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描写古隆中作文,襄阳「古隆中」是一个什么景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和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2023-10-19 07:22:00

很多人初識襄陽,好像都源于金庸,“射雕三部曲”中260多次提到襄陽,郭靖、黃蓉夫婦堅守襄陽城的故事成爲襄陽遠名的主力。
襄陽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曆史,曆代爲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争之地”之稱。提到三國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諸葛亮先生,早年随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古隆中隐居。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上承漢末,下啓魏晉,在近百年群雄争戰、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爲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爲标志,襄陽成爲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爲亂世中一片安甯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鹄、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彙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襄陽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遺産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現存有50餘處三國曆史文化遺址遺迹,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品格。古隆中牌坊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裏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隆中是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隐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後随叔父至荊州,17歲叔父亡,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號稱“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據局勢,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羅貫中曾這樣描寫襄陽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将軍劉弘到隆中憑吊諸葛故宅,并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爲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
郦道元《水經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東迳隆中”條注:“曆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禅雲,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爲人李安李興一名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南北明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裏,名爲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又載:““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爲《梁父吟》,因名此爲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複憩焉”。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應爲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讓撰,今在隆中。”。
北宋蘇轼(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襄陽遊隆中,寫下了著名詩篇《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裏,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并拔款維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并立碑。
1964年郭沫若爲隆中題詞:“諸葛隐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隐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于世。如武侯終身隐逸緻力于詩,諒亦不遜于陶令也”。
隆中古迹“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
三顧堂三顧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其外澤清荷香,茂林修竹。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柏至今聳立門前。其内金匾銀對,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曆史研究和書法藝術研究價值。
武侯祠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晉朝。明初,荊南道觀察使吳绶對隆中武侯祠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觀察史蔣興芑将武侯祠從東山窪裏移建到東山梁上,即三顧堂的東側。隆中武侯祠爲四進三院的層台建築,各殿依山勢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階下有一塊空地,兩旁各有一尊石獅。西側豎着一塊碑,刻着曆史學家譚其骧關于諸葛亮躬耕地的論斷:“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裏,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隆中書院隆中書院。
據《襄陽府志》載,“隆中書院在城西三十裏隆中山”,“元建書院以祀”。有人說隆中書院建于元至正年間,不知何據。到明代成化年間,吳緩視師荊南,重修武候故居時,寫了一篇《隆中書院記》,但記中未言及教學事宜。後毀,1987年重建,有靜砺堂、緻遠堂、古隆中陳列館等建築。隆中書院的主體,是諸葛亮與襄陽古隆中陳列館,館外懸挂着李先念手書的“諸葛亮紀念館”牌匾。
卧龍深處卧龍深處。
卧龍深處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裏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園幽深清靜。其内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回廊裏鑲嵌着8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園中央。
騰龍閣騰龍閣。
騰龍閣位于古隆中山頂,處于隆中山頂的騰龍閣是隆中遊客最後将到達的景點。總共高十層,是隆中旅遊必去的地方。騰龍閣的底層是供遊人休息和吃飯的,第三、五、七、九層是瞭望台,随着一層層的登高,所看的風景不同,感受也自有不同。而第二、四、六、八層則是介紹諸葛亮的。
草廬亭草廬亭。
草廬亭建于清康熙年間,傍依明襄簡王墓。此處本是草廬故址,明襄簡王朱見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毀草廬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鄖襄觀察使趙宏恩爲了紀念諸葛亮于草廬故址修建了此亭。《隆中武侯草廬詩》原文是:“漢季群奸探赤符,獨吟梁父獨扶孤。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泣鬼文成何有魏,隕星人去失吞吳。至今不泣英雄氣,襄水纏綿曉夜呼。”。
抱膝亭抱膝亭。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層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餘”。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緒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于後人來遊來歌時聯想到諸葛亮在隆中抱膝長吟時的情景,從而“慨然思巾扇之度,雖在小隐,未嘗須臾忘天下事焉”。何晏《景福殿賦》:“爾乃建淩雲之屈盤。”。
老龍洞老龍洞。
老龍洞位于隆中山腳下,是一口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當年諸葛亮躬耕隆中時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農田。明吳绶有詩曰:“泉深岩穴古,時有老龍眠。門掩雲中石,功成澗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欲覓英雄迹,高風尚宛然。”。
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爲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軍宜屈尊以相訪。”,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南陽郡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隻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隆中決策劉備第三次到隆中,正遇諸葛亮在家。兩人相見,談得十分投機,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又命小童取出畫一軸,挂于中堂。他手指着說道:“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将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爲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爲《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于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諸葛亮時年27歲。
隆中對(文學作品)_百度百科。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志見出師表,好爲梁父吟。——郭沫若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歲首題爲襄陽隆中諸葛草廬,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
垂功劉氏業,遺範漢家風。——李铎題武侯祠。
落款署有“湘醴李铎爲襄陽隆中諸葛故居撰聯,甲子孟夏于隆中”。此聯刻木懸挂于武侯祠内正廳。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董必武題武侯祠。
1965年1月題武侯祠,此聯刻木懸挂于武侯祠内正廳。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閻鈞天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閻鈞天八十三歲時書”。現刻木懸挂于正廳兩側楹柱。
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曹立庵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壬戌歲之初夏,曹立庵書于襄陽古城”。
隆中對、出師表,壯志未遂,長使英雄淚;三顧堂、梁父吟,遺址尚在,想見古人心。——沈鵬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沈鵬壬戌端午後三日客次襄陽,爲隆中諸葛武侯故居書”。
楚國離騷興廢鑒;南州多土棟梁才。——李國平書卧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國平并書”。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單家駒題卧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光緒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陰布衣單家駒”。
讓彼蒼松翠竹,共繪人間美景;得此古洞幽泉,盡銷眼底俗塵。——劉鳴岡撰、王樹人書題老龍洞。
等。
《草廬·諸葛亮》大型實景影像話劇《草廬·諸葛亮》是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先生的主創團隊精心創作編輯的,是目前國内第一台以草廬形态演出的實景話劇。全劇共分《隆中對》、《賢妻吟》、《赤壁賦》三幕。通過采用現代多媒體影像技術和先鋒話劇交叉融合的展現形式,從細節入手,重現了劉備“三顧茅廬”踏雪尋才、黃月英入嫁、赤壁火燒連營等多段三國曆史,再現了“智聖”諸葛亮傳奇的一生。
劇目演出實景位于襄陽古隆中風景區草廬展示館内,首創國内最大的草廬形态的展示館建築,是目前國内首個竹木結構半露天劇場。建築面積4000平米,可容納1500名觀衆。劇場北面青山爲屏,西、南兩面毗鄰大小兩座湖泊,并引水環繞劇場。劇場呈圓形,設計延續草廬建築的概念,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舞台效果。中央舞台直徑70米,中間設“陰陽魚”分割,呈太極圖造型,暗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和“圓滿”的哲學思想,同時力圖還原當年諸葛草廬的情景。而每一組草廬建築都能随着圓弧移動,并能組成一幅180度的巨大環幕。同時,中央舞台亦能升降,形成流水環繞、舟行其間的動感場面。
圖片源于網絡,參考資料如下:。
襄陽_百度百科。
古隆中_百度百科。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_百度百科。
三顧茅廬(《三國志》中的典故)_百度百科。
出師表(諸葛亮作品)_百度百科。
諸葛亮故宅銘(習鑿齒作品)_百度百科。
草廬·諸葛亮_百度百科。

很多人初识襄阳,好像都源于金庸,“射雕三部曲”中260多次提到襄阳,郭靖、黄蓉夫妇坚守襄阳城的故事成为襄阳远名的主力。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提到三国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先生,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古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古隆中牌坊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罗贯中曾这样描写襄阳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南北明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应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让撰,今在隆中。”。
北宋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写下了著名诗篇《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隆中古迹“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
三顾堂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武侯祠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隆中书院隆中书院。
据《襄阳府志》载,“隆中书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元建书院以祀”。有人说隆中书院建于元至正年间,不知何据。到明代成化年间,吴缓视师荆南,重修武候故居时,写了一篇《隆中书院记》,但记中未言及教学事宜。后毁,1987年重建,有静砺堂、致远堂、古隆中陈列馆等建筑。隆中书院的主体,是诸葛亮与襄阳古隆中陈列馆,馆外悬挂着李先念手书的“诸葛亮纪念馆”牌匾。
卧龙深处卧龙深处。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诸葛亮和他的亲朋密友聚会畅怀处所。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其内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少年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两旁回廊里镶嵌着8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园中央。
腾龙阁腾龙阁。
腾龙阁位于古隆中山顶处于隆中山顶的腾龙阁是隆中游客最后将到达的景点。总共高十层,是隆中旅游必去的地方。腾龙阁的底层是供游人休息和吃饭的,第三、五、七、九层是瞭望台,随着一层层的登高,所看的风景不同,感受也自有不同。而第二、四、六、八层则是介绍诸葛亮的。
草庐亭草庐亭。
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隆中武侯草庐诗》原文是:“汉季群奸探赤符,独吟梁父独扶孤。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泣鬼文成何有魏,陨星人去失吞吴。至今不泣英雄气,襄水缠绵晓夜呼。”。
抱膝亭抱膝亭。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层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余”。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于后人来游来歌时联想到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吟时的情景,从而“慨然思巾扇之度,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何晏《景福殿赋》:“尔乃建凌云之屈盘。”。
老龙洞老龙洞。
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明吴绶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隆中决策刘备第三次到隆中,正遇诸葛亮在家。两人相见,谈得十分投机,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又命小童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他手指着说道:“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
隆中对(文学作品)_百度百科。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郭沫若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李铎题武侯祠。
落款署有“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孟夏于隆中”。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武侯祠。
1965年1月题武侯祠,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阎钧天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三岁时书”。现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曹立庵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岁之初夏,曹立庵书于襄阳古城”。
隆中对、出师表,壮志未遂,长使英雄泪;三顾堂、梁父吟,遗址尚在,想见古人心。——沈鹏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沈鹏壬戌端午后三日客次襄阳,为隆中诸葛武侯故居书”。
楚国离骚兴废鉴;南州多土栋梁才。——李国平书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处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国平并书”。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单家驹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署有“光绪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阴布衣单家驹”。
让彼苍松翠竹,共绘人间美景;得此古洞幽泉,尽销眼底俗尘。——刘鸣冈撰、王树人书题老龙洞。
等。
《草庐·诸葛亮》大型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是由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先生的主创团队精心创作编辑的,是目前国内第一台以草庐形态演出的实景话剧。全剧共分《隆中对》、《贤妻吟》、《赤壁赋》三幕。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先锋话剧交叉融合的展现形式,从细节入手,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踏雪寻才、黄月英入嫁、赤壁火烧连营等多段三国历史,再现了“智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
剧目演出实景位于襄阳古隆中风景区草庐展示馆内,首创国内最大的草庐形态的展示馆建筑,是目前国内首个竹木结构半露天剧场。建筑面积4000平米,可容纳1500名观众。剧场北面青山为屏,西、南两面毗邻大小两座湖泊,并引水环绕剧场。剧场呈圆形,设计延续草庐建筑的概念,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中央舞台直径70米,中间设“阴阳鱼”分割,呈太极图造型,暗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圆满”的哲学思想,同时力图还原当年诸葛草庐的情景。而每一组草庐建筑都能随着圆弧移动,并能组成一幅180度的巨大环幕。同时,中央舞台亦能升降,形成流水环绕、舟行其间的动感场面。
图片源于网络,参考资料如下:。
襄阳_百度百科。
古隆中_百度百科。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_百度百科。
三顾茅庐(《三国志》中的典故)_百度百科。
出师表(诸葛亮作品)_百度百科。
诸葛亮故宅铭(习凿齿作品)_百度百科。
草庐·诸葛亮_百度百科。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古隆中作文,襄阳「古隆中」是一个什么景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和历史典故?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34491.html

上一篇:与中秋节有关的诗句有哪些合集 中秋节节日诗句

下一篇:更多古风词韵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