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1 02:31:14

出自宋代唐庚的《栖禅暮歸書所見二首》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春着湖煙膩,晴搖野水光。草青仍過雨,山紫更斜陽。

譯文及注釋

譯文剛下過一陣雨,旋即又陰雲漠漠,似乎在醞釀着另一陣雨。春回大地,處處一片青綠之色。暮歸途中,回望山巒,隻見暮霭朦胧,不見日間所遊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盡頭,忽然發現了一座孤亭。

春天來了,湖上缭繞着煙霭,帶有濃重的濕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搖蕩不已。綠草剛經過一番春雨的沖洗,更顯得青翠欲滴;煙光凝聚的山頭,一派紫色,斜陽返照,增添了幾分色澤。

注釋栖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屬廣東)。雨在:大雨已過,陰雲未盡,似在醞釀着另一場雨。湖:指豐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豐湖邊。盡:盡頭。着:着落。這裏指春天來到。仍:又,還。

賞析

  這兩首詩題中所說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詩寫作者遊栖禅山暮歸時的所見景物。

  第一首起句寫嶺南春天特有的氣侯景象:剛下過一陣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陰雲漠漠,在醞釀着另一陣雨。這變幻不定、時雨時停、時明時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隻用一個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字是個句眼,卻顯得自然渾成,不見着

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歸處處青”,由天容寫到野色。“歸”既可指歸去,也可指歸來,這裏用後一義,傳出喜悅之情;綴以“處處青”三字,歡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歸》說:“東風定何物?所至辄蒼然。”“所至”句亦即“春歸處處青”的意思。不過《春歸》詩強調春風的作用,該篇則泛言春歸綠遍,暗示這種時下時停的春雨有滋潤萬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點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題中說“暮歸”,則栖禅寺在白天遊覽過程中已經去過,這裏說“失小寺”,是暮歸回望時,因爲山巒重疊,暮霭朦胧,已不複見日間所遊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達。這裏透出了詩人對日間所曆勝景的留戀,也隐約流露了一絲怅然若失的意緒。

  末句“湖盡得孤亭”,與上一句相對。上句是回望所見,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豐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豐湖之上。詩人在暮歸途中,信步走到豐湖盡頭,忽然發現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悅。三四兩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卻是欣然而遇,這中間貫串着詩人的“暮歸”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煙膩”,緊承組詩第一首結尾,仍寫豐湖。春天來了,湖上缭繞着一層帶有濃重濕意的煙霭,給人一種化不開的粘膩之

感。句末的“膩”字固然是刻意錘煉,表現了春日南方卑濕之地的煙雨迷蒙,“着”字也同樣是着意經營。春天,仿佛将它的靈魂與生命附着于湖煙之上,使湖煙也變得粘膩了。

  次句“晴搖野水光”,寫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搖曳不定。“搖”字不僅富于動态感,而且透出詩人的一份愉悅感。詩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搖動。

  “草青仍過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氣的變幻。草色青綠,一片春意,而時停時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過了一陣。經過雨的清洗,草色顯得更青了。

  “山紫更斜陽”,傍晚時分,煙霭凝聚,山色顯得青紫,紫由返照而來,王勃《滕王閣序》有“煙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與此參證。雨後斜陽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澤。“更”字與上句“仍”字相應,突出斜陽的作用,用斜陽作襯托,增加了色彩的變化。

  這四句詩,每句如一幅獨立的圖畫,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圖。詩人巧妙地把實景湖、水、草、山與季節、天氣、時間結合在一起,主體與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諧。在具體寫景時,不是就景寫景,而是盡力通過客觀景物與感覺相結合來描述,煙霧濕膩,水光閃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濃厚,山中的景觀與詩人浏覽時的情趣一起展

現,引發讀者去感受,去想象。

  詩全首用對,工穩自然。前兩句,使用動詞“着”與“搖”字,使景物與節令、天氣關聯,讓無情的景物帶有主動的情感。後兩句使用“仍”、“更”兩個副詞,作進一層描寫,使形象更爲鮮明。對實詞的錘煉也同樣令人矚目。首句的“膩”字,寫出南方春天雨後,日光照耀下煙霧迷濛的情況,給人以化不開的黏膩潮濕的感覺。末句的“紫”字也很見觀察得細緻。傍晚時煙氣凝聚,遠山在斜陽照射下,呈現出青紫色,這一形象,與唐王勃《滕王閣序》“煙光凝而暮山紫”幾乎相同。

  色彩和諧也是此詩一大特色。詩不僅在後兩句用了“青”、“紫”兩個顔色字,前兩句的“湖煙”、“野水”也隐含色彩。這樣,既有大塊的顔色,又有小塊的顔色,層次分明,深淺相間,與詩所寫的春、晴、暮三點絲絲入扣,妙手繪出山野的獨特景色。

  這兩首詩,前首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後首由湖景寫到變幻的天氣和綠野紫山。“暮歸”是所寫景物的貫串線索。兩首在寫法上偏于實寫刻畫,與唐代絕句多空靈蘊籍不同。兩首詩均用對起對結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獨立,不相連屬,實際上所寫景物不但爲春日所共有,而且帶有嶺南地區春天晴雨變幻以及“暮歸”這個特定時間的特征。因此

,盡管各個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與聯系,但這些圖景給讀者總的感受是統一的。讀者不但可以從中看到嶺南春歸時煙膩水搖、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此的喜悅之情。這種以刻畫實境爲主、一句一景、似離實合的寫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後的不少絕句中可以遇到。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2222 年)。唐庚和蘇轼是同鄉,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稱“小東坡”。蘇轼曾谪居惠州數年,唐庚因受知于張商英,張商英罷相後他也被貶惠州多年。這組詩就是他貶惠州期間所作。

作者簡介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詩人。字子西,人稱魯國先生。眉州丹棱(今屬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唐河鄉人。哲宗紹聖(一○九四)進士(清光緒《丹棱縣志》卷六),徽宗大觀中爲宗子博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授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庚亦被貶,谪居惠州。後遇赦北歸,複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後于返蜀道中病逝。

出自宋代唐庚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译文注释

译文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摇荡不已。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

注释栖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尽:尽头。着:着落。这里指春天来到。仍:又,还。

赏析

  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

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烟腻”,紧承组诗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一层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

感。句末的“腻”字固然是刻意锤炼,表现了春日南方卑湿之地的烟雨迷蒙,“着”字也同样是着意经营。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

  次句“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摇”字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透出诗人的一份愉悦感。诗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摇动。

  “草青仍过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气的变幻。草色青绿,一片春意,而时停时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过了一阵。经过雨的清洗,草色显得更青了。

  “山紫更斜阳”,傍晚时分,烟霭凝聚,山色显得青紫,紫由返照而来,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与此参证。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用斜阳作衬托,增加了色彩变化

  这四句诗,每句如一幅独立的图画,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图。诗人巧妙地把实景湖、水、草、山与季节、天气、时间结合在一起,主体与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谐。在具体写景时,不是就景写景,而是尽力通过客观景物与感觉相结合来描述,烟雾湿腻,水光闪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浓厚,山中的景观与诗人浏览时的情趣一起展

现,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想象。

  诗全首用对,工稳自然。前两句,使用动词“着”与“摇”字,使景物与节令、天气关联,让无情的景物带有主动的情感。后两句使用“仍”、“更”两个副词,作进一层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对实词的锤炼也同样令人瞩目。首句的“腻”字,写出南方春天雨后,日光照耀下烟雾迷濛的情况,给人以化不开的黏腻潮湿的感觉。末句的“紫”字也很见观察得细致。傍晚时烟气凝聚,远山在斜阳照射下,呈现出青紫色,这一形象,与唐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几乎相同。

  色彩和谐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不仅在后两句用了“青”、“紫”两个颜色字,前两句的“湖烟”、“野水”也隐含色彩。这样,既有大块的颜色,又有小块的颜色,层次分明,深浅相间,与诗所写的春、晴、暮三点丝丝入扣,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

  这两首诗,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变幻的天气和绿野紫山。“暮归”是所写景物的贯串线索。两首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两首诗均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因此

,尽管各个画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与联系,但这些图景给读者总的感受是统一的。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岭南春归时烟腻水摇、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此的喜悦之情。这种以刻画实境为主、一句一景、似离实合的写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绝句中可以遇到。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2222 年)。唐庚和苏轼是同乡,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称“小东坡”。苏轼曾谪居惠州数年,唐庚因受知于张商英,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惠州多年。这组诗就是他贬惠州期间所作。

作者简介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92607.html

上一篇: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