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必背古诗(苏教版) 鹳雀楼古诗有几首
发布时间:2023-05-22 17:27:21
中國有四大名樓,都非常有名,經常被詩人寫進詩中。江南有三座-----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嶽陽的“嶽陽樓”;北方有一座----山西永濟的“鹳雀樓”。
今天我們先談一談北方的這座名樓----鹳雀樓。鹳雀樓靠近黃河,周圍風景秀美,唐朝詩人們經常登樓遠眺,寫景抒情。而說起描寫鹳雀樓的詩,我想,第一個能夠想到的就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那首《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但實際上寫過鹳雀樓詩的詩人也不少,隻不過王之渙這首寫的太好,别人再寫也不能超越,就好像崔颢寫過那首著名的《黃鶴樓》以後就連李白也爲之擱筆一樣。
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另外幾篇寫鹳雀樓的詩和背後的詩人們。
第一位: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着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裏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55虛歲),字季淩,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時期大臣、詩人。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後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時年55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引爲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爲勝,代表作有《登鹳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登鹳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前兩句寫景,開筆就有縮萬裏于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後兩句寫意,把哲理與景物融合。前兩句寫的自然景色,看起來非常簡單,其實内容非常不簡單。先看顔色,白日,黃河,形成強烈的顔色對比。再看情感,一個“依”字盡顯“白日”的不舍,一個“入”字突出“黃河”的堅決,賦予了太陽和黃河以人的情感,更能引人入勝。後兩句寫意,“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是這首詩的名句,這兩句是實中有虛的寫法,既是對事實的描寫,但更要表達的是詩人的雄心壯志:永不滿足,積極進取。可以說,盛唐精神盡顯無疑,同時也使這首《鹳雀樓》成爲一首不朽的絕唱。
清代詩評家也認爲:“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裏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第二位:中唐詩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樓》。
鹳雀樓西百尺樯,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爲長。風煙并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譯文】。
鹳雀樓西邊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聳入雲的樹木一片茫茫。
漢家樂奏猶如逝去的流水,魏國山河也已經半入夕陽。
往事過千年尚遺憾時間過得快,憂愁到來一天也覺得太長。
戰亂中更激起思念家鄉的情感,遠望樓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傷。
李益(約公元750年—公元830年,80虛歲),字君虞,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後遷河南鄭州,中唐詩人。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
唐朝時期詩人喜歡登樓遠眺,據記載,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崔邠當時登樓作了一首《登鹳雀樓》,但此次鹳雀樓集會李益并沒有參與,此詩應是李益讀崔邠詩後追和之作。李益舉家遷居洛陽後,輾轉入渭北、朔方、幽州節度使等幕府從戎,此詩當作于這一時期。
《同崔邠登鹳雀樓》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樓的景色,并抒發了對曆史與現實的感慨;後半部分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詩通過即景抒情,将曆史沉思、現實感慨、個人感傷融成一片,而并入歸思,意境十分渾成厚重,爲曆代所傳誦。這首詩的名句也正是“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爲長。”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小明正在玩遊戲玩的過瘾,媽媽說:再玩五分鍾就要寫作業了!眨眼間,五分鍾到了,小明怏怏地隻能拿起數學課本,吭哧吭哧十五分鍾過去了,一道題也沒做出來考了五十分”小明此時的感覺正是“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爲長。”啊!。
第三位:中唐詩人暢當的《登鹳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譯文】。
鹳雀樓高高的在飛鳥之上,遠離塵世間。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籠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暢當,生卒年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中後期儒士。官宦世家,暢璀之子。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後登大曆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爲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頗富詩名,作有《登鹳雀樓》,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
宋人沈括稱贊暢當這首《登鹳雀樓》和王之渙詩的《登鹳雀樓》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曆戰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進士擢第後,仕途淹滞,有志不騁,也曾隐遊。他自視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内容是進步的。
第四位:中唐詩人耿濰(或耿湋wéi)的《登鹳雀樓》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經海内,華嶽鎮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譯文】。
長久呆在異鄉心裏難免失落,今日在這高樓上看着太陽漸漸落下。
黃河在流經全國,華山名震潼關以西。
走的遠了看千帆都變小,來遲了就隻看到鳥兒在天空飛翔。
這一年的失意啊,好像有負于這東溪。
耿濰(或耿湋wéi)(生卒年不詳),字洪源,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和暢當是同鄉),大曆十才子之一。登寶應元年進士第,官右拾遺,與錢起、盧綸、司空曙諸人齊名。
第五位:晚唐詩人司馬劄(zhá)的《登河中鹳雀樓》。
樓中見千裏,樓影入通津。
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
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
鹳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
【譯文】。
登樓可以看到千裏之遠,樓影好像四通八達之津渡。
袅袅青煙和樹清晰可分,大好河山好像蜿蜒向秦。
興盛衰敗都留在這青天白日之中,今日和古時也是共這一片天地。
鹳雀飛鳥都飛向了何處呢?城角的一個角落草都已經像春天般綠了。
司馬劄是晚唐詩人,一直無緣功名,被稱爲“古風詩人”和“布衣詩人”。司馬劄是的詩作語言樸素,風格清新,重五言古詩,偏重披露和譏諷朝政,所以被稱爲“古風詩人”;司馬劄因爲自身經曆坎坷而跻身“布衣詩人”行列,他一身流傳下來的39首詩多以反映民生疾苦、反戰或抒發悲苦命運爲主。
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詩人們早沒有了盛唐詩人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鹳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雲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最後,再說一個小插曲:有人說“白日依山盡”那首《登鹳雀樓》并不是王之渙寫的,但是也沒有太确切的證據,所以,交給時間證明吧!。
今天我們先談一談北方的這座名樓----鹳雀樓。鹳雀樓靠近黃河,周圍風景秀美,唐朝詩人們經常登樓遠眺,寫景抒情。而說起描寫鹳雀樓的詩,我想,第一個能夠想到的就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那首《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但實際上寫過鹳雀樓詩的詩人也不少,隻不過王之渙這首寫的太好,别人再寫也不能超越,就好像崔颢寫過那首著名的《黃鶴樓》以後就連李白也爲之擱筆一樣。
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另外幾篇寫鹳雀樓的詩和背後的詩人們。
第一位: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着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裏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55虛歲),字季淩,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時期大臣、詩人。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後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時年55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引爲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爲勝,代表作有《登鹳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登鹳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前兩句寫景,開筆就有縮萬裏于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後兩句寫意,把哲理與景物融合。前兩句寫的自然景色,看起來非常簡單,其實内容非常不簡單。先看顔色,白日,黃河,形成強烈的顔色對比。再看情感,一個“依”字盡顯“白日”的不舍,一個“入”字突出“黃河”的堅決,賦予了太陽和黃河以人的情感,更能引人入勝。後兩句寫意,“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是這首詩的名句,這兩句是實中有虛的寫法,既是對事實的描寫,但更要表達的是詩人的雄心壯志:永不滿足,積極進取。可以說,盛唐精神盡顯無疑,同時也使這首《鹳雀樓》成爲一首不朽的絕唱。
清代詩評家也認爲:“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裏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第二位:中唐詩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樓》。
鹳雀樓西百尺樯,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爲長。風煙并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譯文】。
鹳雀樓西邊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聳入雲的樹木一片茫茫。
漢家樂奏猶如逝去的流水,魏國山河也已經半入夕陽。
往事過千年尚遺憾時間過得快,憂愁到來一天也覺得太長。
戰亂中更激起思念家鄉的情感,遠望樓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傷。
李益(約公元750年—公元830年,80虛歲),字君虞,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後遷河南鄭州,中唐詩人。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
唐朝時期詩人喜歡登樓遠眺,據記載,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崔邠當時登樓作了一首《登鹳雀樓》,但此次鹳雀樓集會李益并沒有參與,此詩應是李益讀崔邠詩後追和之作。李益舉家遷居洛陽後,輾轉入渭北、朔方、幽州節度使等幕府從戎,此詩當作于這一時期。
《同崔邠登鹳雀樓》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樓的景色,并抒發了對曆史與現實的感慨;後半部分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詩通過即景抒情,将曆史沉思、現實感慨、個人感傷融成一片,而并入歸思,意境十分渾成厚重,爲曆代所傳誦。這首詩的名句也正是“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爲長。”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小明正在玩遊戲玩的過瘾,媽媽說:再玩五分鍾就要寫作業了!眨眼間,五分鍾到了,小明怏怏地隻能拿起數學課本,吭哧吭哧十五分鍾過去了,一道題也沒做出來考了五十分”小明此時的感覺正是“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爲長。”啊!。
第三位:中唐詩人暢當的《登鹳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譯文】。
鹳雀樓高高的在飛鳥之上,遠離塵世間。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籠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暢當,生卒年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中後期儒士。官宦世家,暢璀之子。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後登大曆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爲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頗富詩名,作有《登鹳雀樓》,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
宋人沈括稱贊暢當這首《登鹳雀樓》和王之渙詩的《登鹳雀樓》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曆戰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進士擢第後,仕途淹滞,有志不騁,也曾隐遊。他自視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内容是進步的。
第四位:中唐詩人耿濰(或耿湋wéi)的《登鹳雀樓》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經海内,華嶽鎮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譯文】。
長久呆在異鄉心裏難免失落,今日在這高樓上看着太陽漸漸落下。
黃河在流經全國,華山名震潼關以西。
走的遠了看千帆都變小,來遲了就隻看到鳥兒在天空飛翔。
這一年的失意啊,好像有負于這東溪。
耿濰(或耿湋wéi)(生卒年不詳),字洪源,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和暢當是同鄉),大曆十才子之一。登寶應元年進士第,官右拾遺,與錢起、盧綸、司空曙諸人齊名。
第五位:晚唐詩人司馬劄(zhá)的《登河中鹳雀樓》。
樓中見千裏,樓影入通津。
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
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
鹳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
【譯文】。
登樓可以看到千裏之遠,樓影好像四通八達之津渡。
袅袅青煙和樹清晰可分,大好河山好像蜿蜒向秦。
興盛衰敗都留在這青天白日之中,今日和古時也是共這一片天地。
鹳雀飛鳥都飛向了何處呢?城角的一個角落草都已經像春天般綠了。
司馬劄是晚唐詩人,一直無緣功名,被稱爲“古風詩人”和“布衣詩人”。司馬劄是的詩作語言樸素,風格清新,重五言古詩,偏重披露和譏諷朝政,所以被稱爲“古風詩人”;司馬劄因爲自身經曆坎坷而跻身“布衣詩人”行列,他一身流傳下來的39首詩多以反映民生疾苦、反戰或抒發悲苦命運爲主。
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詩人們早沒有了盛唐詩人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鹳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雲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最後,再說一個小插曲:有人說“白日依山盡”那首《登鹳雀樓》并不是王之渙寫的,但是也沒有太确切的證據,所以,交給時間證明吧!。
以上就是一年級必背古詩(蘇教版) 鹳雀樓古詩有幾首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中国有四大名楼,都非常有名,经常被诗人写进诗中。江南有三座-----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北方有一座----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今天我们先谈一谈北方的这座名楼----鹳雀楼。鹳雀楼靠近黄河,周围风景秀美,唐朝诗人们经常登楼远眺,写景抒情。而说起描写鹳雀楼的诗,我想,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实际上写过鹳雀楼诗的诗人也不少,只不过王之涣这首写的太好,别人再写也不能超越,就好像崔颢写过那首著名的《黄鹤楼》以后就连李白也为之搁笔一样。
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另外几篇写鹳雀楼的诗和背后的诗人们。
第一位: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55虚岁),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大臣、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写景,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融合。前两句写的自然景色,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内容非常不简单。先看颜色,白日,黄河,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再看情感,一个“依”字尽显“白日”的不舍,一个“入”字突出“黄河”的坚决,赋予了太阳和黄河以人的情感,更能引人入胜。后两句写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名句,这两句是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对事实的描写,但更要表达的是诗人的雄心壮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可以说,盛唐精神尽显无疑,同时也使这首《鹳雀楼》成为一首不朽的绝唱。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第二位:中唐诗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李益(约公元750年—公元830年,80虚岁),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中唐诗人。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唐朝时期诗人喜欢登楼远眺,据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崔邠当时登楼作了一首《登鹳雀楼》,但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邠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同崔邠登鹳雀楼》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这首诗的名句也正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明正在玩游戏玩的过瘾,妈妈说:再玩五分钟就要写作业了!眨眼间,五分钟到了,小明怏怏地只能拿起数学课本,吭哧吭哧十五分钟过去了,一道题也没做出来考了五十分”小明此时的感觉正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啊!。
第三位:中唐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中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颇富诗名,作有《登鹳雀楼》,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
宋人沈括称赞畅当这首《登鹳雀楼》和王之涣诗的《登鹳雀楼》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
第四位:中唐诗人耿潍(或耿湋wéi)的《登鹳雀楼》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译文】。
长久呆在异乡心里难免失落,今日在这高楼上看着太阳渐渐落下。
黄河在流经全国,华山名震潼关以西。
走的远了看千帆都变小,来迟了就只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
这一年的失意啊,好像有负于这东溪。
耿潍(或耿湋wéi)(生卒年不详),字洪源,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和畅当是同乡),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
第五位:晚唐诗人司马札(zhá)的《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译文】。
登楼可以看到千里之远,楼影好像四通八达之津渡。
袅袅青烟和树清晰可分,大好河山好像蜿蜒向秦。
兴盛衰败都留在这青天白日之中,今日和古时也是共这一片天地。
鹳雀飞鸟都飞向了何处呢?城角的一个角落草都已经像春天般绿了。
司马札是晚唐诗人,一直无缘功名,被称为“古风诗人”和“布衣诗人”。司马札是的诗作语言朴素,风格清新,重五言古诗,偏重披露和讥讽朝政,所以被称为“古风诗人”;司马札因为自身经历坎坷而跻身“布衣诗人”行列,他一身流传下来的39首诗多以反映民生疾苦、反战或抒发悲苦命运为主。
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盛唐诗人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最后,再说一个小插曲:有人说“白日依山尽”那首《登鹳雀楼》并不是王之涣写的,但是也没有太确切的证据,所以,交给时间证明吧!。
今天我们先谈一谈北方的这座名楼----鹳雀楼。鹳雀楼靠近黄河,周围风景秀美,唐朝诗人们经常登楼远眺,写景抒情。而说起描写鹳雀楼的诗,我想,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实际上写过鹳雀楼诗的诗人也不少,只不过王之涣这首写的太好,别人再写也不能超越,就好像崔颢写过那首著名的《黄鹤楼》以后就连李白也为之搁笔一样。
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另外几篇写鹳雀楼的诗和背后的诗人们。
第一位: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55虚岁),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大臣、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写景,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融合。前两句写的自然景色,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内容非常不简单。先看颜色,白日,黄河,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再看情感,一个“依”字尽显“白日”的不舍,一个“入”字突出“黄河”的坚决,赋予了太阳和黄河以人的情感,更能引人入胜。后两句写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名句,这两句是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对事实的描写,但更要表达的是诗人的雄心壮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可以说,盛唐精神尽显无疑,同时也使这首《鹳雀楼》成为一首不朽的绝唱。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第二位:中唐诗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李益(约公元750年—公元830年,80虚岁),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中唐诗人。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唐朝时期诗人喜欢登楼远眺,据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崔邠当时登楼作了一首《登鹳雀楼》,但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邠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同崔邠登鹳雀楼》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这首诗的名句也正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明正在玩游戏玩的过瘾,妈妈说:再玩五分钟就要写作业了!眨眼间,五分钟到了,小明怏怏地只能拿起数学课本,吭哧吭哧十五分钟过去了,一道题也没做出来考了五十分”小明此时的感觉正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啊!。
第三位:中唐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中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颇富诗名,作有《登鹳雀楼》,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
宋人沈括称赞畅当这首《登鹳雀楼》和王之涣诗的《登鹳雀楼》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
第四位:中唐诗人耿潍(或耿湋wéi)的《登鹳雀楼》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译文】。
长久呆在异乡心里难免失落,今日在这高楼上看着太阳渐渐落下。
黄河在流经全国,华山名震潼关以西。
走的远了看千帆都变小,来迟了就只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
这一年的失意啊,好像有负于这东溪。
耿潍(或耿湋wéi)(生卒年不详),字洪源,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和畅当是同乡),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
第五位:晚唐诗人司马札(zhá)的《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译文】。
登楼可以看到千里之远,楼影好像四通八达之津渡。
袅袅青烟和树清晰可分,大好河山好像蜿蜒向秦。
兴盛衰败都留在这青天白日之中,今日和古时也是共这一片天地。
鹳雀飞鸟都飞向了何处呢?城角的一个角落草都已经像春天般绿了。
司马札是晚唐诗人,一直无缘功名,被称为“古风诗人”和“布衣诗人”。司马札是的诗作语言朴素,风格清新,重五言古诗,偏重披露和讥讽朝政,所以被称为“古风诗人”;司马札因为自身经历坎坷而跻身“布衣诗人”行列,他一身流传下来的39首诗多以反映民生疾苦、反战或抒发悲苦命运为主。
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盛唐诗人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最后,再说一个小插曲:有人说“白日依山尽”那首《登鹳雀楼》并不是王之涣写的,但是也没有太确切的证据,所以,交给时间证明吧!。
一、";父爱";主题作文开头结尾。1、一株茉莉也许没有让人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全文阅读]
晋江文学的《跃舞人生12》。《相承》。《古舞新生》。柔吧的。《归一》。《叶落》。《一边弥补过去,一边奔向未来》。《要你做最耀眼的星》。溪吧的。《轮回》。这...[全文阅读]
结香花的外貌描写,描写春天踏青、出游的好句好段好诗,孩子一定用得上!
e学堂。1。踏青的好句子。1.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春天——我们去踏青!。2.期待已久的春游“梦想”终于实现拉,同学们异常的高兴。兴奋。今天,我们要去塔子山的鸟语林去...[全文阅读]
天,变冷了。真希望有个奇迹发生。广州会下场大雪一到很冷的时候,我就好想有个温暖的怀抱......每年都希望,每年都失望寒风拉近了情侣之间的距离,却冷却了我的激情...[全文阅读]
百合花花语是纯洁的爱情。“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首先是爱情牧歌,新媳妇和士兵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呢?士兵借被子时的害羞,对新媳妇外貌描写,士兵死后新媳妇不再害羞的...[全文阅读]
这个太多了,不是出几本资料辑就能收录完的。《武林掌故丛编》里就收录有很多诗集,可以了解一下。要系统地阅读关于杭州的诗文作品的话,我的建议是先按朝代顺序阅读,对...[全文阅读]
下一篇:更多伤感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