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代诗人许浑诗作)
发布时间:2024-02-04 08:14:21
秋日赴阙題潼關驿樓 -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随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月到,猶自夢漁樵。【注釋】:
阙:指長安;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太華:太華山,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中條:中條山,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
【簡析】:
題詩在赴京的途中,卻又做着漁樵的夢,寫出詩人矛盾的心态。該詩筆力遒勁,工整自然。
-----------------------------------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内,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曆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詩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爲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會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叙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幹淨利落。此詩一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背景材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别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然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着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爲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随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湧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沖去,翻滾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真繪聲繪色,給人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
這裏,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三、四兩句,又見其另作《秋霁潼關驿亭》詩颔聯,完全相同,可知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照理說,離長安不過一天路程,作爲入京的旅客,總該想着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許渾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着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專爲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是頗顯出自己身分的。
(劉逸生)【作品評述】秋日赴阙題潼關驿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随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月到,猶自夢漁樵。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随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月到,猶自夢漁樵。【注釋】:
阙:指長安;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太華:太華山,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中條:中條山,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
【簡析】:
題詩在赴京的途中,卻又做着漁樵的夢,寫出詩人矛盾的心态。該詩筆力遒勁,工整自然。
-----------------------------------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内,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曆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詩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爲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會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叙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幹淨利落。此詩一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背景材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别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然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着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爲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随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湧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沖去,翻滾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真繪聲繪色,給人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
這裏,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三、四兩句,又見其另作《秋霁潼關驿亭》詩颔聯,完全相同,可知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照理說,離長安不過一天路程,作爲入京的旅客,總該想着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許渾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着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專爲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是頗顯出自己身分的。
(劉逸生)【作品評述】秋日赴阙題潼關驿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随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月到,猶自夢漁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注释】:
阙:指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太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简析】:
题诗在赴京的途中,却又做着渔樵的梦,写出诗人矛盾的心态。该诗笔力遒劲,工整自然。
-----------------------------------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
(刘逸生)【作品评述】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注释】:
阙:指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太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简析】:
题诗在赴京的途中,却又做着渔樵的梦,写出诗人矛盾的心态。该诗笔力遒劲,工整自然。
-----------------------------------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
(刘逸生)【作品评述】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王昌龄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不能:...[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代诗人许浑诗作)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诗文
- 1国风·周南·桃夭
- 2谢叔子阳丈惠诗
- 3《长恨歌》
- 4《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5《观刈麦》
- 6《寻隐者不遇》
- 7《龙夜吟》
- 8登二妃庙
- 9《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10《风雪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