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日本美景,日本文化及文学作品中为何非常注重对四季风物的描写?
发布时间:2022-08-17 14:30:11
一樓匿名用戶回複得很好,略作補充。
與其說,日本文化及文學注重四季風物的描寫,不如說,四季風物對塑造日本文化關系至大,四季風物滋養了日本文學。
首先,的确要有四季分明的氣候,水源豐富,山脈起伏,動植物種類繁多,這一切是日本文化及文學的自然前提。
柳田國男寫過《年中行事覺書》,介紹一年中種種習俗。日本的季節文化,也是稻作文明特有的風情。初夏莳秧苗,夏季稻田蛙鳴,秋季稻米成熟,冬季搗年糕,祭祀諸神——中心便是“稻作時令”。
一個沒有理論支持的感受:任何水土豐富、季節分明的地方,都容易産生注重四季風物的文學作品。隻是日本作爲文學大國,在這方面格外突出。
早在《萬葉集》中,就有許多季節之歌。春天歌詠梅、櫻、桃、山吹……夏天是楝、菖蒲、梧桐、蓮……秋天是蘆葦、芒草、鹿、胡枝子、澤蘭……冬天是竹、松……當時自然尚無“季語”之概念,但在後世俳句創作中,對“季語”之要求,便足見四季意識對文學創作的程式化影響。
而在日本文學美之源泉的《枕草子》中,開篇便是“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夏天是夜裏最好。
有月亮的時候,不必說了,就是在暗夜裏,許多螢火蟲到處飛着,或隻有一兩個發出微光點點,也是很有趣味的”、“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陽輝煌地照着”、“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更不用說貫穿全篇的、對于季節變化的細緻觀察與敏銳體驗。
另一部日本文學美之源泉的《源氏物語》,當然也充盈四季更叠之美。最登峰造極者,大概是光源氏中年之後營造的六條院四町。辰巳(東南)町爲春,醜寅(東北)町爲夏,未申(西南)町爲秋,戌亥(西北)町爲冬。春之町是源氏、紫姬、明石姬所居,夏之町是花散裏與夕霧所居,秋之町是秋好中宮所居,冬之町則爲明石之君所居。集四季之美于一庭,此樂何極。更不用說全文俯拾皆是的對四季變更的描摹與詠歎。《源氏物語》是後世日本文學與文化取之不竭的寶藏與源泉,其審美意識直接決定了日本文學與文化的基調。後世谷崎潤一郎創作《細雪》,亦多受其影響,全篇以季節變化暗示人生流轉,四季風情洋溢。許多以源氏物語爲藍本的美術作品,如《源氏物語繪卷》等,亦多有四季更叠之表現。試略舉如下(不太習慣放圖,因爲覺得影響閱讀)。
(竹河二春三月,玉鬘邸,春櫻盛開。)。
(鈴蟲夏冷泉院,賞月吹笛)。
(秋九月,庭中秋草離披,薰君訪浮舟)。
(正月初一黃昏,薰君訪玉鬘邸)。
以上是文學層面的反映。那麽,習俗方面呢,亦無法脫離時令的影響。在這些問題方面,我們往往要強調中國文化對于日本的影響,這自然不假,我也從未否認過此點。不過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一方面,本土文化的塑造與再生也是重要的方面。以習俗爲例,在《枕草子》與一些制度資料中,均可見到大陸文化的直接影響,但後世漸有變貌。
比如中秋,原是東亞各國的共同節日,日本也曾有泛舟賞月、舉杯邀月的風流“月見”,與花見同爲良辰美景,和歌、俳句、浮世繪中比比皆是。但因明治後廢舊曆行新曆,八月十五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倒是寺廟還有某些遺風尚存的古老村落仍會按農曆過節。幸好講究歲時節氣的和果子店應時推出月見團子、栗羊羹之類的點心,提醒被城市燈光包圍的人們擡頭看看天上的圓月。除了農曆八月十五,農曆九月十三的月亮也爲日人所愛,二者并稱十五夜、十三夜,皆屬俳句季語。農曆八月芋頭成熟,與秋日的芒草一起,恰好供月,因此十五夜的月亮又稱“芋名月”。農曆九月有秋栗與毛豆,是十三夜供月之物,故而又叫“栗名月”、“豆名月”。樋口一葉的《十三夜》中有隻言片語提及十三夜的風俗,要供月,吃江米團子、毛豆、栗子:“即使你在家吃夠了甜的,可是娘親手做的味道不同,今天晚上你要放下夫人的架子,回到從前的阿關,毫不拘束地,毛豆呀,栗子呀,你愛吃什麽,随你吃個痛快。”。
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美味,相應有不同的娛樂及安排,這樣的生活很有趣。因此即便都市的人們不辨五谷,遠離農耕,也會懷念這樣可愛有趣的文化。也正因爲此,這些年來,日本一款app“暦”大爲流行,在國内,也風行各種節氣照片。一向樸實的北京稻香村,也推出了季節點心。
---------------------------------------------------------------------------------------------------------------。
最後閑話一筆,近來讀李慈銘《越缦堂日記》,發現他非常喜愛種花,《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裏整理過他在買花買樹方面的花銷,非常有趣。日記中,有不少關于季節變化、植物風情的描述。雖然,他的日記,更著名的是讀書方面……。
略舉數例:。
“是日寒食,春陰,往來花樹下,誦明人空庭簾卷晝亦瞑,隔墻惟見桃花明二語,真善狀光景。光緒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買芍藥花紫、白各一叢。都中此花最多,而價極賤,一錢可得數花。白者稍貴,紫次之。戲題兩絕句。“春色豐台別樣誇,馬塍紅葉屬官家。司勳老去風塵在,日典朝衫為買花。”“繋臂紅紗少替人,娟娟風露夜來新。閑窗燭影茶香裏,定子當筵一段春。”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
“比日寓室東舍,紫藤一架,作花甚繁。其側別有一本,附槐而上,花亦垂垂,槐葉參差,映綠彌艷。”。
“是日溽暑不可堪。買荷花數柄,分插缾中。食冰沁西瓜,讀東坡詩,用以遣煩辟暑。貧士消夏之法,不過如此而已。光緒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是日秋高氣晶,庭宇明潔,桂花未盡,菊英半舒。”。
……。
真喜歡!。
與其說,日本文化及文學注重四季風物的描寫,不如說,四季風物對塑造日本文化關系至大,四季風物滋養了日本文學。
首先,的确要有四季分明的氣候,水源豐富,山脈起伏,動植物種類繁多,這一切是日本文化及文學的自然前提。
柳田國男寫過《年中行事覺書》,介紹一年中種種習俗。日本的季節文化,也是稻作文明特有的風情。初夏莳秧苗,夏季稻田蛙鳴,秋季稻米成熟,冬季搗年糕,祭祀諸神——中心便是“稻作時令”。
一個沒有理論支持的感受:任何水土豐富、季節分明的地方,都容易産生注重四季風物的文學作品。隻是日本作爲文學大國,在這方面格外突出。
早在《萬葉集》中,就有許多季節之歌。春天歌詠梅、櫻、桃、山吹……夏天是楝、菖蒲、梧桐、蓮……秋天是蘆葦、芒草、鹿、胡枝子、澤蘭……冬天是竹、松……當時自然尚無“季語”之概念,但在後世俳句創作中,對“季語”之要求,便足見四季意識對文學創作的程式化影響。
而在日本文學美之源泉的《枕草子》中,開篇便是“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夏天是夜裏最好。
有月亮的時候,不必說了,就是在暗夜裏,許多螢火蟲到處飛着,或隻有一兩個發出微光點點,也是很有趣味的”、“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陽輝煌地照着”、“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更不用說貫穿全篇的、對于季節變化的細緻觀察與敏銳體驗。
另一部日本文學美之源泉的《源氏物語》,當然也充盈四季更叠之美。最登峰造極者,大概是光源氏中年之後營造的六條院四町。辰巳(東南)町爲春,醜寅(東北)町爲夏,未申(西南)町爲秋,戌亥(西北)町爲冬。春之町是源氏、紫姬、明石姬所居,夏之町是花散裏與夕霧所居,秋之町是秋好中宮所居,冬之町則爲明石之君所居。集四季之美于一庭,此樂何極。更不用說全文俯拾皆是的對四季變更的描摹與詠歎。《源氏物語》是後世日本文學與文化取之不竭的寶藏與源泉,其審美意識直接決定了日本文學與文化的基調。後世谷崎潤一郎創作《細雪》,亦多受其影響,全篇以季節變化暗示人生流轉,四季風情洋溢。許多以源氏物語爲藍本的美術作品,如《源氏物語繪卷》等,亦多有四季更叠之表現。試略舉如下(不太習慣放圖,因爲覺得影響閱讀)。
(竹河二春三月,玉鬘邸,春櫻盛開。)。
(鈴蟲夏冷泉院,賞月吹笛)。
(秋九月,庭中秋草離披,薰君訪浮舟)。
(正月初一黃昏,薰君訪玉鬘邸)。
以上是文學層面的反映。那麽,習俗方面呢,亦無法脫離時令的影響。在這些問題方面,我們往往要強調中國文化對于日本的影響,這自然不假,我也從未否認過此點。不過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一方面,本土文化的塑造與再生也是重要的方面。以習俗爲例,在《枕草子》與一些制度資料中,均可見到大陸文化的直接影響,但後世漸有變貌。
比如中秋,原是東亞各國的共同節日,日本也曾有泛舟賞月、舉杯邀月的風流“月見”,與花見同爲良辰美景,和歌、俳句、浮世繪中比比皆是。但因明治後廢舊曆行新曆,八月十五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倒是寺廟還有某些遺風尚存的古老村落仍會按農曆過節。幸好講究歲時節氣的和果子店應時推出月見團子、栗羊羹之類的點心,提醒被城市燈光包圍的人們擡頭看看天上的圓月。除了農曆八月十五,農曆九月十三的月亮也爲日人所愛,二者并稱十五夜、十三夜,皆屬俳句季語。農曆八月芋頭成熟,與秋日的芒草一起,恰好供月,因此十五夜的月亮又稱“芋名月”。農曆九月有秋栗與毛豆,是十三夜供月之物,故而又叫“栗名月”、“豆名月”。樋口一葉的《十三夜》中有隻言片語提及十三夜的風俗,要供月,吃江米團子、毛豆、栗子:“即使你在家吃夠了甜的,可是娘親手做的味道不同,今天晚上你要放下夫人的架子,回到從前的阿關,毫不拘束地,毛豆呀,栗子呀,你愛吃什麽,随你吃個痛快。”。
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美味,相應有不同的娛樂及安排,這樣的生活很有趣。因此即便都市的人們不辨五谷,遠離農耕,也會懷念這樣可愛有趣的文化。也正因爲此,這些年來,日本一款app“暦”大爲流行,在國内,也風行各種節氣照片。一向樸實的北京稻香村,也推出了季節點心。
---------------------------------------------------------------------------------------------------------------。
最後閑話一筆,近來讀李慈銘《越缦堂日記》,發現他非常喜愛種花,《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裏整理過他在買花買樹方面的花銷,非常有趣。日記中,有不少關于季節變化、植物風情的描述。雖然,他的日記,更著名的是讀書方面……。
略舉數例:。
“是日寒食,春陰,往來花樹下,誦明人空庭簾卷晝亦瞑,隔墻惟見桃花明二語,真善狀光景。光緒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買芍藥花紫、白各一叢。都中此花最多,而價極賤,一錢可得數花。白者稍貴,紫次之。戲題兩絕句。“春色豐台別樣誇,馬塍紅葉屬官家。司勳老去風塵在,日典朝衫為買花。”“繋臂紅紗少替人,娟娟風露夜來新。閑窗燭影茶香裏,定子當筵一段春。”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
“比日寓室東舍,紫藤一架,作花甚繁。其側別有一本,附槐而上,花亦垂垂,槐葉參差,映綠彌艷。”。
“是日溽暑不可堪。買荷花數柄,分插缾中。食冰沁西瓜,讀東坡詩,用以遣煩辟暑。貧士消夏之法,不過如此而已。光緒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是日秋高氣晶,庭宇明潔,桂花未盡,菊英半舒。”。
……。
真喜歡!。
一楼匿名用户回复得很好,略作补充。
与其说,日本文化及文学注重四季风物的描写,不如说,四季风物对塑造日本文化关系至大,四季风物滋养了日本文学。
首先,的确要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水源丰富,山脉起伏,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一切是日本文化及文学的自然前提。
柳田国男写过《年中行事觉书》,介绍一年中种种习俗。日本的季节文化,也是稻作文明特有的风情。初夏莳秧苗,夏季稻田蛙鸣,秋季稻米成熟,冬季捣年糕,祭祀诸神——中心便是“稻作时令”。
一个没有理论支持的感受:任何水土丰富、季节分明的地方,都容易产生注重四季风物的文学作品。只是日本作为文学大国,在这方面格外突出。
早在《万叶集》中,就有许多季节之歌。春天歌咏梅、樱、桃、山吹……夏天是楝、菖蒲、梧桐、莲……秋天是芦苇、芒草、鹿、胡枝子、泽兰……冬天是竹、松……当时自然尚无“季语”之概念,但在后世俳句创作中,对“季语”之要求,便足见四季意识对文学创作的程式化影响。
而在日本文学美之源泉的《枕草子》中,开篇便是“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夏天是夜里最好。
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在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更不用说贯穿全篇的、对于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与敏锐体验。
另一部日本文学美之源泉的《源氏物语》,当然也充盈四季更迭之美。最登峰造极者,大概是光源氏中年之后营造的六条院四町。辰巳(东南)町为春,丑寅(东北)町为夏,未申(西南)町为秋,戌亥(西北)町为冬。春之町是源氏、紫姬、明石姬所居,夏之町是花散里与夕雾所居,秋之町是秋好中宫所居,冬之町则为明石之君所居。集四季之美于一庭,此乐何极。更不用说全文俯拾皆是的对四季变更的描摹与咏叹。《源氏物语》是后世日本文学与文化取之不竭的宝藏与源泉,其审美意识直接决定了日本文学与文化的基调。后世谷崎润一郎创作《细雪》,亦多受其影响,全篇以季节变化暗示人生流转,四季风情洋溢。许多以源氏物语为蓝本的美术作品,如《源氏物语绘卷》等,亦多有四季更迭之表现。试略举如下(不太习惯放图,因为觉得影响阅读)。
(竹河二春三月,玉鬘邸,春樱盛开。)。
(铃虫夏冷泉院,赏月吹笛)。
(秋九月,庭中秋草离披,薰君访浮舟)。
(正月初一黄昏,薰君访玉鬘邸)。
以上是文学层面的反映。那么,习俗方面呢,亦无法脱离时令的影响。在这些问题方面,我们往往要强调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这自然不假,我也从未否认过此点。不过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方面,本土文化的塑造与再生也是重要的方面。以习俗为例,在《枕草子》与一些制度资料中,均可见到大陆文化的直接影响,但后世渐有变貌。
比如中秋,原是东亚各国的共同节日,日本也曾有泛舟赏月、举杯邀月的风流“月见”,与花见同为良辰美景,和歌、俳句、浮世绘中比比皆是。但因明治后废旧历行新历,八月十五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倒是寺庙还有某些遗风尚存的古老村落仍会按农历过节。幸好讲究岁时节气的和果子店应时推出月见团子、栗羊羹之类的点心,提醒被城市灯光包围的人们抬头看看天上的圆月。除了农历八月十五,农历九月十三的月亮也为日人所爱,二者并称十五夜、十三夜,皆属俳句季语。农历八月芋头成熟,与秋日的芒草一起,恰好供月,因此十五夜的月亮又称“芋名月”。农历九月有秋栗与毛豆,是十三夜供月之物,故而又叫“栗名月”、“豆名月”。樋口一叶的《十三夜》中有只言片语提及十三夜的风俗,要供月,吃江米团子、毛豆、栗子:“即使你在家吃够了甜的,可是娘亲手做的味道不同,今天晚上你要放下夫人的架子,回到从前的阿关,毫不拘束地,毛豆呀,栗子呀,你爱吃什么,随你吃个痛快。”。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美味,相应有不同的娱乐及安排,这样的生活很有趣。因此即便都市的人们不辨五谷,远离农耕,也会怀念这样可爱有趣的文化。也正因为此,这些年来,日本一款app“暦”大为流行,在国内,也风行各种节气照片。一向朴实的北京稻香村,也推出了季节点心。
---------------------------------------------------------------------------------------------------------------。
最后闲话一笔,近来读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发现他非常喜爱种花,《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里整理过他在买花买树方面的花销,非常有趣。日记中,有不少关于季节变化、植物风情的描述。虽然,他的日记,更著名的是读书方面……。
略举数例:。
“是日寒食,春陰,往來花樹下,誦明人空庭簾卷晝亦瞑,隔墻惟見桃花明二語,真善狀光景。光緒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買芍藥花紫、白各一叢。都中此花最多,而價極賤,一錢可得數花。白者稍貴,紫次之。戲題兩絕句。“春色丰台別樣誇,馬塍紅葉屬官家。司勳老去風塵在,日典朝衫為買花。”“繋臂紅紗少替人,娟娟風露夜來新。閑窗燭影茶香里,定子當筵一段春。”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
“比日寓室東舍,紫藤一架,作花甚繁。其側別有一本,附槐而上,花亦垂垂,槐葉參差,映綠彌艷。”。
“是日溽暑不可堪。買荷花數柄,分插缾中。食冰沁西瓜,讀東坡詩,用以遣煩辟暑。貧士消夏之法,不過如此而已。光緒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是日秋高氣晶,庭宇明潔,桂花未盡,菊英半舒。”。
……。
真喜欢!。
与其说,日本文化及文学注重四季风物的描写,不如说,四季风物对塑造日本文化关系至大,四季风物滋养了日本文学。
首先,的确要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水源丰富,山脉起伏,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一切是日本文化及文学的自然前提。
柳田国男写过《年中行事觉书》,介绍一年中种种习俗。日本的季节文化,也是稻作文明特有的风情。初夏莳秧苗,夏季稻田蛙鸣,秋季稻米成熟,冬季捣年糕,祭祀诸神——中心便是“稻作时令”。
一个没有理论支持的感受:任何水土丰富、季节分明的地方,都容易产生注重四季风物的文学作品。只是日本作为文学大国,在这方面格外突出。
早在《万叶集》中,就有许多季节之歌。春天歌咏梅、樱、桃、山吹……夏天是楝、菖蒲、梧桐、莲……秋天是芦苇、芒草、鹿、胡枝子、泽兰……冬天是竹、松……当时自然尚无“季语”之概念,但在后世俳句创作中,对“季语”之要求,便足见四季意识对文学创作的程式化影响。
而在日本文学美之源泉的《枕草子》中,开篇便是“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夏天是夜里最好。
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在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更不用说贯穿全篇的、对于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与敏锐体验。
另一部日本文学美之源泉的《源氏物语》,当然也充盈四季更迭之美。最登峰造极者,大概是光源氏中年之后营造的六条院四町。辰巳(东南)町为春,丑寅(东北)町为夏,未申(西南)町为秋,戌亥(西北)町为冬。春之町是源氏、紫姬、明石姬所居,夏之町是花散里与夕雾所居,秋之町是秋好中宫所居,冬之町则为明石之君所居。集四季之美于一庭,此乐何极。更不用说全文俯拾皆是的对四季变更的描摹与咏叹。《源氏物语》是后世日本文学与文化取之不竭的宝藏与源泉,其审美意识直接决定了日本文学与文化的基调。后世谷崎润一郎创作《细雪》,亦多受其影响,全篇以季节变化暗示人生流转,四季风情洋溢。许多以源氏物语为蓝本的美术作品,如《源氏物语绘卷》等,亦多有四季更迭之表现。试略举如下(不太习惯放图,因为觉得影响阅读)。
(竹河二春三月,玉鬘邸,春樱盛开。)。
(铃虫夏冷泉院,赏月吹笛)。
(秋九月,庭中秋草离披,薰君访浮舟)。
(正月初一黄昏,薰君访玉鬘邸)。
以上是文学层面的反映。那么,习俗方面呢,亦无法脱离时令的影响。在这些问题方面,我们往往要强调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这自然不假,我也从未否认过此点。不过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方面,本土文化的塑造与再生也是重要的方面。以习俗为例,在《枕草子》与一些制度资料中,均可见到大陆文化的直接影响,但后世渐有变貌。
比如中秋,原是东亚各国的共同节日,日本也曾有泛舟赏月、举杯邀月的风流“月见”,与花见同为良辰美景,和歌、俳句、浮世绘中比比皆是。但因明治后废旧历行新历,八月十五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倒是寺庙还有某些遗风尚存的古老村落仍会按农历过节。幸好讲究岁时节气的和果子店应时推出月见团子、栗羊羹之类的点心,提醒被城市灯光包围的人们抬头看看天上的圆月。除了农历八月十五,农历九月十三的月亮也为日人所爱,二者并称十五夜、十三夜,皆属俳句季语。农历八月芋头成熟,与秋日的芒草一起,恰好供月,因此十五夜的月亮又称“芋名月”。农历九月有秋栗与毛豆,是十三夜供月之物,故而又叫“栗名月”、“豆名月”。樋口一叶的《十三夜》中有只言片语提及十三夜的风俗,要供月,吃江米团子、毛豆、栗子:“即使你在家吃够了甜的,可是娘亲手做的味道不同,今天晚上你要放下夫人的架子,回到从前的阿关,毫不拘束地,毛豆呀,栗子呀,你爱吃什么,随你吃个痛快。”。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美味,相应有不同的娱乐及安排,这样的生活很有趣。因此即便都市的人们不辨五谷,远离农耕,也会怀念这样可爱有趣的文化。也正因为此,这些年来,日本一款app“暦”大为流行,在国内,也风行各种节气照片。一向朴实的北京稻香村,也推出了季节点心。
---------------------------------------------------------------------------------------------------------------。
最后闲话一笔,近来读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发现他非常喜爱种花,《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里整理过他在买花买树方面的花销,非常有趣。日记中,有不少关于季节变化、植物风情的描述。虽然,他的日记,更著名的是读书方面……。
略举数例:。
“是日寒食,春陰,往來花樹下,誦明人空庭簾卷晝亦瞑,隔墻惟見桃花明二語,真善狀光景。光緒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買芍藥花紫、白各一叢。都中此花最多,而價極賤,一錢可得數花。白者稍貴,紫次之。戲題兩絕句。“春色丰台別樣誇,馬塍紅葉屬官家。司勳老去風塵在,日典朝衫為買花。”“繋臂紅紗少替人,娟娟風露夜來新。閑窗燭影茶香里,定子當筵一段春。”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
“比日寓室東舍,紫藤一架,作花甚繁。其側別有一本,附槐而上,花亦垂垂,槐葉參差,映綠彌艷。”。
“是日溽暑不可堪。買荷花數柄,分插缾中。食冰沁西瓜,讀東坡詩,用以遣煩辟暑。貧士消夏之法,不過如此而已。光緒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是日秋高氣晶,庭宇明潔,桂花未盡,菊英半舒。”。
……。
真喜欢!。
一、";父爱";主题作文开头结尾。1、一株茉莉也许没有让人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全文阅读]
天,变冷了。真希望有个奇迹发生。广州会下场大雪一到很冷的时候,我就好想有个温暖的怀抱......每年都希望,每年都失望寒风拉近了情侣之间的距离,却冷却了我的激情...[全文阅读]
描写晴空早晨,请问有没有哪句古诗是描写“早晨太阳已经升起,月亮还没落下,日月同时挂在天上”的?
晴空见月。红阳赫赫出东边,。晴海犹驻一轮残。应知此际多凶厄,。岂可逞力等凉炎。白日流晖三万里,。夜火映耀九州天。便把清光人间照,。孤辉寥落有谁怜?。我自己写的。...[全文阅读]
晋江文学的《跃舞人生12》。《相承》。《古舞新生》。柔吧的。《归一》。《叶落》。《一边弥补过去,一边奔向未来》。《要你做最耀眼的星》。溪吧的。《轮回》。这...[全文阅读]
请允许我用这样一个青涩而让人悸动的暗恋的散文来给我即将逝去的青春划上沉重的一笔。 很久没提笔写过什么东西了。 似乎每次写点东西都是以这句开始的...[全文阅读]
结香花的外貌描写,描写春天踏青、出游的好句好段好诗,孩子一定用得上!
e学堂。1。踏青的好句子。1.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春天——我们去踏青!。2.期待已久的春游“梦想”终于实现拉,同学们异常的高兴。兴奋。今天,我们要去塔子山的鸟语林去...[全文阅读]
上一篇:描写人物嘴巴的句子,你摘抄创作过哪些描写孤独的句子?
下一篇:更多伤感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