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14:04:16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藍橋驿見元九詩》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驿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賞析元稹題在驿亭的那首詩說:“千層玉帳鋪松蓋,五出銀區印虎蹄。”“玉帳”、“銀區”說明他經過這裏時正逢春雪,所以白居易的詩一開頭就說:“藍橋春雪君歸日”。元稹西歸長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東去江州,時爲八月,滿目秋風,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嶺秋風我去時”。白居易被貶江州,自長安經商州這一段,與元稹西歸的道路是一緻的。在藍橋驿既然看到元稹的詩,後此沿途驿亭很多,還可能留有元稹的題詠,所以三、四句接着說:“每到驿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這首絕句,表面上隻是平淡的征途紀事,頂多不過表現白居易和元稹交誼甚笃,愛其人而及其詩而已。其實,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卻暗含着詩人心底下的萬頃波濤。
元稹題在藍橋驿的那首七律的結句說:“心知魏阙無多地,十二瓊樓百裏西。”那種得意的心情,簡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剛回長安,三月就再一次遠谪通州。所以,白居易詩第一句“藍橋春雪君歸日”,是在歡笑中含着眼淚。更令詩人難堪的是:正當他爲元稹再一次遠谪而難過的時候,他自己又被貶江州。那麽,被秦嶺
嶺秋風吹得飄零搖落的,又豈隻是白居易一人而已,實際上,這秋風吹撼的,正是兩位詩人共同的命運。春雪、秋風,西歸、東去,道路往來,風塵仆仆,這道路,是一條悲劇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詩人處處留心,循牆繞柱尋覓的,不僅是元稹的詩句,更是元稹的心,是兩人共同的悲劇道路的軌迹。友情可貴,題詠可歌,共同的遭際,更是可泣。而這許多可歌可泣之事,詩中一句不說,隻寫了春去秋來,雪飛風緊,讓讀者自己去尋覓包含在春雪秋風中的人事升沉變化,去體會詩人那種沉痛凄怆的感情。這正是“言淺而深,意微而顯”。
一首詩總共才二十八個字,卻容納這麽多豐富的感情,這是不容易的。關鍵在于遣詞用字。如,寫元稹當日奉召還京,着一“春”字、“歸”字,喜悅自明;寫詩人遠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見。“春”字含着希望,“歸”字藏着溫暖,“秋”字透出悲涼,“去”字暗含斥逐。這幾個字,既顯得對仗工穩,體現了紀時叙事的妙用;又顯得感情色彩鮮明,淋漓盡緻地進行了抒情寫意。尤其可貴的是,結尾處别開生面,以人物行動收篇,用細節刻畫形象,取得了七言絕句往往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這種細節傳神,主要表現在“循、繞、覓”
三個字上。牆言“循”,表現出詩人是寸寸搜尋;柱言“繞”,表現出詩人是面面俱到;一個“覓”字,片言隻字,無所遁形。三個動詞連在一句,準确地描繪出詩人在本來不大的驿亭裏轉來轉去,摩挲拂試,仔細辨認的動人情景。而且在七個字中三處使用動詞,構成三個意群,吟誦起來,就顯得詩句節奏短而急促,如繁弦急管并發,更襯出詩人匆忙、倉促的行動和急切的心情。通過這種傳神的細節描繪和動作旋律的烘托,詩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動,淋漓盡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促使讀者深深爲他懷友思故的真情摯意所感動,激起讀者對他遭逢貶谪、天涯淪落的無限同情。一個結句獲得如此強烈的藝術效果,更是這首小詩的特色。
創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奉召還京,春風得意,道經藍橋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夢得子厚緻用》的七言律詩。八個月後,白居易自長安貶江州,滿懷失意,經過這裏,讀到了元稹這首律詩。,白居易感慨萬千地寫下這首絕句《藍橋驿見元九詩》。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
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赏析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居易的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白居易被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稹的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表面上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居易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是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令诗人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他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
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居易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不仅是元稹的诗句,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这么多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诗人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体现了纪时叙事的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抒情写意。尤其可贵的是,结尾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画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
三个字上。墙言“循”,表现出诗人是寸寸搜寻;柱言“绕”,表现出诗人是面面俱到;一个“觅”字,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而且在七个字中三处使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诗句节奏短而急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忙、仓促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动作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促使读者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读者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言律诗。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失意,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
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