在流星中却很常见。所以,铱会以『宇宙尘(cosmicdust)』的形式,以一个稳定、缓慢的速度落到地球上。这层clay形成的时间越长,其中就会含有越多的铱。
铱落到地球的平均速率大概是每平方厘米每年克,而包含这层clay的十厘米厚的岩石中测出了约克的铱。所以,这十厘米的岩石正常形成所需的时间是年。
然而,还记得Walter最开始到Gubbio是研究地磁逆转的吗?通过scagliarossa,他们已经测出包含这十厘米的两米厚的岩石是花了大约年时间形成的。
问题来了:200cm厚的岩石花了年就形成了,其中一段10cm厚的岩石怎么可能要花年才形成呢?也就是说,那10cm厚的岩石中,铱的含量爆表了offthechart,所以应该不是正常累积下来的。
为了确认,Walter去了一趟丹麦,从StevnsKlint(石灰岩峭壁)中取了另一份白垩纪末期的岩石样本,其中铱的含量也爆表了。而随后从新西兰的SouthIsland采集来的样本中,铱的含量也爆表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没有人能解释。Luis预感到这绝对将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用他同事的话来形容,Luis得知铱爆表的消息后的反应『如同鲨鱼嗅到了鲜血一般likeasharksmellingblood』。
Walter和Luis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一一被实验数据推翻。在长达一年的讨论之后,他们发表了ExtraterrestrialCauseforthe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这篇论文,其中提出了流星撞击理论:在约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后来修改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6英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释放出能量的数量级约等于一百万亿吨TNT的爆炸当量,随后,撞击产生的碎片与尘埃(包含铱)蔓延全球,白天变成黑夜,温度骤降,大灭绝开始了。
流星撞击理论一提出便受到了强烈反响,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Time、Newsweek这些杂志的宣传炒作。然而古生物学界却是一片谩骂的声音,比如一位古生物学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那些人简直自大到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们对于动物是如何进化、生存与灭绝的一无所知。尽管如此无知,他们却认为只需要摆弄摆弄一些看起来很高端的仪器就可以颠覆科学了。)。
当然,这些批评与质疑的出现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科学界有一句名言:。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石破天惊的断言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
可是这个理论除了爆表的铱以外,还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呢?。
更重要的是,正如之前所说的,Lyell和Darwin之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所以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流星撞击理论』是NOTEVENWRONG。并不是说这个理论缺乏可证伪性,而是这个理论是在解释一个根本没有发生的事件!!。
还记得吗?一直以来,学界都认为化石反映的生物多样性的『断层』仅仅是因为化石不全,而灭绝事件本身依然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现在Walter和Luis不仅提出了灾变论Catastrophism的观点,而且还用了一个几乎毫无证据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来解释。这不就是想搞个大新闻,再把主流观点批判一番么?!。
然而,科学家们越是研究K-TBoundary,Lyell的均变论就暴露出越多的不足。化石记录的问题并不在于会使『缓慢的灭绝』显得『突然』(Lyell所说的化石缺失),而在于会把『迅速的灭绝』的时间拉长。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图:。
图中最大的白圆表示很少化石化fossilized的物种,中等的白圆代表较容易化石化的物种,而小白点代表非常容易化石化的物种。因为有这样的数量关系的存在,即使这三种物种同时灭绝,最大的白圆也会看起来最先消失——因为数量最少。这被称为Signor-LippsEffect。
均变论受到质疑的同时,支持流星撞击理论的证据越来越多,比如『冲击石英ShockedQuartz』:。
冲击石英只有在极高压、有限温度下才能形成。地球上只有三个地方可以找到冲击石英:陨石撞击坑、核试验场所和实验室。(火山活动不足以形成冲击石英,所以它的存在可以显示撞击坑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而非火山喷发。)。
1984年,科学家在Montana东部的岩石的K-TBoundary中发现了冲击石英。
接着,在Texas南部,科学家发现了一层白垩纪末期的不寻常的沙岩。这种沙岩的成因似乎是剧烈海啸,而如此剧烈的海啸应该会冲刷海岸,留下特殊的印记,沉积下来。于是Walter扫描了数以千计的岩芯,终于在墨西哥湾找到了这种特殊的印记。
最终,一个直径约为一百英里的陨石坑在尤卡坦半岛YucatánPeninsula被发现,陨石坑之上有半英里厚的沉积物。这个陨石坑与预测的小行星撞击坑完全一致。
其实这个陨石坑是被『重新发现』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家墨西哥国营石油公司曾经发现了它,但当时人们以为这只是海底火山口。海底火山口是不会有石油的嘛,所以这里就被渐渐遗忘了。
而当Walter去寻找石油公司曾在那块区域的钻出的岩芯时,他们被告知岩芯已被一场大火烧毁。所幸岩芯最后还是找到了,只是当时记不得放哪儿了而已。
找到岩芯之后,1991年,Walter确定了岩芯的确切地点,并在该地点找到了一层特殊的熔岩速凝体,而且恰恰是在K-TBoundary发现的。
这个发现彻底说服了科学家们,流星撞击理论终于被主流学界认可。
Walter后来在回顾理论提出1980年到被学界认可1991年这段日子时说:。
(那十一年在那个时候显得很漫长,但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其实非常短。想想,当时每一个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一直以来学习的都是均变论,这些科学家的教授也学的是均变论,他们的教授的教授也是,一直可以追溯到Lyell。然而,你要挑战的正是均变论的观点。但,你可以看到,人们确实是看证据说话的。他们最终确实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到此为止,这个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
有两点要注意:。
1.这些研究是Walter与他的同事(包括他的父亲)一起完成的,但为了叙述方便,我很多地方就只写了Walter一个人。
2.正如@Mandelbrot的答案中写的那样,火流星撞击地球并不是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这次撞击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才是关键。就是说,恐龙不是被火流星撞死的…不要误会…。
最后有一点点想说的:。
这个问题是『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其实只要回答『火流星撞击所带来的后果』以及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就好了,所以可以说我这篇回答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答非所问的。
我叙述这个故事,除了回答这个问题本身以外,也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个科学理论是怎样被提出、怎样被接受的。
科学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什么理论然后一锤定音的,而是需要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作出可证伪的预测或判断、收集证据、检验与修改等等一系列步骤才可以得出结论的。
同时,科学家从来不会说自己的理论是『永远正确的』。理论被一次次修改或推翻,科学才能够进步。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只要能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科学家很愿意接受新的理论,哪怕之前的理论已经主导了上百年。
但前提是,证据要有说服力。
对于一个不可以用调查或实验来验证的理论,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一定不是科学的。而且,当我说它『不一定是错误的』的时候,其实『错误』一词是尚未定义的。如果这个理论都不可证伪,只要其本身自洽,那什么叫『错误』呢?。
最后,希望大家始终记得这句话:。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那么就这样=w=。
参考资料以及图片来源:。
ElizabethKolbert,TheSixthExtinction。
TheSixthExtinction?AReporterAtLarge-TheNewYorker。
以及。
EarthScience的课件讲义。
对了,最后再安利一首SymphonyofScience-TheWorldoftheDinosaurs:。
原版在SymphonyofScience这里。
流星撞击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提出的,可以说相对而言是一个很新的理论。确切地说,撞击地球的是一颗bolide(中文应该是『火流星』?)。这个理论的提出完全是一个意外,WalterAlvarez后来回顾这件事的时候,说:“Inscience,sometimesit'sbettertobeluckythansmart.”。
我就来讲讲关于这个理论的故事。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了化石中反映出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1841年,英国地质学家JohnPhillips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的时代分为三段:。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被称为『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extinction』;中生代与新生代之间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extinction』或者『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或者简称『K-TBoundary』。(其实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有五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注意,Phillips分出这三代并非仅仅因为它们中间有『断层』,还因为这三代的化石差异很大。
我们现在讨论的恐龙灭绝,就发生在K-TBoundary。(额,为什么不用C来代表Cretaceous呢?因为C已经被之前的Carboniferous用过了。)。
与Phillips同时代的英国地质学家CharlesLyell注意到了这些生物多样性的『断层』。
Lyell认为,这些『断层』不可能是由突发事件而导致的,而仅仅是因为能找到的化石不够全罢了。大批生物突然就灭绝了,这怎么可能呢?一定是某段时期的化石丢失了,或者本身就没有形成化石。(用今天的技术估计,Lyell所推测的『某段时期』大概长达6500万年。)。
Darwin也注意到白垩纪末期的『断层』,他在《物种起源》里说:。
Withrespecttotheapparentlysuddenexterminationofwholefamiliesororders,asofTrilobitesatthecloseofthepalaeozoicperiodandofAmmonitesatthecloseofthesecondaryperiod,wemustrememberwhathasbeenalreadysaidontheprobablewideintervalsoftimebetweenourconsecutiveformations;andintheseintervalstheremayhavebeenmuchslowextermination.。
他也认为,这些『断层』大概是化石记录的不完整导致的。
Lyell和Darwin之后,这样的『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在学术界一直占主导地位。可是,就算是化石缺失,恐龙的灭绝毕竟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于是,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然而这些猜想都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同时也很难证伪……。
所以,『恐龙灭绝』始终没有一个主流的解释,直到我们的主角登场:WalterAlvarez(下图右)。
上世纪七十年代,WalterAlvarez是纽约的LamontDohertyEarthObservatory的一位地质学家。当时,『地磁逆转(每过一段时间,地球的南北磁极会对调)』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Alvarez也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他与他的同事们在意大利的Gubbio找到了一种粉色的石灰岩scagliarossa,这种石灰岩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磁逆转的时间点。
同时,这种石灰岩里包含了很多微小海洋生物(Foraminifera,有孔虫门)的化石。
Alvarez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白垩纪末期的石灰岩里,有孔虫门的化石种类繁多,体积较大;在这岩石之上,有一层一两厘米厚的clay(中文是『黏土』?),其中没有任何的有孔虫门化石;而在这层clay之上,又有很多有孔虫门的化石,但种类很少,而且普遍很小,与之前的化石完全不同。
大概就像这样:。
用Alvarez的话来说,这个变化『看起来实在是太突然了lookedveryabrupt』。更重要的是,较大化石消失的时间点,正好是恐龙灭绝的时间点。Alvarez认为这恐怕不是偶然,于是他打算弄清楚这层薄薄的clay代表了多长一段时间。
怎么才能知道这段时间有多长呢?Walter(为了避免混淆,以下都用名来称呼)向父亲LuisAlvarez求助。Luis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总之是各种厉害,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当得知Walter的这个问题之后,Luis非常感兴趣,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元素铱Iridium来测量这层clay的时间。
怎么利用铱来测量时间呢?原理其实很简单:。
铱在地球上很稀少,但在流星中却很常见。所以,铱会以『宇宙尘(cosmicdust)』的形式,以一个稳定、缓慢的速度落到地球上。这层clay形成的时间越长,其中就会含有越多的铱。
铱落到地球的平均速率大概是每平方厘米每年克,而包含这层clay的十厘米厚的岩石中测出了约克的铱。所以,这十厘米的岩石正常形成所需的时间是年。
然而,还记得Walter最开始到Gubbio是研究地磁逆转的吗?通过scagliarossa,他们已经测出包含这十厘米的两米厚的岩石是花了大约年时间形成的。
问题来了:200cm厚的岩石花了年就形成了,其中一段10cm厚的岩石怎么可能要花年才形成呢?也就是说,那10cm厚的岩石中,铱的含量爆表了offthechart,所以应该不是正常累积下来的。
为了确认,Walter去了一趟丹麦,从StevnsKlint(石灰岩峭壁)中取了另一份白垩纪末期的岩石样本,其中铱的含量也爆表了。而随后从新西兰的SouthIsland采集来的样本中,铱的含量也爆表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没有人能解释。Luis预感到这绝对将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用他同事的话来形容,Luis得知铱爆表的消息后的反应『如同鲨鱼嗅到了鲜血一般likeasharksmellingblood』。
Walter和Luis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一一被实验数据推翻。在长达一年的讨论之后,他们发表了ExtraterrestrialCauseforthe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这篇论文,其中提出了流星撞击理论:在约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后来修改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6英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释放出能量的数量级约等于一百万亿吨TNT的爆炸当量,随后,撞击产生的碎片与尘埃(包含铱)蔓延全球,白天变成黑夜,温度骤降,大灭绝开始了。
流星撞击理论一提出便受到了强烈反响,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Time、Newsweek这些杂志的宣传炒作。然而古生物学界却是一片谩骂的声音,比如一位古生物学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那些人简直自大到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们对于动物是如何进化、生存与灭绝的一无所知。尽管如此无知,他们却认为只需要摆弄摆弄一些看起来很高端的仪器就可以颠覆科学了。)。
当然,这些批评与质疑的出现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科学界有一句名言:。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石破天惊的断言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
可是这个理论除了爆表的铱以外,还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呢?。
更重要的是,正如之前所说的,Lyell和Darwin之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所以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流星撞击理论』是NOTEVENWRONG。并不是说这个理论缺乏可证伪性,而是这个理论是在解释一个根本没有发生的事件!!。
还记得吗?一直以来,学界都认为化石反映的生物多样性的『断层』仅仅是因为化石不全,而灭绝事件本身依然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现在Walter和Luis不仅提出了灾变论Catastrophism的观点,而且还用了一个几乎毫无证据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来解释。这不就是想搞个大新闻,再把主流观点批判一番么?!。
然而,科学家们越是研究K-TBoundary,Lyell的均变论就暴露出越多的不足。化石记录的问题并不在于会使『缓慢的灭绝』显得『突然』(Lyell所说的化石缺失),而在于会把『迅速的灭绝』的时间拉长。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图:。
图中最大的白圆表示很少化石化fossilized的物种,中等的白圆代表较容易化石化的物种,而小白点代表非常容易化石化的物种。因为有这样的数量关系的存在,即使这三种物种同时灭绝,最大的白圆也会看起来最先消失——因为数量最少。这被称为Signor-LippsEffect。
均变论受到质疑的同时,支持流星撞击理论的证据越来越多,比如『冲击石英ShockedQuartz』:。
冲击石英只有在极高压、有限温度下才能形成。地球上只有三个地方可以找到冲击石英:陨石撞击坑、核试验场所和实验室。(火山活动不足以形成冲击石英,所以它的存在可以显示撞击坑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而非火山喷发。)。
1984年,科学家在Montana东部的岩石的K-TBoundary中发现了冲击石英。
接着,在Texas南部,科学家发现了一层白垩纪末期的不寻常的沙岩。这种沙岩的成因似乎是剧烈海啸,而如此剧烈的海啸应该会冲刷海岸,留下特殊的印记,沉积下来。于是Walter扫描了数以千计的岩芯,终于在墨西哥湾找到了这种特殊的印记。
最终,一个直径约为一百英里的陨石坑在尤卡坦半岛YucatánPeninsula被发现,陨石坑之上有半英里厚的沉积物。这个陨石坑与预测的小行星撞击坑完全一致。
其实这个陨石坑是被『重新发现』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家墨西哥国营石油公司曾经发现了它,但当时人们以为这只是海底火山口。海底火山口是不会有石油的嘛,所以这里就被渐渐遗忘了。
而当Walter去寻找石油公司曾在那块区域的钻出的岩芯时,他们被告知岩芯已被一场大火烧毁。所幸岩芯最后还是找到了,只是当时记不得放哪儿了而已。
找到岩芯之后,1991年,Walter确定了岩芯的确切地点,并在该地点找到了一层特殊的熔岩速凝体,而且恰恰是在K-TBoundary发现的。
这个发现彻底说服了科学家们,流星撞击理论终于被主流学界认可。
Walter后来在回顾理论提出1980年到被学界认可1991年这段日子时说:。
(那十一年在那个时候显得很漫长,但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其实非常短。想想,当时每一个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一直以来学习的都是均变论,这些科学家的教授也学的是均变论,他们的教授的教授也是,一直可以追溯到Lyell。然而,你要挑战的正是均变论的观点。但,你可以看到,人们确实是看证据说话的。他们最终确实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到此为止,这个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
有两点要注意:。
1.这些研究是Walter与他的同事(包括他的父亲)一起完成的,但为了叙述方便,我很多地方就只写了Walter一个人。
2.正如@Mandelbrot的答案中写的那样,火流星撞击地球并不是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这次撞击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才是关键。就是说,恐龙不是被火流星撞死的…不要误会…。
最后有一点点想说的:。
这个问题是『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其实只要回答『火流星撞击所带来的后果』以及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就好了,所以可以说我这篇回答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答非所问的。
我叙述这个故事,除了回答这个问题本身以外,也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个科学理论是怎样被提出、怎样被接受的。
科学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什么理论然后一锤定音的,而是需要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作出可证伪的预测或判断、收集证据、检验与修改等等一系列步骤才可以得出结论的。
同时,科学家从来不会说自己的理论是『永远正确的』。理论被一次次修改或推翻,科学才能够进步。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只要能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科学家很愿意接受新的理论,哪怕之前的理论已经主导了上百年。
但前提是,证据要有说服力。
对于一个不可以用调查或实验来验证的理论,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一定不是科学的。而且,当我说它『不一定是错误的』的时候,其实『错误』一词是尚未定义的。如果这个理论都不可证伪,只要其本身自洽,那什么叫『错误』呢?。
最后,希望大家始终记得这句话:。
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
那么就这样=w=。
参考资料以及图片来源:。
ElizabethKolbert,TheSixthExtinction。
TheSixthExtinction?AReporterAtLarge-TheNewYorker。
以及。
EarthScience的课件讲义。
对了,最后再安利一首SymphonyofScience-TheWorldoftheDinosaurs:。
原版在SymphonyofScience这里。
以上就是怎样描写恐龙灭绝,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听闻不了你的近况也无法知晓我的惆怅以为两相忘,是谁在心上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日常时间去衡量,缘分去定夺现实无法阻挡,情意放肆流淌还是深藏,让它过往最好忘记,不再...[全文阅读]
耽搁到今日的,是前世未写完的情书。风来不及想念,便匆忙的不见。回望往昔的背影太多的碎片散落在时间的雾里,被一层层落叶掩埋。是金色的芬芳年华,枫叶飘飘零,人间仿苦...[全文阅读]
望着你望着你的走来望着你的走去总感觉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你和我相聚难离别就容易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相聚欢喜容易分离爱分离难相聚是你我的感觉容易悲哀容易...[全文阅读]
看来我在知乎诗词圈只能回答这种不正经的问题了么?坐等掉粉!。隐约兰胸,菽发初匀,玉脂暗香。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盈盈紫药,乍擘莲房。窦小含泉,花翻露蒂,两两巫峰最断肠。...[全文阅读]
美女篇:。林黛玉_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全文阅读]
我一直很喜欢的,或者在没看三国演义之前就听说过的,不知道算不算名句:。1.。男子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这句话其实没说完,但我喜欢前...[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怎样描写恐龙灭绝,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下一篇:更多爱情诗歌
喜欢爱情诗歌就经常来哦!
热门爱情诗歌
网友推荐
- 1写事的细节描写好段,作文纸条主题句子整理|关于保护环境的句子有这些!
- 2描写衣服服的词语,有没有可以用来描述汉服的句子?
- 3描写大海的神秘,有没有描写夕阳西下的黄昏美景的句子?
- 4描写男女之间感情的爱情诗句集锦
- 5不悦的描写句子,有哪些可以表达自己不爽,不开心愤怒的句子?
- 6句型的描写功能,我们总是在讲五大基本句型,五大基本句型是如何形成的?你真正了解五大基本句型吗?
- 7描写在下大雨,大雨下个不停,各位,求两段很美的描写雨的句子,一段用文艺的,一段用理科的!?
- 8描写马路干净的段落,有没有很干净文艺的句子?
- 9描写夏天枝繁叶茂,有什么关于夏天的短句?
- 10有关夏夜的景色描写,用一段话描绘夏天城市的夜晚?
分享爱情诗歌
- 1描写山水的古诗名句,有哪些描写山水风景的优美句子?
- 2山林里描写,有哪些描写山林景色很美,禅意生活和质朴乡林生活的散文?
- 3贾探春的描写,有哪些形容女生美好的诗句或者句子?
- 4粤剧表演描写,“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 5描写少女夏日的诗句,夏天来了,有没有关于夏天美好的句子,想到就让人觉得很美好的那种?
- 6怎样描写芦荟叶子,芦荟一片叶子可以栽活吗?怎么栽?
- 7描写翠峰山的文章,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 8描写晨曦的短文,小说描写训练——晨曦
- 9描写思念妻子的话语,有哪些表达对远方妻子的思念,期待早日团聚的诗词?
- 10描写逃走,《金瓶梅》里的性描写,有男女、男男。但是没有女女的性描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