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发布时间:2022-11-29 07:16:42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 李賀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苌弘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
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光秋:一作秋光。頑:一作碩。
一塊紫色而帶青花的端州(今廣東肇慶)石硯,何以如此獲得李賀的贊賞?原來端硯石質堅實、細潤,發墨不損毫,利于書寫,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時曾推爲第一。端硯以紫色者尤爲世所重,唐代李肇《國史補》說:“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青花,即硯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處青筋,可說是石病,但偏偏爲人寶視。現在楊生正有這麽一塊青花紫石硯,無怪乎李賀要欣然命筆,一氣寫下這首筆飽墨酣的贊美詩了。
詩一開頭,就把贊辭獻給青花紫石硯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稱他們“巧”技賽過“神”功。“巧”、“神”這等字眼,用在這裏,卻力透紙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筆描繪采石工人的勞動。唐代開采端硯石的“硯坑”,隻有西江羚羊峽南岸爛柯山(一稱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後稱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龍岩,其中僅下岩石有“青花”。楊生此硯,應是下岩所産的“青花紫石”。據宋無名氏《端溪硯譜》說:“下岩之中,有泉出焉,雖大旱未嘗涸。”又雲:“下岩北壁石,蓋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則在岩穴之下、浸淋之中操作。可見“踏天磨刀割紫雲”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你看:燈光閃爍于水面,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是不是水面如天幕,倒影似凝雲?開石用錘鑿,李賀既以石爲“雲”,自然就說用“刀割”了。“天”而可“踏”,“雲”而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勞動寫“神”了。
“傭刓抱水含滿唇”,“傭”是說把石塊磨治整齊,“刓(wán完)”是說在石面上雕刻成型。“唇”是硯唇,盛水處。此句寫磨制雕刻石硯,極言工技之精。
“暗灑苌弘冷血痕”,寫紫石硯上的青花。唐人吳淑《硯賦》說:“有青點如筋頭大,其點如碧玉晶瑩。”人們所重,即此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莊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這裏以“苌弘冷血痕”形容硯上青花。清代朱彜尊雲:“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者,是曰青花。”(《曝書亭集》)青花在水中才顯出它的美,故前句用“抱水”,此用“暗灑”二字,言“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寫置硯于書齋之中,試墨于日暖之候。試墨時用水不多,輕磨幾下,已墨香盈室。此似寫墨之佳──是最好的“松煙”和“麝香”所制;而實則寫硯之佳,容易“發墨”。
“幹膩薄重立腳勻”,仍是寫硯。硯以“扣之無聲”、“磨墨無聲”爲佳。這塊硯,石質幹(不滲水)而膩(細潤),硯體薄(平扁)而重(堅實穩重),硯品極佳。故磨墨時,硯腳緊貼案上,不側不倚,磨墨其上,平穩勻稱。
“數寸光秋無日昏”,寫墨的色澤皎潔如秋陽之鏡,明淨無纖毫昏翳。“數寸”言硯體不大。李之彥《硯譜》雲:“惟斧柯山出者,大不過三四指”,正合“數寸”。故末句的“寬碩”,适與此相對。
“圓毫促點聲靜新”,是說筆舔墨圓潤飽滿,硯不傷毫,驅使點畫,紙上微有細靜清新之聲,蓋非言硯有聲也。此句由墨寫到筆,但還是歸結到硯之美。
以上對青花紫石硯贊詞已足,而意猶未盡,乃天外忽來一句──“孔硯寬碩何足雲”。“寬碩”各本多作“寬頑”,似不如“寬碩”與上文“數寸”相對爲勝。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稱其出生地爲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爲硯,借以“尊聖”。然尼山硯實不堪用,徒有其名,故李賀結語謂“何足雲”,與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對。一起一結,似無意,實有意。詩人心中的天平,稱人稱硯,都是有所輕重的。
通篇寫硯:硯質,硯色,硯型,硯體,硯品,硯德。而硯之爲用,又離不開墨、筆、紙,尤其是墨,故亦涉及。它們雖作陪客,卻借這幾位佳賓來襯出了主人之美。全詩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絡繹而下,如垂纓絡,字句精煉,語言跳躍,無一費辭,無一澀筆。若非谙熟硯中三昧,絕難有此酣暢淋漓、妥切中肯之歌。
(陳迩冬)【作品評述】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苌弘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
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苌弘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
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光秋:一作秋光。頑:一作碩。
一塊紫色而帶青花的端州(今廣東肇慶)石硯,何以如此獲得李賀的贊賞?原來端硯石質堅實、細潤,發墨不損毫,利于書寫,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時曾推爲第一。端硯以紫色者尤爲世所重,唐代李肇《國史補》說:“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青花,即硯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處青筋,可說是石病,但偏偏爲人寶視。現在楊生正有這麽一塊青花紫石硯,無怪乎李賀要欣然命筆,一氣寫下這首筆飽墨酣的贊美詩了。
詩一開頭,就把贊辭獻給青花紫石硯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稱他們“巧”技賽過“神”功。“巧”、“神”這等字眼,用在這裏,卻力透紙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筆描繪采石工人的勞動。唐代開采端硯石的“硯坑”,隻有西江羚羊峽南岸爛柯山(一稱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後稱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龍岩,其中僅下岩石有“青花”。楊生此硯,應是下岩所産的“青花紫石”。據宋無名氏《端溪硯譜》說:“下岩之中,有泉出焉,雖大旱未嘗涸。”又雲:“下岩北壁石,蓋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則在岩穴之下、浸淋之中操作。可見“踏天磨刀割紫雲”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你看:燈光閃爍于水面,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是不是水面如天幕,倒影似凝雲?開石用錘鑿,李賀既以石爲“雲”,自然就說用“刀割”了。“天”而可“踏”,“雲”而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勞動寫“神”了。
“傭刓抱水含滿唇”,“傭”是說把石塊磨治整齊,“刓(wán完)”是說在石面上雕刻成型。“唇”是硯唇,盛水處。此句寫磨制雕刻石硯,極言工技之精。
“暗灑苌弘冷血痕”,寫紫石硯上的青花。唐人吳淑《硯賦》說:“有青點如筋頭大,其點如碧玉晶瑩。”人們所重,即此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莊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這裏以“苌弘冷血痕”形容硯上青花。清代朱彜尊雲:“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者,是曰青花。”(《曝書亭集》)青花在水中才顯出它的美,故前句用“抱水”,此用“暗灑”二字,言“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寫置硯于書齋之中,試墨于日暖之候。試墨時用水不多,輕磨幾下,已墨香盈室。此似寫墨之佳──是最好的“松煙”和“麝香”所制;而實則寫硯之佳,容易“發墨”。
“幹膩薄重立腳勻”,仍是寫硯。硯以“扣之無聲”、“磨墨無聲”爲佳。這塊硯,石質幹(不滲水)而膩(細潤),硯體薄(平扁)而重(堅實穩重),硯品極佳。故磨墨時,硯腳緊貼案上,不側不倚,磨墨其上,平穩勻稱。
“數寸光秋無日昏”,寫墨的色澤皎潔如秋陽之鏡,明淨無纖毫昏翳。“數寸”言硯體不大。李之彥《硯譜》雲:“惟斧柯山出者,大不過三四指”,正合“數寸”。故末句的“寬碩”,适與此相對。
“圓毫促點聲靜新”,是說筆舔墨圓潤飽滿,硯不傷毫,驅使點畫,紙上微有細靜清新之聲,蓋非言硯有聲也。此句由墨寫到筆,但還是歸結到硯之美。
以上對青花紫石硯贊詞已足,而意猶未盡,乃天外忽來一句──“孔硯寬碩何足雲”。“寬碩”各本多作“寬頑”,似不如“寬碩”與上文“數寸”相對爲勝。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稱其出生地爲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爲硯,借以“尊聖”。然尼山硯實不堪用,徒有其名,故李賀結語謂“何足雲”,與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對。一起一結,似無意,實有意。詩人心中的天平,稱人稱硯,都是有所輕重的。
通篇寫硯:硯質,硯色,硯型,硯體,硯品,硯德。而硯之爲用,又離不開墨、筆、紙,尤其是墨,故亦涉及。它們雖作陪客,卻借這幾位佳賓來襯出了主人之美。全詩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絡繹而下,如垂纓絡,字句精煉,語言跳躍,無一費辭,無一澀筆。若非谙熟硯中三昧,絕難有此酣暢淋漓、妥切中肯之歌。
(陳迩冬)【作品評述】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苌弘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
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光秋:一作秋光。顽:一作硕。
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原来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现在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乎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了。
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此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云:“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之下、浸淋之中操作。可见“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你看:灯光闪烁于水面,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是不是水面如天幕,倒影似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天”而可“踏”,“云”而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傭刓抱水含满唇”,“傭”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wán完)”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唇”是砚唇,盛水处。此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之精。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此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形容砚上青花。清代朱彝尊云:“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故前句用“抱水”,此用“暗洒”二字,言“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置砚于书斋之中,试墨于日暖之候。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已墨香盈室。此似写墨之佳──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则写砚之佳,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以“扣之无声”、“磨墨无声”为佳。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砚品极佳。故磨墨时,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磨墨其上,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皎洁如秋阳之镜,明净无纤毫昏翳。“数寸”言砚体不大。李之彦《砚谱》云:“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故末句的“宽硕”,适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舔墨圆润饱满,砚不伤毫,驱使点画,纸上微有细静清新之声,盖非言砚有声也。此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砚之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赞词已足,而意犹未尽,乃天外忽来一句──“孔砚宽硕何足云”。“宽硕”各本多作“宽顽”,似不如“宽硕”与上文“数寸”相对为胜。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其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尼山砚实不堪用,徒有其名,故李贺结语谓“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似无意,实有意。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之为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故亦涉及。它们虽作陪客,却借这几位佳宾来衬出了主人之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垂缨络,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无一费辞,无一涩笔。若非谙熟砚中三昧,绝难有此酣畅淋漓、妥切中肯之歌。
(陈迩冬)【作品评述】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光秋:一作秋光。顽:一作硕。
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原来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现在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乎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了。
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此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云:“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之下、浸淋之中操作。可见“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你看:灯光闪烁于水面,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是不是水面如天幕,倒影似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天”而可“踏”,“云”而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傭刓抱水含满唇”,“傭”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wán完)”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唇”是砚唇,盛水处。此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之精。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此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形容砚上青花。清代朱彝尊云:“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故前句用“抱水”,此用“暗洒”二字,言“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置砚于书斋之中,试墨于日暖之候。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已墨香盈室。此似写墨之佳──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则写砚之佳,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以“扣之无声”、“磨墨无声”为佳。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砚品极佳。故磨墨时,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磨墨其上,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皎洁如秋阳之镜,明净无纤毫昏翳。“数寸”言砚体不大。李之彦《砚谱》云:“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故末句的“宽硕”,适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舔墨圆润饱满,砚不伤毫,驱使点画,纸上微有细静清新之声,盖非言砚有声也。此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砚之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赞词已足,而意犹未尽,乃天外忽来一句──“孔砚宽硕何足云”。“宽硕”各本多作“宽顽”,似不如“宽硕”与上文“数寸”相对为胜。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其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尼山砚实不堪用,徒有其名,故李贺结语谓“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似无意,实有意。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之为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故亦涉及。它们虽作陪客,却借这几位佳宾来衬出了主人之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垂缨络,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无一费辞,无一涩笔。若非谙熟砚中三昧,绝难有此酣畅淋漓、妥切中肯之歌。
(陈迩冬)【作品评述】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观刈麦》
- 5《寻隐者不遇》
- 6登二妃庙
- 7《春江花月夜》
- 8《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苦竹》
网友推荐
- 1《风雪中作》
- 2《送张中丞归使幕》
- 3《悯农》
- 4游子吟原文 游子吟配乐朗诵轻音乐
- 5《早雁》
- 6《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7《病中友人相访》
- 8《山行》
- 9《霜月》
- 10《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