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2 14:57:25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栖隐處。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譯文及注釋譯文韻譯
黃昏時山寺的鍾聲回蕩山谷,漁梁渡口處一片喧鬧的聲音。人們沿着沙岸向江村走過去,我也乘坐一葉小舟返回鹿門。鹿門的月光使山樹顯現出來,我忽然來到了龐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靜的林間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飄逸來去。
散譯
天色已近黃昏,山寺裏的鍾聲響起,漁梁渡口人們争着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門山。皎潔的月光照映着鹿門山,山樹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現在的栖身之地。如門的山岩、松間的小路幽幽靜靜,隻有隐者獨自來去,與這美妙的大自然融爲一體。
注釋鹿門:山名,在襄陽。晝已昏:天色已黃昏。漁梁:洲名,在湖北襄陽城外漢水中。《水經注·沔水》中記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喧:吵鬧。餘:我。開煙樹:指月光下,原先煙霧缭繞下的樹木漸漸顯現出來。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隐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不久後,攜妻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對如門。幽人:隐居者,詩人自稱。
賞析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鍾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于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甯靜谧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嚣,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禅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第二聯,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爲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第三聯,鹿門山的林木本爲暮霭所籠罩,朦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隐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爲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最後二句,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爲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實
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辟小徑。這裏沒有塵世幹擾,唯有禽鳥山林爲伴,隐者在這裏幽居獨處,過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詩雖歌詠歸隐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隐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一則随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隐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内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内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爲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隐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創作背景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園的家裏,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
,遊曆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迹,特爲在鹿門山辟一住處。此詩當作于作者四十歲後隐居鹿門時,即景龍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間,故題爲“夜歸鹿門山”。
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诏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隐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译文及注释译文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昼已昏:天色已黄昏。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余:我。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
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创作背景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