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听弹琴原文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2023-08-24 11:23:36
聽彈琴 - 劉長卿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題一作“彈琴”,《劉随州集》爲“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爲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爲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爲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爲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衆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着高雅情緻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飗飗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隻不過借此寄托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周嘯天)【作品評述】聽彈琴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題一作“彈琴”,《劉随州集》爲“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爲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爲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爲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爲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衆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着高雅情緻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飗飗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隻不過借此寄托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周嘯天)【作品評述】聽彈琴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听弹琴 - 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周啸天)【作品评述】听弹琴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周啸天)【作品评述】听弹琴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王昌龄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不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刘长卿听弹琴原文译文赏析
上一篇:东平路中遇大水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更多古诗文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观刈麦》
- 5《寻隐者不遇》
- 6《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7《龙夜吟》
- 8登二妃庙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重别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