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兮伯兮,靡所与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2 16:10:40
出自先秦的《國風·邶風·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譯文及注釋譯文旄丘上的葛藤啊,爲何蔓延那麽長!衛國諸臣叔伯啊,爲何許久不相幫?爲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爲何等待這麽久?其中必定又原因。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車出行不向東。衛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注釋邶(bèi):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東南。旄(máo)丘:衛國地名,在澶州臨河東(今河南濮陽西南)。一說指前高後低的土山。誕(yán):通“延”,延長。節:指葛藤的枝節。叔伯:本爲兄弟間的排行。此處稱高層統治者君臣。多日:指拖延時日。處: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動。與:盟國;一說同“以”,原因。何其:爲什麽那樣。以:同“與”。一說作“原因”“緣故”解。蒙戎:毛篷松貌。此處點出季節,已到冬季。匪:非。東:此處作動詞,指向東。靡:沒有。所與:與自己在一起同處的人。同:同心。瑣:細小。尾:通“微”,低微,卑下。流離:轉徙離散,飄散流亡
亡。一說鳥名,即枭或黃鹂。褎(yòu):聾;一說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兩旁的玉飾,用絲帶下垂到耳門旁。
鑒賞此詩脈絡清晰,遞進有序,《詩經傳說彙纂》引朱公遷所謂“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諷之,四章直責之”,将其篇章結構說得清清楚楚。
詩一開頭,借物起興,既交代了地點和季節,也寫了等待救援時間之長。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翹首等待援兵,但時序變遷,援兵遲遲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過由于要借衛國救援收複祖國,心存奢望故而尚未産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緊承上章“何多日兮”而來,用寬筆稍加頓挫,“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黎臣設身處地地去考慮衛國出兵緩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軍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緣故,暫時不能發兵;用賦法代爲解說,曲盡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緊扣上兩章,說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車不東”。黎臣已經有所覺悟,“我有亡國之狀,而彼無憫恤之意,我有恢複之念,而彼無拯救之心”(《詩經傳說彙纂》引鄒泉語),知道衛國無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軍,或者有其他緣故。因幻想破滅,救援無望,故稍加諷谕。
第四章用賦法着意對比,黎臣喪亡流離,衣
衫破弊,寄居他國,凄涼蕭索,而衛國群臣非但毫無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觀,趾高氣揚。詩人有些出離憤怒了,他批評衛國群臣裝聾作啞,見死不救。詩人通過雙方服飾、神情、心态的比較,黎臣徹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衛國君臣。
此詩作者雖然寄人籬下,但詩意從委婉地詢問的口氣到直指衛國統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臉,寫得很有骨氣。
創作背景關于《邶風·旄丘》一詩的背景,曆來有多種說法。《毛詩序》及鄭箋等以爲是黎臣責衛之作;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爲此篇與《邶風·式微》均是黎臣勸君歸國之作;現代學者一般認爲是一些流亡到衛國的人,請求衛國的統治者來救助,但願望沒能實現,因此寫此詩表達他們失望的心情。
出自先秦的《国风·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译文及注释译文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多日:指拖延时日。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何其:为什么那样。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靡:没有。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
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鉴赏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
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旄丘》一诗的背景,历来有多种说法。《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能实现,因此写此诗表达他们失望的心情。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