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5 18:23:04
出自宋代蘇轼的《少年遊·玉肌鉛粉傲秋霜》
黃之僑人郭氏,每歲正月迎紫姑神。以箕爲腹,箸爲口,畫灰盤中,爲詩敏捷,立成。餘往觀之,神請餘作《少年遊》,乃以此戲之。
玉肌鉛粉傲秋霜。準拟鳳呼凰。伶倫不見,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揚。到處成雙君獨隻,空無數,爛文章。一點香檀,誰能借箸,無複似張良。
譯文及注釋譯文黃州僑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會迎請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軀,用一隻筷子代替口說話。在灰盤中寫字、作詩。這樣作詩很快,一會就寫成了。蘇轼前去觀看,迎請紫姑神過後,作《少年遊》戲諷這件事。
肌體被打扮得像玉鉛粉一樣白,可以與秋霜相比。準确地模拟鳳呼喚凰的聲音。樂官伶倫的律譜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錢的“清香”也傳不開名聲,都是如米皮、谷殼似的散發着。筷子到處都是成雙的,但紫姑神寫字、說話、作詩隻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沒有什麽内容盡是文字遊戲。紫姑神一張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誰能憑借箸爲籌以獻策,沒有第二個像張良那樣的人。
注釋少年遊,詞牌名,始見于晏殊《珠玉詞》。又名《少年遊令》、《小闌幹》、《玉臘梅枝》,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爲名。僑人郭氏:郭遘(gòu),字興宗。山西汾陽人。僑居黃州,稱爲“僑人
人”。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傳說中的廁神名。相傳爲壽陽李景之妾,爲景妻所妒,常役以穢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自南朝以來就有迎紫姑神問休咎(吉兇、善惡)之俗。傲:抗衡。準拟:逼真模仿。清香:一種民間宗教的名稱。吐:開,傳開。糠秕(kāng bǐ):在打谷或加工過程中從種子上分離出來的皮或殼。無複:沒有第二個。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安徽毫縣人。楚漢戰争期間,借紫姑神的箸爲籌,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的策略,都爲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爲留侯。
賞析上片,運用神話傳說,戲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鉛粉傲秋霜,準拟鳳呼凰”,畫出了紫姑神“玉肌鉛粉”的“箕”體和以“鳳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倫不見,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黃帝樂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誘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錢這一舉動也傳開不去,全都屬于米皮、谷殼一類的糠秕,四處吹噓飄揚。紫姑神雖命賤位卑,受到祭祀,但蘇轼還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隻不過是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揚”四字,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曆史爲鏡,進一步
揭示紫姑神虛無本質的意義。“到處成雙君獨隻,空無處,爛文章”,從“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間“歲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還以本來面目:詩才敏捷,實爲滿腹“爛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爛文章”三字,畫龍點睛,妙不可言。“一點香檀,誰能借箸,無複似張良”,筆鋒又一反轉。蘇轼以曆史唯物論指出神話傳說也曾被積極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爲現世生活之鑒。誰能借箸代籌以指點江山,隻有漢臣張良,别無他人。
全詞,以神話與民俗、曆史與現實、正反與反正相結合的手法,寫了一位“言如響,善賦詩”而又不幸、善變的“紫姑神”。“蘇轼以曆史學的态度,引神用典,以爲警世之治、移風易俗之用。表面戲弄,實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鑒。
創作背景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元月,蘇轼觀看了黃州僑居人郭遘迎請紫姑神的過程,作該詞戲諷郭遘迎請紫姑神,希望人們能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作者簡介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
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
人”。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相传为寿阳李景之妾,为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傲:抗衡。准拟:逼真模仿。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吐:开,传开。糠秕(kāng bǐ):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无复:没有第二个。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楚汉战争期间,借紫姑神的箸为筹,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的策略,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为留侯。
赏析上片,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画出了紫姑神“玉肌铅粉”的“箕”体和以“凤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伦不见,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黄帝乐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诱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这一举动也传开不去,全都属于米皮、谷壳一类的糠秕,四处吹嘘飘扬。紫姑神虽命贱位卑,受到祭祀,但苏轼还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过是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扬”四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历史为镜,进一步
揭示紫姑神虚无本质的意义。“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处,烂文章”,从“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间“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还以本来面目:诗才敏捷,实为满腹“烂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烂文章”三字,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笔锋又一反转。苏轼以历史唯物论指出神话传说也曾被积极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为现世生活之鉴。谁能借箸代筹以指点江山,只有汉臣张良,别无他人。
全词,以神话与民俗、历史与现实、正反与反正相结合的手法,写了一位“言如响,善赋诗”而又不幸、善变的“紫姑神”。“苏轼以历史学的态度,引神用典,以为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表面戏弄,实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鉴。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元月,苏轼观看了黄州侨居人郭遘迎请紫姑神的过程,作该词戏讽郭遘迎请紫姑神,希望人们能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