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
发布时间:2022-09-27 10:01:37
越中覽古 - 李白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注釋】:
義士還鄉盡錦衣。 ( 鄉一作家 )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曆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争霸南方,成爲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内,卧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曆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隻能選取這一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争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迹的具體内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隻“盡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隻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将過去的卧薪嘗膽的往事丢得幹幹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麽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将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麽呢?人們所能看到的,隻是幾隻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歎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将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緻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歎。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爲強烈,前面寫得愈着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爲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裏,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台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蘇台即姑蘇台,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台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着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台,依然彌漫着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爲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隻有懸挂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亘古不變的;隻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曆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台一首則着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沈祖棻)【作品評述】越中覽古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注釋】:
義士還鄉盡錦衣。 ( 鄉一作家 )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曆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争霸南方,成爲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内,卧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曆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隻能選取這一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争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迹的具體内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隻“盡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隻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将過去的卧薪嘗膽的往事丢得幹幹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麽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将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麽呢?人們所能看到的,隻是幾隻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歎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将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緻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歎。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爲強烈,前面寫得愈着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爲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裏,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台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蘇台即姑蘇台,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台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着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台,依然彌漫着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爲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隻有懸挂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亘古不變的;隻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曆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台一首則着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沈祖棻)【作品評述】越中覽古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
越中览古 -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释】:
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 )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沈祖棻)【作品评述】越中览古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释】:
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 )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沈祖棻)【作品评述】越中览古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越中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