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发布时间:2023-01-15 16:41:37
送韓十四江東省觐 - 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闱。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這首七律,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時杜甫在成都。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史朝義逆勢正熾。江東(長江下遊)一帶雖未遭受兵禍,但九月間江淮大饑,再加上統治者嚴加盤剝,于是暴動四起,餓殍塞途。此詩是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時艱、憂心國難的浩茫心事。
詩發端即自不凡,蒼勁中蘊有一股郁抑之氣。詩人感歎古代老萊子彩衣娛親這樣的美談,在幹戈遍地的今天,已經很難找到。這就從側面扣住題意“觐省”,并且點示出背景。第二句,詩的脈絡繼續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範圍,而着眼于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複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颠倒,到處是動亂、破壞和災難,不由發出了聲聲歎息。“萬事非”三字,包容着多麽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出詩人何等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自己骨肉同胞的懷念。在動亂中,詩人與弟妹長期離散,生死未蔔,豈非有家等于“無家”!這也正是“萬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韓十四似乎幸運得多了。可是韓十四與父母分手年久,現在江東一帶又不太平,“訪庭闱”恐怕也還有一番周折。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搖曳生姿的探問句,表示對韓十四此行的關切,感情十分真摯。同時透露出際此亂世,韓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這一聯是前後相生的流水對,從自己的“無家尋弟妹”,引出對方的“何處訪庭闱”,賓主分明,寄慨遙深,有一氣流貫之妙。
韓十四終于走了。五、六兩句,描寫分手時詩人的遐想和怅惘。詩人伫立白馬江頭,目送着韓十四登船解纜,揚帆遠去,逐漸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間了,他還在凝想入神。韓十四走的主要是長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黃牛峽是必經之乘地。這時詩人的耳際似乎響起了峽下黃牛灘的流水聲。水聲回響不絕,韓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遠,詩人的離情别緒,也被曲曲彎彎牽引得沒完沒了。一個“靜”字,越發突出了灘聲汩汩,如在目前。所謂以靜襯動,寫得實在傳神。等到把離思從幻覺中拉回來,才發現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隻是江上的暮霭漸濃,一陣陣寒風吹來,砭人肌骨。稀疏的樹影在水邊掩映搖晃,秋意更深了。一種孤獨感蓦然向詩人襲來。此二句一縱一收,堪稱大家手筆。别緒随船而去,道出綿綿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覺怅然。此情此景,簡直催人淚下。
尾聯更是餘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說,分手不宜過多傷感,我們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總括前面離别的情景;“各”字,又雙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詩的作用。對句意爲,雖說如此,隻怕不能實現同返故鄉的願望。韓十四與杜甫可能是同鄉,詩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鄉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難蔔,這年頭誰能說得準呢?詩就在這樣欲盡不盡的誠摯情意中結束。“猶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詩人對未來的耽憂,與“歎息人間萬事非”前後呼應,倍覺意味深長。
這是一首送别詩,但不落專寫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詩人筆力蒼勁,伸縮自如,包容國難民憂,個人遭際,離情别緒深沉委婉,可謂送别詩中的上乘之作。
(徐竹心)【作品評述】送韓十四江東省觐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闱。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闱。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這首七律,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時杜甫在成都。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史朝義逆勢正熾。江東(長江下遊)一帶雖未遭受兵禍,但九月間江淮大饑,再加上統治者嚴加盤剝,于是暴動四起,餓殍塞途。此詩是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時艱、憂心國難的浩茫心事。
詩發端即自不凡,蒼勁中蘊有一股郁抑之氣。詩人感歎古代老萊子彩衣娛親這樣的美談,在幹戈遍地的今天,已經很難找到。這就從側面扣住題意“觐省”,并且點示出背景。第二句,詩的脈絡繼續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範圍,而着眼于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複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颠倒,到處是動亂、破壞和災難,不由發出了聲聲歎息。“萬事非”三字,包容着多麽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出詩人何等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自己骨肉同胞的懷念。在動亂中,詩人與弟妹長期離散,生死未蔔,豈非有家等于“無家”!這也正是“萬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韓十四似乎幸運得多了。可是韓十四與父母分手年久,現在江東一帶又不太平,“訪庭闱”恐怕也還有一番周折。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搖曳生姿的探問句,表示對韓十四此行的關切,感情十分真摯。同時透露出際此亂世,韓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這一聯是前後相生的流水對,從自己的“無家尋弟妹”,引出對方的“何處訪庭闱”,賓主分明,寄慨遙深,有一氣流貫之妙。
韓十四終于走了。五、六兩句,描寫分手時詩人的遐想和怅惘。詩人伫立白馬江頭,目送着韓十四登船解纜,揚帆遠去,逐漸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間了,他還在凝想入神。韓十四走的主要是長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黃牛峽是必經之乘地。這時詩人的耳際似乎響起了峽下黃牛灘的流水聲。水聲回響不絕,韓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遠,詩人的離情别緒,也被曲曲彎彎牽引得沒完沒了。一個“靜”字,越發突出了灘聲汩汩,如在目前。所謂以靜襯動,寫得實在傳神。等到把離思從幻覺中拉回來,才發現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隻是江上的暮霭漸濃,一陣陣寒風吹來,砭人肌骨。稀疏的樹影在水邊掩映搖晃,秋意更深了。一種孤獨感蓦然向詩人襲來。此二句一縱一收,堪稱大家手筆。别緒随船而去,道出綿綿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覺怅然。此情此景,簡直催人淚下。
尾聯更是餘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說,分手不宜過多傷感,我們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總括前面離别的情景;“各”字,又雙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詩的作用。對句意爲,雖說如此,隻怕不能實現同返故鄉的願望。韓十四與杜甫可能是同鄉,詩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鄉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難蔔,這年頭誰能說得準呢?詩就在這樣欲盡不盡的誠摯情意中結束。“猶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詩人對未來的耽憂,與“歎息人間萬事非”前後呼應,倍覺意味深長。
這是一首送别詩,但不落專寫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詩人筆力蒼勁,伸縮自如,包容國難民憂,個人遭際,離情别緒深沉委婉,可謂送别詩中的上乘之作。
(徐竹心)【作品評述】送韓十四江東省觐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闱。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以上就是《送韓十四江東省觐》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徐竹心)【作品评述】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徐竹心)【作品评述】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以上就是《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观刈麦》
- 5《寻隐者不遇》
- 6登二妃庙
- 7《春江花月夜》
- 8《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苦竹》
网友推荐
- 1《风雪中作》
- 2《送张中丞归使幕》
- 3《悯农》
- 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5游子吟原文 游子吟配乐朗诵轻音乐
- 6《早雁》
- 7《重别西湖》
- 8《病中友人相访》
- 9《山行》
- 10《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