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福建 古诗,有哪些关于福建的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3-01-20 07:08:20
祖國腹部,天然城堡。
中國大陸東南部,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之間,被一片「帆船」形的連綿山地阻隔,地理學家稱爲「浙閩丘陵」,最陡峭、最崎岖的區域,就是福建省所在。
|福建地形|制圖-大地理館。
|獨立的福建水系和浙閩丘陵|制圖-大地理館。
|東南水系範圍與閩語分布|。
先秦文獻就有對福建一帶的記述,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福建就像一個不可深入的孤島,被描述爲「閩在海中」。
從西北到東南,中國大陸的地形整體上呈三級階梯狀,總體趨勢,本來是逐漸降低,但到了快接近海洋的地方,陡然升起的武夷山脈以及仙霞嶺支脈,将地勢高高擡起,隔開了福建與鄰省。福建地區曆代行政區域的輪廓,幾乎就是被山脊線天然畫出來的——這跟北方的山西省相似。兩千年來,除了局部有所變化外,晉、閩兩地,基本保持了區域的穩定。
|福建與閩越、南越地緣關系圖|制圖-大地理館。
地形圖還可以告訴我們:今天人們常将江浙連用,在現實中,浙江與與福建的聯系更爲密切,這超出很多人的傳統印象——首先,二者同屬浙閩丘陵地理單元,水系上多爲長江、珠江水系之外,入海的山溪型河流。行政區域上,秦閩中郡、唐江南東道、五代吳越國時期,浙江與福建同屬一個行政區域,直到明代仍有合署辦公的“浙閩總督”——浙江大部與福建省這個區域;水系則獨立于長江與珠江,自成一個單元,也基本上就是秦代“閩中郡”的轄區。
這塊地帶,被福建學者蘇文菁視爲廣義的閩地,也即即閩越——若以福建爲中心,它也可以稱爲「大福建地區」,這塊區域大體就是秦閩中郡,那個獨立王國的疆域範圍。包括浙東南沿海的的大福建地區,堪稱中國大陸中東部最爲封閉之地。
福建民間向來有「浮福建」之傳說,在這個傳說中,福建乃是從大海之中升起的一片土地。正如《山海經》所說:「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這種說法符合海侵時期的地貌狀況:海拔較低的地方,被水淹沒,而海拔較高的福建,像是浮在海中的島嶼。
以武夷山爲首領的浙閩丘陵,是東南沿海山區密度最集中的區域,它們組成了一面牢不可破的盾牌。李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如果他到過福建,也一定會發現,閩道更比蜀道難。
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王士性,推崇知行合一,他當時遊曆了中國大部分區域,唯獨沒有考查福建。要知道,王是浙江台州人,他的家鄉,距離福建一山之隔。
我們通過地形起伏來對比四川地區與福建地區,後者的地形複雜和艱險環境,遠高于前者:。
|福建南北連線地形剖面圖|制圖-大地理館。
|閩道與蜀道主要路線比較|制圖-大地理館。
|西安—成都連線地形剖面圖|制圖-大地理館。
|南京—福州連線地形剖面圖|制圖-大地理館。
我認爲,王先生沒去福建的原因可能是:相比其他地方,去福建的道路難度最大,考察費時費力,故将其排在最後,但因某種原因計劃擱淺。其實,明代福建早已是文教重地,但對于出閩、入閩的人來說——交通,仍然是個大問題。
福建民間大概有這麽一句話:「閩道更比蜀道難」,它到底始于何時,出于何人之口,無法确知。這種說法并不誇張,而是實實在在的畫面。一直到高速公路和高鐵普及之後,才得以改變——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很多人難以想象,這樣的事情一般發生在西部山區,而不是東南沿海。可是,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
鷹廈鐵路鋪軌制圖-大地理館。
十餘年前,本文作者之一的何書彬,從武昌火車站出發,乘火車前往廈門,坐普通列車沿鷹廈鐵路,在古杉關古道北側的鐵牛關進入福建,然後沿着閩江東北部的支流富屯溪的谷地南下。火車從武昌到鷹潭隻需約6個小時,但在進入福建後因受地形影響,卻要再行駛約18個小時才能抵達廈門。
今天的火車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想見:古人靠車馬、徒步入閩,該有多難。
「先有閩道,後有福建」。
即位之初,漢武帝劉徹即有平定閩越的想法。在西北方,他通過河西走廊向西打通了西域,将今新疆一帶納入漢朝疆域;在東南方,他同樣想有一番作爲。漢軍發兵入閩時,淮南王劉安曾上書勸阻,說「地深昧而多水險」,處處都可「勢阻」漢軍。意思是,閩人不發一兵一卒,光靠山河就可以抵抗。
胳膊擰不過大腿,漢軍壓境之下,閩越平定,正式設郡。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一書中特别寫道,漢軍成功入閩,是漢武帝「開邊第一聲」。
史籍并沒有記載西漢軍隊的詳細行軍路線。長期研究中國東南區域族群文化的三明學院副教授靳陽春先生,經過一番考辨後認爲:「出梅嶺」,即自今江西南城越過杉關,再沿富屯溪而下;「出武林」,即自今江西鉛山越過崇安分水關,而後沿崇陽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出若邪」,即由今浙江龍泉越過柘嶺進入今福建浦城,再沿南浦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
當時,閩越國軍隊主要駐紮在今邵武、武夷山市、浦城及建陽一帶。由陸路入閩的漢軍,與浮海入閩的漢軍前後呼應,對閩越國形成了夾擊之勢,并很快平定閩越。
漢軍開辟的這些通道,确定了後來兩千多年裏入閩之路的基本格局。福建的地理環境下,可選擇的路線本來就少,一旦開辟出來,基本上不會有大的變化——這跟出蜀、入蜀的蜀道相似。
此前,秦代雖設了閩中郡,但與王朝的關系總是若即若離。漢武帝拿下閩越之後,首要任務就是開關修路,讓閩地徹底跟中原聯系起來——從此之後,除了唐末藩鎮時期,福建地區後幾乎沒有發生過割據。
可以說:先有閩道,後有福建。有了道路之後,福建再也不是「方外之地」了。幾乎同一時期,張骞等人在西北進行了「鑿空西域」的壯舉。
漢朝在東南的開拓,其實跟在西北同樣重要,但今天人們往往更看重後者,而忽略前者:就像今新疆一帶成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支點一樣,今福建一帶成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泉州曾長期是沿海第一大港,泉州、福州、漳州、廈門,都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
|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海上絲路重要港口幾乎都在大福建地區,浙江的甯波、台州港,在地理單元上跟福建屬于一體——閩越政權的北界在今浙江甯海。
浙閩省界之上的仙霞嶺在暮霭之中微微透出藍色,就像分開兩省的一道千尋高牆。高牆之下,藏着一個叫漁梁的村子。今天的它毫不起眼,但曾經卻是古詩詞之中的一個網紅。
叫漁梁的地名并非隻有一處,多在中國南方,其原意指的是一種築堰攔水捕魚的設施,比如,去過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旅遊的人,多少會聽說一處著名的「漁梁壩」。
這裏的漁梁村,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縣。那裏有一條小溪在迎接我們,很久以前,也是在這個地方,潺潺水聲傳入了陸遊的耳中。
1178年,54歲的陸遊受命前往福建督造貢茶。當時,他也是在這樣一個初冬的傍晚來到了漁梁。陸遊在驿站的爐火旁喝酒醉去,醒來作《宿漁梁驿五鼓起行有感》二首以自嘲:「投宿漁梁溪繞屋,五更聽雨擁篝爐」「酒醒頓覺狂堪笑,睡起方知夢本空」。
除了陸遊,自宋至清,還有蔡襄、黃公度、劉克莊、徐霞客、袁枚、趙翼等,曾駐足漁梁并留下詩文。
這個山村曾經的角色是——中原入閩「第一驿」,它所在的仙霞古道,也曾長期是福建與浙江,以及廣大中原腹地,相往來的最重要的陸上通道。
|浙閩古代要道:仙霞古道俯瞰|攝影-馮木波。
來到漁梁之前,我們經過了南平市延平區,這裏是福建母親河和大動脈——閩江的上遊水系節點——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在這裏彙入閩江幹流。
公路、鐵路等現代交通出現以前,這裏是福建各地進行交流的最重要通道,它們的盡頭,則是那些将福建圍成一圈的關隘——走過那些隘口,才能進入浙江、江西、廣東等地。外地人來閩地,則要先穿隘口,再沿溪流而下,去福建各地。
《福建省交通志》載,福建全省曾有89關、376隘、158寨。另外,還有關隘如仙霞關,不在福建境内也不在省界之上,而是位于浙江江山境内,但其設立的目的是爲了控制出入福建的通道。也就是說,它不在福建,卻因爲福建而特設。這一點有點像西部的蜀道,甘南、陝西境内的路線也被視爲蜀道——是因爲道路因蜀而開辟,當然陝甘兩省南部區域也屬于蜀文化影響區域。
|福建主要關隘及古道分布圖|。
衆多的關隘中,具有咽喉樞紐作用的當屬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關、光澤杉關以及仙霞關,它們曾是古代福建「晉京官路」的必經之處,并且都分布在閩北。此外,在閩東、閩南還分别有福鼎分水關以及诏安分水關,它們是古代福建與浙江、廣東的省際交通路線經行處,屬于「晉京官道」之外的次一級通道。
可以這樣打個比方:閩北的三條通道,爲國道級别;那閩東、閩南的通道,則屬于區域要道或“省道”級别。
對此,明《邵武府志》載:「入閩有三道,建甯爲險道,兩浙之所窺也。邵武爲隘道,江右(江西)之所趨也。廣漳航海爲間道,奇兵之所乘也。」建甯、邵武分指當時的建甯府、邵武府,即今日南平市一帶。所謂「險道」,即指崇安分水關和仙霞關;所謂隘道,即指光澤杉關。
主要的入閩古道都分布在閩北,這是福建地形使然,也是福建在中國大陸所處的位置使然。曆代京城都在福建北方,當中原人要進入福建時,他們的第一選擇是經長江水系或錢塘江水系南下到鄰近福建之處,然後從環閩山脈的隘口處入閩,再進入閩江水系或者由閩江水系沖刷出的谷地。
|福建浦城縣石陂鎮南岸村:仙霞關水路終點|攝影-馮木波。
原文鏈接:如何去福建?曾是一個宇宙級難題。
中國大陸東南部,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之間,被一片「帆船」形的連綿山地阻隔,地理學家稱爲「浙閩丘陵」,最陡峭、最崎岖的區域,就是福建省所在。
|福建地形|制圖-大地理館。
|獨立的福建水系和浙閩丘陵|制圖-大地理館。
|東南水系範圍與閩語分布|。
先秦文獻就有對福建一帶的記述,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福建就像一個不可深入的孤島,被描述爲「閩在海中」。
從西北到東南,中國大陸的地形整體上呈三級階梯狀,總體趨勢,本來是逐漸降低,但到了快接近海洋的地方,陡然升起的武夷山脈以及仙霞嶺支脈,将地勢高高擡起,隔開了福建與鄰省。福建地區曆代行政區域的輪廓,幾乎就是被山脊線天然畫出來的——這跟北方的山西省相似。兩千年來,除了局部有所變化外,晉、閩兩地,基本保持了區域的穩定。
|福建與閩越、南越地緣關系圖|制圖-大地理館。
地形圖還可以告訴我們:今天人們常将江浙連用,在現實中,浙江與與福建的聯系更爲密切,這超出很多人的傳統印象——首先,二者同屬浙閩丘陵地理單元,水系上多爲長江、珠江水系之外,入海的山溪型河流。行政區域上,秦閩中郡、唐江南東道、五代吳越國時期,浙江與福建同屬一個行政區域,直到明代仍有合署辦公的“浙閩總督”——浙江大部與福建省這個區域;水系則獨立于長江與珠江,自成一個單元,也基本上就是秦代“閩中郡”的轄區。
這塊地帶,被福建學者蘇文菁視爲廣義的閩地,也即即閩越——若以福建爲中心,它也可以稱爲「大福建地區」,這塊區域大體就是秦閩中郡,那個獨立王國的疆域範圍。包括浙東南沿海的的大福建地區,堪稱中國大陸中東部最爲封閉之地。
福建民間向來有「浮福建」之傳說,在這個傳說中,福建乃是從大海之中升起的一片土地。正如《山海經》所說:「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這種說法符合海侵時期的地貌狀況:海拔較低的地方,被水淹沒,而海拔較高的福建,像是浮在海中的島嶼。
以武夷山爲首領的浙閩丘陵,是東南沿海山區密度最集中的區域,它們組成了一面牢不可破的盾牌。李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如果他到過福建,也一定會發現,閩道更比蜀道難。
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王士性,推崇知行合一,他當時遊曆了中國大部分區域,唯獨沒有考查福建。要知道,王是浙江台州人,他的家鄉,距離福建一山之隔。
我們通過地形起伏來對比四川地區與福建地區,後者的地形複雜和艱險環境,遠高于前者:。
|福建南北連線地形剖面圖|制圖-大地理館。
|閩道與蜀道主要路線比較|制圖-大地理館。
|西安—成都連線地形剖面圖|制圖-大地理館。
|南京—福州連線地形剖面圖|制圖-大地理館。
我認爲,王先生沒去福建的原因可能是:相比其他地方,去福建的道路難度最大,考察費時費力,故将其排在最後,但因某種原因計劃擱淺。其實,明代福建早已是文教重地,但對于出閩、入閩的人來說——交通,仍然是個大問題。
福建民間大概有這麽一句話:「閩道更比蜀道難」,它到底始于何時,出于何人之口,無法确知。這種說法并不誇張,而是實實在在的畫面。一直到高速公路和高鐵普及之後,才得以改變——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很多人難以想象,這樣的事情一般發生在西部山區,而不是東南沿海。可是,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
鷹廈鐵路鋪軌制圖-大地理館。
十餘年前,本文作者之一的何書彬,從武昌火車站出發,乘火車前往廈門,坐普通列車沿鷹廈鐵路,在古杉關古道北側的鐵牛關進入福建,然後沿着閩江東北部的支流富屯溪的谷地南下。火車從武昌到鷹潭隻需約6個小時,但在進入福建後因受地形影響,卻要再行駛約18個小時才能抵達廈門。
今天的火車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想見:古人靠車馬、徒步入閩,該有多難。
「先有閩道,後有福建」。
即位之初,漢武帝劉徹即有平定閩越的想法。在西北方,他通過河西走廊向西打通了西域,将今新疆一帶納入漢朝疆域;在東南方,他同樣想有一番作爲。漢軍發兵入閩時,淮南王劉安曾上書勸阻,說「地深昧而多水險」,處處都可「勢阻」漢軍。意思是,閩人不發一兵一卒,光靠山河就可以抵抗。
胳膊擰不過大腿,漢軍壓境之下,閩越平定,正式設郡。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一書中特别寫道,漢軍成功入閩,是漢武帝「開邊第一聲」。
史籍并沒有記載西漢軍隊的詳細行軍路線。長期研究中國東南區域族群文化的三明學院副教授靳陽春先生,經過一番考辨後認爲:「出梅嶺」,即自今江西南城越過杉關,再沿富屯溪而下;「出武林」,即自今江西鉛山越過崇安分水關,而後沿崇陽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出若邪」,即由今浙江龍泉越過柘嶺進入今福建浦城,再沿南浦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
當時,閩越國軍隊主要駐紮在今邵武、武夷山市、浦城及建陽一帶。由陸路入閩的漢軍,與浮海入閩的漢軍前後呼應,對閩越國形成了夾擊之勢,并很快平定閩越。
漢軍開辟的這些通道,确定了後來兩千多年裏入閩之路的基本格局。福建的地理環境下,可選擇的路線本來就少,一旦開辟出來,基本上不會有大的變化——這跟出蜀、入蜀的蜀道相似。
此前,秦代雖設了閩中郡,但與王朝的關系總是若即若離。漢武帝拿下閩越之後,首要任務就是開關修路,讓閩地徹底跟中原聯系起來——從此之後,除了唐末藩鎮時期,福建地區後幾乎沒有發生過割據。
可以說:先有閩道,後有福建。有了道路之後,福建再也不是「方外之地」了。幾乎同一時期,張骞等人在西北進行了「鑿空西域」的壯舉。
漢朝在東南的開拓,其實跟在西北同樣重要,但今天人們往往更看重後者,而忽略前者:就像今新疆一帶成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支點一樣,今福建一帶成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泉州曾長期是沿海第一大港,泉州、福州、漳州、廈門,都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
|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海上絲路重要港口幾乎都在大福建地區,浙江的甯波、台州港,在地理單元上跟福建屬于一體——閩越政權的北界在今浙江甯海。
浙閩省界之上的仙霞嶺在暮霭之中微微透出藍色,就像分開兩省的一道千尋高牆。高牆之下,藏着一個叫漁梁的村子。今天的它毫不起眼,但曾經卻是古詩詞之中的一個網紅。
叫漁梁的地名并非隻有一處,多在中國南方,其原意指的是一種築堰攔水捕魚的設施,比如,去過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旅遊的人,多少會聽說一處著名的「漁梁壩」。
這裏的漁梁村,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縣。那裏有一條小溪在迎接我們,很久以前,也是在這個地方,潺潺水聲傳入了陸遊的耳中。
1178年,54歲的陸遊受命前往福建督造貢茶。當時,他也是在這樣一個初冬的傍晚來到了漁梁。陸遊在驿站的爐火旁喝酒醉去,醒來作《宿漁梁驿五鼓起行有感》二首以自嘲:「投宿漁梁溪繞屋,五更聽雨擁篝爐」「酒醒頓覺狂堪笑,睡起方知夢本空」。
除了陸遊,自宋至清,還有蔡襄、黃公度、劉克莊、徐霞客、袁枚、趙翼等,曾駐足漁梁并留下詩文。
這個山村曾經的角色是——中原入閩「第一驿」,它所在的仙霞古道,也曾長期是福建與浙江,以及廣大中原腹地,相往來的最重要的陸上通道。
|浙閩古代要道:仙霞古道俯瞰|攝影-馮木波。
來到漁梁之前,我們經過了南平市延平區,這裏是福建母親河和大動脈——閩江的上遊水系節點——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在這裏彙入閩江幹流。
公路、鐵路等現代交通出現以前,這裏是福建各地進行交流的最重要通道,它們的盡頭,則是那些将福建圍成一圈的關隘——走過那些隘口,才能進入浙江、江西、廣東等地。外地人來閩地,則要先穿隘口,再沿溪流而下,去福建各地。
《福建省交通志》載,福建全省曾有89關、376隘、158寨。另外,還有關隘如仙霞關,不在福建境内也不在省界之上,而是位于浙江江山境内,但其設立的目的是爲了控制出入福建的通道。也就是說,它不在福建,卻因爲福建而特設。這一點有點像西部的蜀道,甘南、陝西境内的路線也被視爲蜀道——是因爲道路因蜀而開辟,當然陝甘兩省南部區域也屬于蜀文化影響區域。
|福建主要關隘及古道分布圖|。
衆多的關隘中,具有咽喉樞紐作用的當屬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關、光澤杉關以及仙霞關,它們曾是古代福建「晉京官路」的必經之處,并且都分布在閩北。此外,在閩東、閩南還分别有福鼎分水關以及诏安分水關,它們是古代福建與浙江、廣東的省際交通路線經行處,屬于「晉京官道」之外的次一級通道。
可以這樣打個比方:閩北的三條通道,爲國道級别;那閩東、閩南的通道,則屬于區域要道或“省道”級别。
對此,明《邵武府志》載:「入閩有三道,建甯爲險道,兩浙之所窺也。邵武爲隘道,江右(江西)之所趨也。廣漳航海爲間道,奇兵之所乘也。」建甯、邵武分指當時的建甯府、邵武府,即今日南平市一帶。所謂「險道」,即指崇安分水關和仙霞關;所謂隘道,即指光澤杉關。
主要的入閩古道都分布在閩北,這是福建地形使然,也是福建在中國大陸所處的位置使然。曆代京城都在福建北方,當中原人要進入福建時,他們的第一選擇是經長江水系或錢塘江水系南下到鄰近福建之處,然後從環閩山脈的隘口處入閩,再進入閩江水系或者由閩江水系沖刷出的谷地。
|福建浦城縣石陂鎮南岸村:仙霞關水路終點|攝影-馮木波。
原文鏈接:如何去福建?曾是一個宇宙級難題。
祖国腹部,天然城堡。
中国大陆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被一片「帆船」形的连绵山地阻隔,地理学家称为「浙闽丘陵」,最陡峭、最崎岖的区域,就是福建省所在。
|福建地形|制图-大地理馆。
|独立的福建水系和浙闽丘陵|制图-大地理馆。
|东南水系范围与闽语分布|。
先秦文献就有对福建一带的记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福建就像一个不可深入的孤岛,被描述为「闽在海中」。
从西北到东南,中国大陆的地形整体上呈三级阶梯状,总体趋势,本来是逐渐降低,但到了快接近海洋的地方,陡然升起的武夷山脉以及仙霞岭支脉,将地势高高抬起,隔开了福建与邻省。福建地区历代行政区域的轮廓,几乎就是被山脊线天然画出来的——这跟北方的山西省相似。两千年来,除了局部有所变化外,晋、闽两地,基本保持了区域的稳定。
|福建与闽越、南越地缘关系图|制图-大地理馆。
地形图还可以告诉我们:今天人们常将江浙连用,在现实中,浙江与与福建的联系更为密切,这超出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首先,二者同属浙闽丘陵地理单元,水系上多为长江、珠江水系之外,入海的山溪型河流。行政区域上,秦闽中郡、唐江南东道、五代吴越国时期,浙江与福建同属一个行政区域,直到明代仍有合署办公的“浙闽总督”——浙江大部与福建省这个区域;水系则独立于长江与珠江,自成一个单元,也基本上就是秦代“闽中郡”的辖区。
这块地带,被福建学者苏文菁视为广义的闽地,也即即闽越——若以福建为中心,它也可以称为「大福建地区」,这块区域大体就是秦闽中郡,那个独立王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浙东南沿海的的大福建地区,堪称中国大陆中东部最为封闭之地。
福建民间向来有「浮福建」之传说,在这个传说中,福建乃是从大海之中升起的一片土地。正如《山海经》所说:「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这种说法符合海侵时期的地貌状况:海拔较低的地方,被水淹没,而海拔较高的福建,像是浮在海中的岛屿。
以武夷山为首领的浙闽丘陵,是东南沿海山区密度最集中的区域,它们组成了一面牢不可破的盾牌。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他到过福建,也一定会发现,闽道更比蜀道难。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推崇知行合一,他当时游历了中国大部分区域,唯独没有考查福建。要知道,王是浙江台州人,他的家乡,距离福建一山之隔。
我们通过地形起伏来对比四川地区与福建地区,后者的地形复杂和艰险环境,远高于前者:。
|福建南北连线地形剖面图|制图-大地理馆。
|闽道与蜀道主要路线比较|制图-大地理馆。
|西安—成都连线地形剖面图|制图-大地理馆。
|南京—福州连线地形剖面图|制图-大地理馆。
我认为,王先生没去福建的原因可能是:相比其他地方,去福建的道路难度最大,考察费时费力,故将其排在最后,但因某种原因计划搁浅。其实,明代福建早已是文教重地,但对于出闽、入闽的人来说——交通,仍然是个大问题。
福建民间大概有这么一句话:「闽道更比蜀道难」,它到底始于何时,出于何人之口,无法确知。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画面。一直到高速公路和高铁普及之后,才得以改变——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很多人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一般发生在西部山区,而不是东南沿海。可是,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鹰厦铁路铺轨制图-大地理馆。
十余年前,本文作者之一的何书彬,从武昌火车站出发,乘火车前往厦门,坐普通列车沿鹰厦铁路,在古杉关古道北侧的铁牛关进入福建,然后沿着闽江东北部的支流富屯溪的谷地南下。火车从武昌到鹰潭只需约6个小时,但在进入福建后因受地形影响,却要再行驶约18个小时才能抵达厦门。
今天的火车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想见:古人靠车马、徒步入闽,该有多难。
「先有闽道,后有福建」。
即位之初,汉武帝刘彻即有平定闽越的想法。在西北方,他通过河西走廊向西打通了西域,将今新疆一带纳入汉朝疆域;在东南方,他同样想有一番作为。汉军发兵入闽时,淮南王刘安曾上书劝阻,说「地深昧而多水险」,处处都可「势阻」汉军。意思是,闽人不发一兵一卒,光靠山河就可以抵抗。
胳膊拧不过大腿,汉军压境之下,闽越平定,正式设郡。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特别写道,汉军成功入闽,是汉武帝「开边第一声」。
史籍并没有记载西汉军队的详细行军路线。长期研究中国东南区域族群文化的三明学院副教授靳阳春先生,经过一番考辨后认为:「出梅岭」,即自今江西南城越过杉关,再沿富屯溪而下;「出武林」,即自今江西铅山越过崇安分水关,而后沿崇阳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出若邪」,即由今浙江龙泉越过柘岭进入今福建浦城,再沿南浦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
当时,闽越国军队主要驻扎在今邵武、武夷山市、浦城及建阳一带。由陆路入闽的汉军,与浮海入闽的汉军前后呼应,对闽越国形成了夹击之势,并很快平定闽越。
汉军开辟的这些通道,确定了后来两千多年里入闽之路的基本格局。福建的地理环境下,可选择的路线本来就少,一旦开辟出来,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变化——这跟出蜀、入蜀的蜀道相似。
此前,秦代虽设了闽中郡,但与王朝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汉武帝拿下闽越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开关修路,让闽地彻底跟中原联系起来——从此之后,除了唐末藩镇时期,福建地区后几乎没有发生过割据。
可以说:先有闽道,后有福建。有了道路之后,福建再也不是「方外之地」了。几乎同一时期,张骞等人在西北进行了「凿空西域」的壮举。
汉朝在东南的开拓,其实跟在西北同样重要,但今天人们往往更看重后者,而忽略前者:就像今新疆一带成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支点一样,今福建一带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泉州曾长期是沿海第一大港,泉州、福州、漳州、厦门,都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海上丝路重要港口几乎都在大福建地区,浙江的宁波、台州港,在地理单元上跟福建属于一体——闽越政权的北界在今浙江宁海。
浙闽省界之上的仙霞岭在暮霭之中微微透出蓝色,就像分开两省的一道千寻高墙。高墙之下,藏着一个叫渔梁的村子。今天的它毫不起眼,但曾经却是古诗词之中的一个网红。
叫渔梁的地名并非只有一处,多在中国南方,其原意指的是一种筑堰拦水捕鱼的设施,比如,去过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旅游的人,多少会听说一处著名的「渔梁坝」。
这里的渔梁村,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那里有一条小溪在迎接我们,很久以前,也是在这个地方,潺潺水声传入了陆游的耳中。
1178年,54岁的陆游受命前往福建督造贡茶。当时,他也是在这样一个初冬的傍晚来到了渔梁。陆游在驿站的炉火旁喝酒醉去,醒来作《宿渔梁驿五鼓起行有感》二首以自嘲:「投宿渔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酒醒顿觉狂堪笑,睡起方知梦本空」。
除了陆游,自宋至清,还有蔡襄、黄公度、刘克庄、徐霞客、袁枚、赵翼等,曾驻足渔梁并留下诗文。
这个山村曾经的角色是——中原入闽「第一驿」,它所在的仙霞古道,也曾长期是福建与浙江,以及广大中原腹地,相往来的最重要的陆上通道。
|浙闽古代要道:仙霞古道俯瞰|摄影-冯木波。
来到渔梁之前,我们经过了南平市延平区,这里是福建母亲河和大动脉——闽江的上游水系节点——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在这里汇入闽江干流。
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出现以前,这里是福建各地进行交流的最重要通道,它们的尽头,则是那些将福建围成一圈的关隘——走过那些隘口,才能进入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外地人来闽地,则要先穿隘口,再沿溪流而下,去福建各地。
《福建省交通志》载,福建全省曾有89关、376隘、158寨。另外,还有关隘如仙霞关,不在福建境内也不在省界之上,而是位于浙江江山境内,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出入福建的通道。也就是说,它不在福建,却因为福建而特设。这一点有点像西部的蜀道,甘南、陕西境内的路线也被视为蜀道——是因为道路因蜀而开辟,当然陕甘两省南部区域也属于蜀文化影响区域。
|福建主要关隘及古道分布图|。
众多的关隘中,具有咽喉枢纽作用的当属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杉关以及仙霞关,它们曾是古代福建「晋京官路」的必经之处,并且都分布在闽北。此外,在闽东、闽南还分别有福鼎分水关以及诏安分水关,它们是古代福建与浙江、广东的省际交通路线经行处,属于「晋京官道」之外的次一级通道。
可以这样打个比方:闽北的三条通道,为国道级别;那闽东、闽南的通道,则属于区域要道或“省道”级别。
对此,明《邵武府志》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右(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建宁、邵武分指当时的建宁府、邵武府,即今日南平市一带。所谓「险道」,即指崇安分水关和仙霞关;所谓隘道,即指光泽杉关。
主要的入闽古道都分布在闽北,这是福建地形使然,也是福建在中国大陆所处的位置使然。历代京城都在福建北方,当中原人要进入福建时,他们的第一选择是经长江水系或钱塘江水系南下到邻近福建之处,然后从环闽山脉的隘口处入闽,再进入闽江水系或者由闽江水系冲刷出的谷地。
|福建浦城县石陂镇南岸村:仙霞关水路终点|摄影-冯木波。
原文链接:如何去福建?曾是一个宇宙级难题。
中国大陆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被一片「帆船」形的连绵山地阻隔,地理学家称为「浙闽丘陵」,最陡峭、最崎岖的区域,就是福建省所在。
|福建地形|制图-大地理馆。
|独立的福建水系和浙闽丘陵|制图-大地理馆。
|东南水系范围与闽语分布|。
先秦文献就有对福建一带的记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福建就像一个不可深入的孤岛,被描述为「闽在海中」。
从西北到东南,中国大陆的地形整体上呈三级阶梯状,总体趋势,本来是逐渐降低,但到了快接近海洋的地方,陡然升起的武夷山脉以及仙霞岭支脉,将地势高高抬起,隔开了福建与邻省。福建地区历代行政区域的轮廓,几乎就是被山脊线天然画出来的——这跟北方的山西省相似。两千年来,除了局部有所变化外,晋、闽两地,基本保持了区域的稳定。
|福建与闽越、南越地缘关系图|制图-大地理馆。
地形图还可以告诉我们:今天人们常将江浙连用,在现实中,浙江与与福建的联系更为密切,这超出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首先,二者同属浙闽丘陵地理单元,水系上多为长江、珠江水系之外,入海的山溪型河流。行政区域上,秦闽中郡、唐江南东道、五代吴越国时期,浙江与福建同属一个行政区域,直到明代仍有合署办公的“浙闽总督”——浙江大部与福建省这个区域;水系则独立于长江与珠江,自成一个单元,也基本上就是秦代“闽中郡”的辖区。
这块地带,被福建学者苏文菁视为广义的闽地,也即即闽越——若以福建为中心,它也可以称为「大福建地区」,这块区域大体就是秦闽中郡,那个独立王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浙东南沿海的的大福建地区,堪称中国大陆中东部最为封闭之地。
福建民间向来有「浮福建」之传说,在这个传说中,福建乃是从大海之中升起的一片土地。正如《山海经》所说:「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这种说法符合海侵时期的地貌状况:海拔较低的地方,被水淹没,而海拔较高的福建,像是浮在海中的岛屿。
以武夷山为首领的浙闽丘陵,是东南沿海山区密度最集中的区域,它们组成了一面牢不可破的盾牌。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他到过福建,也一定会发现,闽道更比蜀道难。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推崇知行合一,他当时游历了中国大部分区域,唯独没有考查福建。要知道,王是浙江台州人,他的家乡,距离福建一山之隔。
我们通过地形起伏来对比四川地区与福建地区,后者的地形复杂和艰险环境,远高于前者:。
|福建南北连线地形剖面图|制图-大地理馆。
|闽道与蜀道主要路线比较|制图-大地理馆。
|西安—成都连线地形剖面图|制图-大地理馆。
|南京—福州连线地形剖面图|制图-大地理馆。
我认为,王先生没去福建的原因可能是:相比其他地方,去福建的道路难度最大,考察费时费力,故将其排在最后,但因某种原因计划搁浅。其实,明代福建早已是文教重地,但对于出闽、入闽的人来说——交通,仍然是个大问题。
福建民间大概有这么一句话:「闽道更比蜀道难」,它到底始于何时,出于何人之口,无法确知。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画面。一直到高速公路和高铁普及之后,才得以改变——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很多人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一般发生在西部山区,而不是东南沿海。可是,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鹰厦铁路铺轨制图-大地理馆。
十余年前,本文作者之一的何书彬,从武昌火车站出发,乘火车前往厦门,坐普通列车沿鹰厦铁路,在古杉关古道北侧的铁牛关进入福建,然后沿着闽江东北部的支流富屯溪的谷地南下。火车从武昌到鹰潭只需约6个小时,但在进入福建后因受地形影响,却要再行驶约18个小时才能抵达厦门。
今天的火车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想见:古人靠车马、徒步入闽,该有多难。
「先有闽道,后有福建」。
即位之初,汉武帝刘彻即有平定闽越的想法。在西北方,他通过河西走廊向西打通了西域,将今新疆一带纳入汉朝疆域;在东南方,他同样想有一番作为。汉军发兵入闽时,淮南王刘安曾上书劝阻,说「地深昧而多水险」,处处都可「势阻」汉军。意思是,闽人不发一兵一卒,光靠山河就可以抵抗。
胳膊拧不过大腿,汉军压境之下,闽越平定,正式设郡。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特别写道,汉军成功入闽,是汉武帝「开边第一声」。
史籍并没有记载西汉军队的详细行军路线。长期研究中国东南区域族群文化的三明学院副教授靳阳春先生,经过一番考辨后认为:「出梅岭」,即自今江西南城越过杉关,再沿富屯溪而下;「出武林」,即自今江西铅山越过崇安分水关,而后沿崇阳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出若邪」,即由今浙江龙泉越过柘岭进入今福建浦城,再沿南浦溪(建溪主要支流)而下。
当时,闽越国军队主要驻扎在今邵武、武夷山市、浦城及建阳一带。由陆路入闽的汉军,与浮海入闽的汉军前后呼应,对闽越国形成了夹击之势,并很快平定闽越。
汉军开辟的这些通道,确定了后来两千多年里入闽之路的基本格局。福建的地理环境下,可选择的路线本来就少,一旦开辟出来,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变化——这跟出蜀、入蜀的蜀道相似。
此前,秦代虽设了闽中郡,但与王朝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汉武帝拿下闽越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开关修路,让闽地彻底跟中原联系起来——从此之后,除了唐末藩镇时期,福建地区后几乎没有发生过割据。
可以说:先有闽道,后有福建。有了道路之后,福建再也不是「方外之地」了。几乎同一时期,张骞等人在西北进行了「凿空西域」的壮举。
汉朝在东南的开拓,其实跟在西北同样重要,但今天人们往往更看重后者,而忽略前者:就像今新疆一带成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支点一样,今福建一带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泉州曾长期是沿海第一大港,泉州、福州、漳州、厦门,都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海上丝路重要港口几乎都在大福建地区,浙江的宁波、台州港,在地理单元上跟福建属于一体——闽越政权的北界在今浙江宁海。
浙闽省界之上的仙霞岭在暮霭之中微微透出蓝色,就像分开两省的一道千寻高墙。高墙之下,藏着一个叫渔梁的村子。今天的它毫不起眼,但曾经却是古诗词之中的一个网红。
叫渔梁的地名并非只有一处,多在中国南方,其原意指的是一种筑堰拦水捕鱼的设施,比如,去过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旅游的人,多少会听说一处著名的「渔梁坝」。
这里的渔梁村,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那里有一条小溪在迎接我们,很久以前,也是在这个地方,潺潺水声传入了陆游的耳中。
1178年,54岁的陆游受命前往福建督造贡茶。当时,他也是在这样一个初冬的傍晚来到了渔梁。陆游在驿站的炉火旁喝酒醉去,醒来作《宿渔梁驿五鼓起行有感》二首以自嘲:「投宿渔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酒醒顿觉狂堪笑,睡起方知梦本空」。
除了陆游,自宋至清,还有蔡襄、黄公度、刘克庄、徐霞客、袁枚、赵翼等,曾驻足渔梁并留下诗文。
这个山村曾经的角色是——中原入闽「第一驿」,它所在的仙霞古道,也曾长期是福建与浙江,以及广大中原腹地,相往来的最重要的陆上通道。
|浙闽古代要道:仙霞古道俯瞰|摄影-冯木波。
来到渔梁之前,我们经过了南平市延平区,这里是福建母亲河和大动脉——闽江的上游水系节点——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在这里汇入闽江干流。
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出现以前,这里是福建各地进行交流的最重要通道,它们的尽头,则是那些将福建围成一圈的关隘——走过那些隘口,才能进入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外地人来闽地,则要先穿隘口,再沿溪流而下,去福建各地。
《福建省交通志》载,福建全省曾有89关、376隘、158寨。另外,还有关隘如仙霞关,不在福建境内也不在省界之上,而是位于浙江江山境内,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出入福建的通道。也就是说,它不在福建,却因为福建而特设。这一点有点像西部的蜀道,甘南、陕西境内的路线也被视为蜀道——是因为道路因蜀而开辟,当然陕甘两省南部区域也属于蜀文化影响区域。
|福建主要关隘及古道分布图|。
众多的关隘中,具有咽喉枢纽作用的当属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杉关以及仙霞关,它们曾是古代福建「晋京官路」的必经之处,并且都分布在闽北。此外,在闽东、闽南还分别有福鼎分水关以及诏安分水关,它们是古代福建与浙江、广东的省际交通路线经行处,属于「晋京官道」之外的次一级通道。
可以这样打个比方:闽北的三条通道,为国道级别;那闽东、闽南的通道,则属于区域要道或“省道”级别。
对此,明《邵武府志》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右(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建宁、邵武分指当时的建宁府、邵武府,即今日南平市一带。所谓「险道」,即指崇安分水关和仙霞关;所谓隘道,即指光泽杉关。
主要的入闽古道都分布在闽北,这是福建地形使然,也是福建在中国大陆所处的位置使然。历代京城都在福建北方,当中原人要进入福建时,他们的第一选择是经长江水系或钱塘江水系南下到邻近福建之处,然后从环闽山脉的隘口处入闽,再进入闽江水系或者由闽江水系冲刷出的谷地。
|福建浦城县石陂镇南岸村:仙霞关水路终点|摄影-冯木波。
原文链接:如何去福建?曾是一个宇宙级难题。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福建 古诗,有哪些关于福建的冷知识?
上一篇:晨出郡舍林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更多古风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