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7 21:37:47
出自宋代惠洪的《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絲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日永如年愁難度。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人何處?解鞍旅舍天将暮,暗憶叮咛千萬句。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徹曉潇潇雨。鑒賞詞家有主張“詞不宜和韻”的,因爲詞句參差,音律很嚴,難以使抒寫的情思與限定的聲韻吻合無間。但樂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韻者,雖和猶如自作”,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頗爲著名。
先是賀方回寫了一首《青玉案》,以詞中之句改調名爲《橫塘路》,其結語“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傳誦一時,交相贊譽。黃庭堅與賀交好,賦詩《寄賀方回》:“解作江南斷腸句,隻今唯有賀方回。”公元1103年(崇甯二年),黃爲趙挺之、陳舉所構陷,貶谪宜州(今廣西宜山)。其兄黃大臨,知其喜愛賀詞,便依賀韻寫了一首《青玉案》送别。翌年庭堅至宜州後,又依賀韻奉和其兄。惠洪青年時曾爲縣小吏,因庭堅喜其聰慧,教他讀書,後來才成爲海内名僧的。庭堅流放過湘江時,惠洪曾入舟陪送,時達一月,足見交情深笃。爲了與庭堅兄弟唱和,也依賀韻寫了一首《青玉案》。三首俱步賀詞原韻,成爲詞林佳話。
惠洪這首和作從長亭慘别
别到旅舍苦思,外景内情,相反相成;憶想、現實,交織其間,突出離愁之既深且苦。
上片表現别時情景。長亭折柳,從此遠别,牽動愁腸,是以生恨。故落筆先寫出這揪人心肺的一幕:長亭别恨。“綠槐煙柳”,乃三春美景,與餞行送别的“長亭路”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反差,實即以樂景襯哀情,使人倍覺黯然魂銷。“取次”,随便,這裏有草率之意。試想離人黃庭堅已是遭貶流放的罪臣,奉诏即行,焉敢滞留,其匆匆成行、草草送别之倉惶情狀,實亦不難想象。著一“恨”字,實含無限傷感。進而表現離别之際的思緒。試想離人此去宜州,“千峰萬嶂”、“遠山修水(黃大臨和詞之句),年近花甲而遭此坎坷,能不憂讒畏謗,思親懷舊,愁懷慘怛,孤寂難堪?能不倍感時間漫長,痛苦的日子難以打發?”“日永如年愁難度”,雖是賦體直陳的本色之語,确也令人直覺腸回九轉,凄惋欲絕。再進而表現離人上路之後的情景。試想離人雖然踏上流放之路,怎能割舍親友!因此立馬據鞍,頻頻回首。隻是卻被暮雲遮斷了視線,連開封那樣的高城都望不見,怎能望見站立在高城上送行的親友!詞中雖隻刻畫離人踟蹰不前的索寞身影,但其依依不舍、怅怅不已的凄涼心境卻已生動如見。庭堅和詞中曾自述感受:“煙中一
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取景與此不同,意境卻極其近似,果然是彼唱此和,“心有靈犀一點通”。
下片描述旅舍離愁。換頭直承而下,從傍晚到天曉,集中表現這乍嘗别離滋味的第一夜的凄悲境況。孤鞍遠去,投宿時天已傍晚。可旅舍怎能和家相比,試想離人此際觸處所及,無一習慣,怎能不默默回想和親人話别的那幕情景,其所以默默存想,暗暗思憶,既是重視深情、珍藏心底的慰藉,也是被迫分離、難以言宣的苦痛。“千萬句”,造語平淡,卻可啓發聯想,既能想見親人反複再三、不厭其煩的關切情态,更能想見親人既溫存體貼又焦急擔憂的寸寸柔腸。單純寫苦,不見其苦;憶樂思苦,其苦倍增;從離人唯一的慰藉反映出離人無窮的苦悲,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機杼如出一轍。于是以高度概括的筆力形象生動地表現離人這一夜的孤苦凄涼:薄單單的被蓋,孤零零的枕頭,靜寂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煩的潇潇雨聲,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僅此現實苦況,已是令人不勝凄怆。再借“夢回”之際,引起對比,強化愁思。思念萦回,形諸夢寐;試想離人思緒,不難想象夢中之景。于是夢裏家庭的溫馨歡樂與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頓覺滿紙生愁,其哀至極。這樣以虛襯實,确能以少勝多,藝術内蘊更爲
豐富,審美佳趣因而倍增。
惠洪言情,之所以真摯貼切、哀婉動人,首先是善于設身處地,推己及人,準确體察離人的心境,因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夠委曲盡緻地代抒離人的愁思,不愧爲黃庭堅的忘年知己。加以善于捕捉初感,選材多是新離乍别的典型情景,能夠造成創深痛巨、記憶猶新的強烈印象。并且又善于利用藝術空白,以虛見實,苦樂相形,容易調動人生的共同體驗,激起情感的共鳴,因而大大增強了審美情趣。
作者簡介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覺範,自號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裏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爲沙彌,19歲入京師,于天王寺剃度爲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爲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禅師,又随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2223)才獲釋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出自宋代惠洪的《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鉴赏词家有主张“词不宜和韵”的,因为词句参差,音律很严,难以使抒写的情思与限定的声韵吻合无间。但乐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韵者,虽和犹如自作”,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颇为著名。
先是贺方回写了一首《青玉案》,以词中之句改调名为《横塘路》,其结语“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传诵一时,交相赞誉。黄庭坚与贺交好,赋诗《寄贺方回》:“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黄为赵挺之、陈举所构陷,贬谪宜州(今广西宜山)。其兄黄大临,知其喜爱贺词,便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送别。翌年庭坚至宜州后,又依贺韵奉和其兄。惠洪青年时曾为县小吏,因庭坚喜其聪慧,教他读书,后来才成为海内名僧的。庭坚流放过湘江时,惠洪曾入舟陪送,时达一月,足见交情深笃。为了与庭坚兄弟唱和,也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三首俱步贺词原韵,成为词林佳话。
惠洪这首和作从长亭惨别
别到旅舍苦思,外景内情,相反相成;忆想、现实,交织其间,突出离愁之既深且苦。
上片表现别时情景。长亭折柳,从此远别,牵动愁肠,是以生恨。故落笔先写出这揪人心肺的一幕:长亭别恨。“绿槐烟柳”,乃三春美景,与饯行送别的“长亭路”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实即以乐景衬哀情,使人倍觉黯然魂销。“取次”,随便,这里有草率之意。试想离人黄庭坚已是遭贬流放的罪臣,奉诏即行,焉敢滞留,其匆匆成行、草草送别之仓惶情状,实亦不难想象。著一“恨”字,实含无限伤感。进而表现离别之际的思绪。试想离人此去宜州,“千峰万嶂”、“远山修水(黄大临和词之句),年近花甲而遭此坎坷,能不忧谗畏谤,思亲怀旧,愁怀惨怛,孤寂难堪?能不倍感时间漫长,痛苦的日子难以打发?”“日永如年愁难度”,虽是赋体直陈的本色之语,确也令人直觉肠回九转,凄惋欲绝。再进而表现离人上路之后的情景。试想离人虽然踏上流放之路,怎能割舍亲友!因此立马据鞍,频频回首。只是却被暮云遮断了视线,连开封那样的高城都望不见,怎能望见站立在高城上送行的亲友!词中虽只刻画离人踟蹰不前的索寞身影,但其依依不舍、怅怅不已的凄凉心境却已生动如见。庭坚和词中曾自述感受:“烟中一
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取景与此不同,意境却极其近似,果然是彼唱此和,“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片描述旅舍离愁。换头直承而下,从傍晚到天晓,集中表现这乍尝别离滋味的第一夜的凄悲境况。孤鞍远去,投宿时天已傍晚。可旅舍怎能和家相比,试想离人此际触处所及,无一习惯,怎能不默默回想和亲人话别的那幕情景,其所以默默存想,暗暗思忆,既是重视深情、珍藏心底的慰藉,也是被迫分离、难以言宣的苦痛。“千万句”,造语平淡,却可启发联想,既能想见亲人反复再三、不厌其烦的关切情态,更能想见亲人既温存体贴又焦急担忧的寸寸柔肠。单纯写苦,不见其苦;忆乐思苦,其苦倍增;从离人唯一的慰藉反映出离人无穷的苦悲,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机杼如出一辙。于是以高度概括的笔力形象生动地表现离人这一夜的孤苦凄凉:薄单单的被盖,孤零零的枕头,静寂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烦的潇潇雨声,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仅此现实苦况,已是令人不胜凄怆。再借“梦回”之际,引起对比,强化愁思。思念萦回,形诸梦寐;试想离人思绪,不难想象梦中之景。于是梦里家庭的温馨欢乐与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顿觉满纸生愁,其哀至极。这样以虚衬实,确能以少胜多,艺术内蕴更为
丰富,审美佳趣因而倍增。
惠洪言情,之所以真挚贴切、哀婉动人,首先是善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准确体察离人的心境,因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够委曲尽致地代抒离人的愁思,不愧为黄庭坚的忘年知己。加以善于捕捉初感,选材多是新离乍别的典型情景,能够造成创深痛巨、记忆犹新的强烈印象。并且又善于利用艺术空白,以虚见实,苦乐相形,容易调动人生的共同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因而大大增强了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2223)才获释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