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06:50:13
出自元代的《叨叨令·溪邊小徑舟橫渡》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雲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麽哥,尋不得也麽哥,卻原來侬家鹦鹉洲邊住。鑒賞此曲從風格上看當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邊住》成句,也是寫“不識字漁父”(白贲曲語)的。據元馮子振《鹦鹉曲·序》載,白曲在其時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婦禦園秀之屬,……恨此曲無續之者”,于是馮子振逞才和白曲百餘首,可見白贲曲的影響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稱“鹦鹉曲”,鹦鹉洲也就從原特定的地名一變爲漁父居處的代稱。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邊住”的那個“侬”也很可能是個“漁父’。此曲所寫意境受白曲直接影響亦較明顯。
但此曲的結構與白曲卻大不相同。它先用許多撲朔迷離的筆墨描繪了一個似乎無人迹、無塵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一條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靜靜地淌着;登舟橫渡上岸,再沿着一條彎彎小徑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見了。這裏已隐約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詩人未道,他僅描繪了小屋安谧而恬靜、雅淡而優美的外部環境;其地何所,詩人未明,是“
“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的鄉村野地,還是“小橋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詩)的郊外花村,讀者難知其詳。以下兩句,詩人将讀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斷紅塵路,白雲滿地無尋處。”青山白雲,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賈島《訪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語,“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令人懸望之餘,不無怅惘之感。詩人似乎知道讀者會有這樣的心理感受,故再用兩句頗涵自得、自傲,而又不無戲谑嘲弄的“說與你尋不得也麽哥”重複疊唱,再将讀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極境,讓人隻好自歎凡俗,對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結,倒頗堪稱之爲“朦胧詩”的,“象外”之味,盡可讓人作萬千之想。然古代詩歌于“超以象外”後必要“得其環中”,結句“卻原來侬家鹦鹉洲邊住”正是揭其“環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漁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雲、門前流水、輕舟小徑構成的極澄至淨的世界,不是“紅塵”外的仙境,也不是現實中實有的景觀,它乃是“漁父”心靈中的聖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罷了。
“漁父”形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幾乎沒有一個是現實中真正的漁
父。自從楚辭《漁父》中誕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獨醉”、不與世俗争流的“漁父”後,其曆代“子子孫孫”實際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榮華富貴而獨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漁父”之詠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維的一首“隐士詩”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題:“永懷青岑客,回首白雲間。神超物無違,豈系名與宦。”“漁父”之吟爲曆代文人所喜愛,絕非無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顯達者詠之,以見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達其對現實的不滿或失望,同時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漁父精神”中去,以忘卻現實生活的煩惱,在“超塵脫俗”的心靈淨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譽一時,除了其韻用“魚模”部去聲險韻外,“漁父”這一傳統母題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憚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創,也有這樣的魅力在召喚。
然而,如果此曲無自己的藝術魅力,恐怕早就湮沒無聞了。在曆代“漁父”之吟中,以青山、白雲喻其高潔脫俗,以輕舟、流水狀其自由灑脫,乃是衆所撷取兼含比興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邊住,是個不識字漁父”領起全篇,讓人一下子進入傳統“漁父”的既定精神境
界,然後再組合意象,使其表現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結句“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與之遙相呼應,使全曲頗得爽朗豪放之風。此曲則首先隐約回環,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産生強烈的探詢感,結句則借當時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稱“漁父”,點出意核,複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蘊藉之趣,又不失明朗暢達之風,雖與白曲所取意象大緻相同,結構方式則别具一格。細而察之,此曲“溪邊小徑舟橫渡”與白曲“浪花中一葉扁舟”,“青山隔斷紅塵路”與白曲“覺來時滿目青山”,雖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脈與情調,彼此不能互換,而并非增減其字而已。故其雖受白曲影響和啓迪,然卻是自己的創作。加上作者選押去聲韻之《叨叨令》曲體,除“處”、“住”爲白曲原用韻腳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韻險,既繼承了白曲“險韻”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屬“無名氏”之作卻能流傳至今的原因。
出自元代的《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鉴赏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
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
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