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卖炭翁的翻译和原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08:00:11
賣炭翁 - 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餘斤,
官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
系向牛頭充炭直。【注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賣炭翁》是《新樂府詩》組詩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題下注:“苦宮市也”。“宮市”爲中唐時皇室于市中公開掠奪民間财物之一種弊政。唐德宗貞元末年時愈益變本加厲,以宦官(宮使)專司其事,遣“白望”(宮中派出的采辦員)數百人于長安東、西兩市監望,視所需物,即口稱“宮市”,往往不付錢或以微值勒索而去。《賣炭翁》一詩通過賣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壓之痛苦,揭露封建統治者爪牙之罪惡。這兩句是說,可憐的賣炭翁身上衣服單薄,無以禦寒,但仍然祝願天氣更冷一些;這樣,他辛苦燒的炭就能多賣、賣到好價錢了。描繪人物複雜矛盾心理細膩真切,形象逼真,直書其事,其意自見,感染力極其強烈,一筆有扛鼎之力。
--引自李濟洲編著之《全唐詩佳句賞析》http://tshjj.yeah.net/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爲“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其詳情見韓愈《順宗實錄》卷二、《舊唐書》卷一四○《張建封傳》及《通鑒》卷二三五),其受害者當然不止一個賣炭翁。詩人以個别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淩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别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隻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麽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别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爲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爲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别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爲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内心活動,隻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爲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着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麽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爲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着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爲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麽遙遠,又那麽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麽,當賣炭翁餓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麽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麽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鬓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绫”,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爲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爲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霍松林)【作品評述】賣炭翁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餘斤,
官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餘斤,
官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
系向牛頭充炭直。【注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賣炭翁》是《新樂府詩》組詩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題下注:“苦宮市也”。“宮市”爲中唐時皇室于市中公開掠奪民間财物之一種弊政。唐德宗貞元末年時愈益變本加厲,以宦官(宮使)專司其事,遣“白望”(宮中派出的采辦員)數百人于長安東、西兩市監望,視所需物,即口稱“宮市”,往往不付錢或以微值勒索而去。《賣炭翁》一詩通過賣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壓之痛苦,揭露封建統治者爪牙之罪惡。這兩句是說,可憐的賣炭翁身上衣服單薄,無以禦寒,但仍然祝願天氣更冷一些;這樣,他辛苦燒的炭就能多賣、賣到好價錢了。描繪人物複雜矛盾心理細膩真切,形象逼真,直書其事,其意自見,感染力極其強烈,一筆有扛鼎之力。
--引自李濟洲編著之《全唐詩佳句賞析》http://tshjj.yeah.net/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爲“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其詳情見韓愈《順宗實錄》卷二、《舊唐書》卷一四○《張建封傳》及《通鑒》卷二三五),其受害者當然不止一個賣炭翁。詩人以個别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淩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别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隻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麽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别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爲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爲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别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爲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内心活動,隻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爲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着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麽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爲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着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爲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麽遙遠,又那麽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麽,當賣炭翁餓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麽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麽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鬓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绫”,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爲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爲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霍松林)【作品評述】賣炭翁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餘斤,
官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
系向牛頭充炭直。
卖炭翁 -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题下注:“苦宫市也”。“宫市”为中唐时皇室于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之一种弊政。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以宦官(宫使)专司其事,遣“白望”(宫中派出的采办员)数百人于长安东、西两市监望,视所需物,即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微值勒索而去。《卖炭翁》一诗通过卖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痛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爪牙之罪恶。这两句是说,可怜的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无以御寒,但仍然祝愿天气更冷一些;这样,他辛苦烧的炭就能多卖、卖到好价钱了。描绘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细腻真切,形象逼真,直书其事,其意自见,感染力极其强烈,一笔有扛鼎之力。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霍松林)【作品评述】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题下注:“苦宫市也”。“宫市”为中唐时皇室于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之一种弊政。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以宦官(宫使)专司其事,遣“白望”(宫中派出的采办员)数百人于长安东、西两市监望,视所需物,即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微值勒索而去。《卖炭翁》一诗通过卖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痛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爪牙之罪恶。这两句是说,可怜的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无以御寒,但仍然祝愿天气更冷一些;这样,他辛苦烧的炭就能多卖、卖到好价钱了。描绘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细腻真切,形象逼真,直书其事,其意自见,感染力极其强烈,一笔有扛鼎之力。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霍松林)【作品评述】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王昌龄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不能:...[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卖炭翁 卖炭翁的翻译和原文
上一篇:十二时行孝文原文、全文翻译 二十四孝全文和二十四孝原文
下一篇:更多古诗文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5《观刈麦》
- 6《寻隐者不遇》
- 7《龙夜吟》
- 8登二妃庙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重别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