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愬仆射二首》
发布时间:2023-01-18 13:44:58
贈李愬仆射二首 - 王建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營稠,手诏頻來老将憂。
每日城南空挑戰,不知生縛入唐州。【注釋】:
和雪翻營一夜行, 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 知是先鋒已上城。
這是王建贈給李愬的兩首七絕之一。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彰義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帶),與朝廷相對抗,嚴重地影響了唐王朝的鞏固和統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個風雪之夜,著名将領李愬發兵九千,以降将李祜、李忠義率三千精兵爲前驅,急行軍六十裏,首先襲擊了軍事要地張柴村,然後取道一條從沒有走過的險路,冒着大雪行軍七十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在一夜間,就攻下了頑敵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吳元濟。《新唐書》稱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這首詩,緊緊圍繞這次戰役,抓住天氣的極端惡劣與部隊紀律的高度嚴明這兩個特點,着意刻畫,寫得生動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營一夜行”,“和雪”,與雪攪和在一起,說明是在大雪中行動;“翻營”,傾營出動,足見規模之大;“一夜行”點明是夜晚奇襲。這句詩七個字,分爲三層,一層一轉,不但讀來铿锵有力,而且以詩句強勁的節奏再現了部隊頂風冒雪夜間急行軍的情景。“神旗凍定馬無聲”,緊承上句,軍旗都已經被冰雪凍得僵硬,不能飄揚。在如此奇寒之中,人會怎麽樣呢?但接下去卻沒有寫人,而出人意外地寫了馬,他是以“馬無聲”來引導讀者去想象人的無聲。試想九千人的部隊在一夜之間要行軍一百三十裏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馬無聲,不但表現了軍紀的嚴明,也反映了将士的鬥志。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這兩句沒有具體寫戰鬥的如何英勇激烈,隻攝取了一個“遙看”的鏡頭:先頭部隊已舉火攻下了蔡州城,預先約好的火號到處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這一筆給讀者充分的聯想,展開了一幅壯闊的畫面。詩人不寫攻城的先頭部隊怎樣戰鬥,而寫後面部隊遙望城内的變化,不寫勝利後的喜慶,而寫标志着勝利的燭天火號,這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選材的。如果寫城上的戰鬥厮殺,則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數字不易概括傳神;如果寫勝利後的喜慶,則不免使人有曲終意盡之感,不能給讀者留下足夠的回味餘地。現在這樣寫,可謂恰到好處,說明詩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現力的細節,而且妙于結構安排,使全詩生動真實而又韻味深長。寫後面部隊是從“遙望”中看到連營大火獲得全勝消息的,說明他們還沒有投身戰鬥,這就愈加使人感到戰鬥進行的順利和迅速,從而反襯出準備的充實和籌劃的精到。這一切,對策畫、指揮這場戰鬥的李愬來說,無疑是最好、最具體的贊頌了。
這首詩在結構上弛張有度。前兩句寫得緊張,節奏急促,情節變化快;後兩句寫得輕松,虛中見實,把事件發展的高潮隐含在餘韻中,别具藝術匠心。
(绛 雲)【作品評述】贈李愬仆射二首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營稠,手诏頻來老将憂。
每日城南空挑戰,不知生縛入唐州。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營稠,手诏頻來老将憂。
每日城南空挑戰,不知生縛入唐州。【注釋】:
和雪翻營一夜行, 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 知是先鋒已上城。
這是王建贈給李愬的兩首七絕之一。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彰義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帶),與朝廷相對抗,嚴重地影響了唐王朝的鞏固和統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個風雪之夜,著名将領李愬發兵九千,以降将李祜、李忠義率三千精兵爲前驅,急行軍六十裏,首先襲擊了軍事要地張柴村,然後取道一條從沒有走過的險路,冒着大雪行軍七十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在一夜間,就攻下了頑敵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吳元濟。《新唐書》稱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這首詩,緊緊圍繞這次戰役,抓住天氣的極端惡劣與部隊紀律的高度嚴明這兩個特點,着意刻畫,寫得生動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營一夜行”,“和雪”,與雪攪和在一起,說明是在大雪中行動;“翻營”,傾營出動,足見規模之大;“一夜行”點明是夜晚奇襲。這句詩七個字,分爲三層,一層一轉,不但讀來铿锵有力,而且以詩句強勁的節奏再現了部隊頂風冒雪夜間急行軍的情景。“神旗凍定馬無聲”,緊承上句,軍旗都已經被冰雪凍得僵硬,不能飄揚。在如此奇寒之中,人會怎麽樣呢?但接下去卻沒有寫人,而出人意外地寫了馬,他是以“馬無聲”來引導讀者去想象人的無聲。試想九千人的部隊在一夜之間要行軍一百三十裏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馬無聲,不但表現了軍紀的嚴明,也反映了将士的鬥志。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這兩句沒有具體寫戰鬥的如何英勇激烈,隻攝取了一個“遙看”的鏡頭:先頭部隊已舉火攻下了蔡州城,預先約好的火號到處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這一筆給讀者充分的聯想,展開了一幅壯闊的畫面。詩人不寫攻城的先頭部隊怎樣戰鬥,而寫後面部隊遙望城内的變化,不寫勝利後的喜慶,而寫标志着勝利的燭天火號,這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選材的。如果寫城上的戰鬥厮殺,則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數字不易概括傳神;如果寫勝利後的喜慶,則不免使人有曲終意盡之感,不能給讀者留下足夠的回味餘地。現在這樣寫,可謂恰到好處,說明詩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現力的細節,而且妙于結構安排,使全詩生動真實而又韻味深長。寫後面部隊是從“遙望”中看到連營大火獲得全勝消息的,說明他們還沒有投身戰鬥,這就愈加使人感到戰鬥進行的順利和迅速,從而反襯出準備的充實和籌劃的精到。這一切,對策畫、指揮這場戰鬥的李愬來說,無疑是最好、最具體的贊頌了。
這首詩在結構上弛張有度。前兩句寫得緊張,節奏急促,情節變化快;後兩句寫得輕松,虛中見實,把事件發展的高潮隐含在餘韻中,别具藝術匠心。
(绛 雲)【作品評述】贈李愬仆射二首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營稠,手诏頻來老将憂。
每日城南空挑戰,不知生縛入唐州。
赠李愬仆射二首 - 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注释】:
和雪翻营一夜行, 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 知是先锋已上城。
这是王建赠给李愬的两首七绝之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彰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与朝廷相对抗,严重地影响了唐王朝的巩固和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著名将领李愬发兵九千,以降将李祜、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前驱,急行军六十里,首先袭击了军事要地张柴村,然后取道一条从没有走过的险路,冒着大雪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间,就攻下了顽敌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吴元济。《新唐书》称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这首诗,紧紧围绕这次战役,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意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人会怎么样呢?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摄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联想,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面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深长。写后面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还没有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实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画、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弛张有度。前两句写得紧张,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后两句写得轻松,虚中见实,把事件发展的高潮隐含在余韵中,别具艺术匠心。
(绛 云)【作品评述】赠李愬仆射二首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注释】:
和雪翻营一夜行, 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 知是先锋已上城。
这是王建赠给李愬的两首七绝之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彰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与朝廷相对抗,严重地影响了唐王朝的巩固和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著名将领李愬发兵九千,以降将李祜、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前驱,急行军六十里,首先袭击了军事要地张柴村,然后取道一条从没有走过的险路,冒着大雪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间,就攻下了顽敌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吴元济。《新唐书》称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这首诗,紧紧围绕这次战役,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意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人会怎么样呢?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摄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联想,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面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深长。写后面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还没有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实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画、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弛张有度。前两句写得紧张,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后两句写得轻松,虚中见实,把事件发展的高潮隐含在余韵中,别具艺术匠心。
(绛 云)【作品评述】赠李愬仆射二首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赠李愬仆射二首》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观刈麦》
- 5《寻隐者不遇》
- 6登二妃庙
- 7《春江花月夜》
- 8《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苦竹》
网友推荐
- 1《风雪中作》
- 2《送张中丞归使幕》
- 3《悯农》
- 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5游子吟原文 游子吟配乐朗诵轻音乐
- 6《早雁》
- 7《重别西湖》
- 8《病中友人相访》
- 9《山行》
- 10《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