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13 06:00:19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爲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将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别,垂淚千行便濯纓。譯文及注釋譯文永州十年艱辛,憔悴枯槁進京;長安三旬未盡,奉旨谪守邊庭。踏上漢時故道,追思馬援将軍;昔日石人何在,空餘荒草野徑。你我無心攀附,奸佞诽謗忠臣;詩文竟緻橫禍,勸君封筆隐名。今日生離死别,對泣默然無聲;何須臨河取水,淚灑便可濯纓。
注釋十年憔悴:指被貶十年的屈辱與痛苦生活。憔悴:面貌慘淡,亦指艱難困苦。秦京:秦都鹹陽,此處代指唐都長安。故道:指“伏波将軍”馬援率領軍隊攻打越南曾走過的路。風煙:風雲霧霭。翁仲:秦時巨人,秦始皇曾鑄金人以像翁仲,後世稱石像或墓道石爲翁仲。翁仲遺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漢魏古墓。草樹平,即草與樹平,表示非常荒涼。慵疏:懶散粗疏,這是托詞,其實是說不願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遭物議,遭到某些人的批評指責。時名:一時的名聲。劉禹錫被貶官十年回到長安以後曾寫詩嘲諷新貴,其中“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兩句,諷喻多年以來由于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貴們,不
不過是我劉禹錫被排擠出長安後才被提拔起來的罷了。由于“語涉譏刺,執政不悅”,這是其再次被貶官的原因之一。臨河:去河邊。濯纓:李陵贈别蘇武的詩中有“臨河濯長纓,念别怅悠悠”兩句,本詩意思是說,“垂淚千行”就可“濯纓”,所以不用象李陵、蘇武分别時那樣到河中去“濯長纓”了。濯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表明自己與好友劉禹錫(劉夢得)都是清流,不是濁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鑒賞柳子厚與劉夢得在公元793年(貞元九年)同爲賜進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來,肝膽相照,取長補短,是中唐文壇上的“雙星”。孫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評傳》中 寫道:“劉禹錫是柳宗元一生中最爲親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與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二人交誼終身不渝,在政治鬥争中同進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論上互有影響,在文學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學習。”從步入仕途到“永貞革新”,從革新失敗到被貶谪,從奉旨返京到再度遠谪,他們始終患難與共。永州十年,二人交誼最密切,通訊最頻繁。公元815年(元和十年)舊曆二月,二人作爲“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裏外北歸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從永州、朗州回到長安,滿以爲劫難已過,
對前途充滿希望和幻想,誰知不到一個月,卻被外放至更爲荒僻的遠州任職。是年三月,二人打點行裝,攜家帶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傷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造福桑梓;但朝廷一再疏遠,新貴們造謠中傷,其理想已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縱有雄才大略仍無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憤懑。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爲鄰舍翁”(《重别夢得》)的打算,劉禹錫則更低調:“耦耕若便遺身 世,黃發相看萬事休”(《答重别》),他們已把功名看淡,悟出東山再起遙不可及的道理。到衡陽後,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連州,歧路分手,萬語千言,甚爲感人。劉夢得形容惜别時的情景爲“歸目并随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别》),分手之後,相互寫詩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絕二首,五絕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淚,深沉而郁抑,哀傷而悲凄。《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别》爲第一首。
首聯兩句,有回顧,有直面,起伏跌宕,貯淚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個字,把兩位詩人十幾年來的坎坷命運集中凝煉地表現了出來,引發讀者無窮的聯想和遐思:“永貞革新”失敗後,“二王八司馬
”們死的死,病的病。兩位詩人總算萬幸,隻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時間過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傷害。爲官乃徒有虛名,治民又力不從心,持家實艱難異常。作者到永州後,老母愛女相繼棄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處所凡四遭火,差點被燒死。名爲六品官員,實則“弼馬溫”而已。故“顔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爲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蕩,大赦天下,終于得以與友人在長安相見。“到秦京”爲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點。誰知好景不長,到長安不到一個月,聖旨下,又把他們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爲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誰料翻爲嶺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爲泡影,海市蜃樓般頃刻之間無影無蹤,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風塵,更顯其“憔悴”。這一年柳宗元44歲,劉禹錫45歲,正是爲國效力的大好年華,奈何貶谪遠州,英雄失路,甯不哀哉。
颔聯以伏波将軍馬援的故事暗點“古道西風瘦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說:想當年,伏波将軍馬援率領大軍南征到此,叱咤風雲,威風八面,戰旗獵獵,金鼓聲聲,似在目入耳,可睹可聞;後人将其鑄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軍廟前,如巨人翁仲銅像立于鹹陽宮門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燦。而今他等踏上這
條古道,隻見将軍廟前荒草遍地,斷壁殘垣,不覺怆然淚下,雖是季春,卻有《黍離》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傾頹,則又平添了幾分愁思,多加了一層憤懑。這一聯妙在借古諷今,即景抒情。寫伏波風采,歎自己身世;描故道荒涼,諷當朝衰微,從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謂一石雙鳥,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聯失粘,倉促成章之未暇訂正,或竟不以律害辭,不以辭害意。亦見唐人知律而不爲律所縛也。
李白詩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對于柳、劉二人來說,頭頂上就不隻是一片浮雲,而簡直是滿天烏雲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事如幽靈般伴其左右。據傳劉夢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後曾寫詩兩首嘲諷新貴,其中“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兩句諷喻十年以來由于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們不過是他被排擠出長安後才被提拔起來的罷了,而“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再遊玄都觀》)二句則暗刺朝廷政治危機,舊寵新貴們一“花”不如一“花”的現實情況。由于兩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新貴們于是大進讒言,一時間風雲突變,厄運又至,兩位詩人再度遭貶。作者
說:老朋友,我們似失之慵疏呀。“慵疏”者,非懶散粗疏也,意謂迂直,堅持操守,固其本性也,無怪乎新貴與你我冰炭不相容。頸聯“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将文字占時名”,妙在正話反說,寓莊于諧,似調侃,類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們能違心地歌功頌德,趨炎附勢,少寫幾句譏諷的詩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貶南荒吧。
尾聯兩句,表友情之深厚,歎身世之悲凄,将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詩人說: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當年,蘇武去國離鄉,李陵贈别詩有“臨河濯長纓,念别怅悠悠” 兩句,我們分路,“怅悠悠”則同,但用不着“臨河”取水,這流不盡的淚水便足以濯纓洗冠了——“垂淚千行”,看似乖謬,實則在理。這藝術上的誇張同樣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彼時彼地的兩位詩人,命運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淚;生離死别,無緣再見,可垂淚;英雄失路,報國無門,可垂淚;新貴弄權,國之日衰,亦可垂淚。即使“垂淚千行”,也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悲痛、憤懑、傷感、失落、依戀、憂郁互爲交織的複雜感情啊!王勃雲“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慰之中,尚有勉勵,讀之令人胸襟開闊,格調頗高,堪爲千古名句;而此詩結句從蘇李贈别詩中翻出無窮之意。尾聯乃表兩個斷腸人相别,
将國事家事融爲一體,可憂可歎,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同樣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淚下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二人分别從永州、朗州回到長安,誰知不到一個月,卻被外放至更爲荒僻的遠州任職。是年三月,二人打點行裝,攜家帶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分手之後,相互寫詩酬答,共六首。《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别》爲第一首。
作者簡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爲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轾。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注释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风烟:风云雾霭。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时名:一时的名声。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
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临河:去河边。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鉴赏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
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
”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
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作者
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
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二人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