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
发布时间:2024-01-09 08:14:59
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 -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羁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爲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原題: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注解】:
1、世業:世代傳下的産業。
2、羁旅:猶漂泊。
3、寥落:冷落。
4、幹戈:本是兩種武器,這裏指戰争。
5、根:喻兄弟。
【韻譯】: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逃難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裏,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評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
(安徽宿縣),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
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
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着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
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内。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内。由于
“河南經亂”使得“關内阻饑”。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詩以白
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每個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
感。言辭清麗,不加雕飾,句句扣緊主題,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勳
詩中對戰亂造成的流離之苦,思念親人之切,都隻是如實寫來,結尾更把彼此的思念之情融爲一體。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兵征讨,河南一帶再次淪爲戰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内(今陝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馑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爲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馑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業,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曆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隻能吊影自憐;辭别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随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爲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爲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左成文)【作品評述】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羁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爲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羁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爲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原題: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注解】:
1、世業:世代傳下的産業。
2、羁旅:猶漂泊。
3、寥落:冷落。
4、幹戈:本是兩種武器,這裏指戰争。
5、根:喻兄弟。
【韻譯】: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逃難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裏,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評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
(安徽宿縣),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
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
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着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
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内。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内。由于
“河南經亂”使得“關内阻饑”。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詩以白
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每個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
感。言辭清麗,不加雕飾,句句扣緊主題,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勳
詩中對戰亂造成的流離之苦,思念親人之切,都隻是如實寫來,結尾更把彼此的思念之情融爲一體。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兵征讨,河南一帶再次淪爲戰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内(今陝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馑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爲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馑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業,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曆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隻能吊影自憐;辭别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随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爲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爲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左成文)【作品評述】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羁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爲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以上就是《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 -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原题: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
(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
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
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
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
“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
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
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诗中对战乱造成的流离之苦,思念亲人之切,都只是如实写来,结尾更把彼此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左成文)【作品评述】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原题: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
(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
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
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
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
“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
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
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诗中对战乱造成的流离之苦,思念亲人之切,都只是如实写来,结尾更把彼此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左成文)【作品评述】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以上就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王昌龄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不能:...[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5《观刈麦》
- 6《寻隐者不遇》
- 7《龙夜吟》
- 8登二妃庙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重别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