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1 20:03:42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水龍吟·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
鼓鞞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歌闌酒罷,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駝背模糊,馬頭呍眩耗骸W遠濟叛啾穑醫趵攏趙氐謾⒋汗槿ァⅫbr />目斷東南半壁,怅長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涼酸楚。粉陣紅圍,夜深人靜,誰賓誰主?對漁燈一點,羁愁一搦,譜琴中語。譯文及注釋譯文戰亂的繁鼓聲,驚破霓裳羽衣的輕歌曼舞,海棠春睡的亭北,驟然一陣凄風苦雨。歌斷宴殘,一片凄惶的玉啼金哭,這北擄一去是何等的不堪悲苦?駱駝背上,搖搖晃晃淚眼模糊,押解的鐵騎,一路巡防一路催逼,驚悸不定從朝到暮。故都啊,城外一席冷宴,辭别得那麽倉皇急促,北上的錦帆龍舟,空載衰殘的春色歸去。遠望江南如畫的半壁江山,可歎江淮兩岸拱手相送,已非吾土。受降城下如茫茫秋霜白草幹枯,北去的殘餘生涯将是無盡的凄涼酸楚。這狹窄舟中粉擁紅圍,夜深時疲困睡熟。又怎能分辨哪是高貴的殡妃,哪是卑賤的奴仆?隻有瘦影伶俜的她一懷羁愁對一點漁火,猶自将難言的凄哀在琴聲中低訴。
注釋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等。雙調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鞞(pí):同“鼙”,軍中小鼓。霓(ní)裳(cháng):即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宮廷樂舞。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詞中是以安史之亂比喻元軍入侵,攻破臨安,并兼寓譴責南宋統治者沉溺酣歌豔舞,從而導緻亡國之意。海棠亭:即唐代皇宮中的沉香亭。因唐玄宗在沉香亭上曾将楊貴妃比爲睡起之海裳,故稱。玉啼金泣:指被俘北行的後妃、宮女、王孫等臨行時痛哭流涕。駝背模糊,馬頭叄╧ē)匝(zā):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馬頭金匿匝,駝背錦模糊”詩句,描寫北上途中羁旅行役的苦狀。呍眩夯啡啤Ⅻbr />龍艘錦纜(lǎn):指被俘北上人員所乘龍船。受降城:本爲漢代接受匈奴貴族投降而築的土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陰山北。詞中是指宋朝向元朝投降的臨安城。粉陣紅圍:指被擄的宮女。一搦(nuò):一把。
賞析上片“鼓鞞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起筆即點出德祐之難,詞人用形象的語言,寫亡國的巨變。朝廷還沉浸在歡歌樂舞之中,卻突然被城外驚天動地的戰鼓驚醒,戰争的血雨腥驟然降落的皇城深宮。這裏,詞人借唐天寶之變寫本朝之事,借曆史來喻今,批判朝廷的敗落。”玉啼金泣“兼用金人滴淚的典故,寫易代被遣的悲哀,頗爲貼切。“駝背模糊,馬頭呍眩耗骸!被枚鷗Α?/p>
馬頭金匿匝,駝背錦模糊。”詩句,承上“此行良苦”,想象到敵國之地的亡國奴生活。“自都門燕别,龍艘錦纜,空載得、春歸去。”三句,極言其“苦”。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國之事這三句,既是舟載北行的實況寫照,意謂國運已盡、無力回天。“春”是押解出發的季節,象征南宋國運。“春歸去”指南宋王朝的國亡如春天一樣終結。“空”字浸透了徒喚奈何的深悲。
下片轉寫船經淮河時的感受。“長淮”點題“淮河舟中”。“非吾土”用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望斷長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調,蓋心情不同之故。“目斷”“怅”,眷戀、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涼酸楚。”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設想之辭,想起以後的生活,心中泛起陳陳酸楚。漢、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邊塞但非一地。這裏僅借用而已,不是實指。“粉陣紅圍,夜深人靜,誰賓誰主?”目光又從遠方回到近旁。帝王、侍臣、後妃、宮女、等級原本森嚴,而今“粉陣紅圍”皆爲囚徒,主奴難辨,不分賓主。在狹窄的小舟中,擁擠着入眠。唯獨那位滿懷愁緒,多愁善感的宮女,在孤燈下彈撥着琴弦,也撩撥着詞人幽傷的心緒。最後“對漁燈一點,羁愁一
搦,譜琴中語。”直應詞題“夜聞宮人琴聲”收束全篇,含蘊悠長。
上片重在鋪陳背景,下片圍繞題面。全詞着重展示被擄北上、舟行淮河的見聞和感受,同時又将眼前實景及行程的記叙與回憶及設想結合起來,将時間和空間大爲拓展,而且又統一在“驚”“苦”“愁”及“凄涼酸楚相交雜的感情基調上,顯得跌宕起伏而又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南下,丞相伯顔率領大軍攻到南宋都城臨安東北的臯亭山。南宋朝野震蕩,最後降元。後帝後、妃嫔及宮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詞人其時爲樂師,也裹挾其中。在途徑淮河時,舟中宮女奏起琴,勾起了詞人縷縷痛苦的情思,感懷而作下這首詞。
作者簡介汪元量(1241~1317年後)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随三宮入燕。嘗谒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爲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後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後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呍眩耗骸W远济叛啾穑医趵拢赵氐谩⒋汗槿ァⅫbr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译文及注释译文战乱的繁鼓声,惊破霓裳羽衣的轻歌曼舞,海棠春睡的亭北,骤然一阵凄风苦雨。歌断宴残,一片凄惶的玉啼金哭,这北掳一去是何等的不堪悲苦?骆驼背上,摇摇晃晃泪眼模糊,押解的铁骑,一路巡防一路催逼,惊悸不定从朝到暮。故都啊,城外一席冷宴,辞别得那么仓皇急促,北上的锦帆龙舟,空载衰残的春色归去。远望江南如画的半壁江山,可叹江淮两岸拱手相送,已非吾土。受降城下如茫茫秋霜白草干枯,北去的残余生涯将是无尽的凄凉酸楚。这狭窄舟中粉拥红围,夜深时疲困睡熟。又怎能分辨哪是高贵的殡妃,哪是卑贱的奴仆?只有瘦影伶俜的她一怀羁愁对一点渔火,犹自将难言的凄哀在琴声中低诉。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等。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鞞(pí):同“鼙”,军中小鼓。霓(ní)裳(cháng):即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乐舞。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词中是以安史之乱比喻元军入侵,攻破临安,并兼寓谴责南宋统治者沉溺酣歌艳舞,从而导致亡国之意。海棠亭:即唐代皇宫中的沉香亭。因唐玄宗在沉香亭上曾将杨贵妃比为睡起之海裳,故称。玉啼金泣:指被俘北行的后妃、宫女、王孙等临行时痛哭流涕。驼背模糊,马头叄╧ē)匝(zā):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马头金匿匝,驼背锦模糊”诗句,描写北上途中羁旅行役的苦状。呍眩夯啡啤Ⅻbr />龙艘锦缆(lǎn):指被俘北上人员所乘龙船。受降城:本为汉代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筑的土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阴山北。词中是指宋朝向元朝投降的临安城。粉阵红围:指被掳的宫女。一搦(nuò):一把。
赏析上片“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起笔即点出德祐之难,词人用形象的语言,写亡国的巨变。朝廷还沉浸在欢歌乐舞之中,却突然被城外惊天动地的战鼓惊醒,战争的血雨腥骤然降落的皇城深宫。这里,词人借唐天宝之变写本朝之事,借历史来喻今,批判朝廷的败落。”玉啼金泣“兼用金人滴泪的典故,写易代被遣的悲哀,颇为贴切。“驼背模糊,马头呍眩耗骸!被枚鸥Α?/p>
马头金匿匝,驼背锦模糊。”诗句,承上“此行良苦”,想象到敌国之地的亡国奴生活。“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三句,极言其“苦”。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国之事这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实况写照,意谓国运已尽、无力回天。“春”是押解出发的季节,象征南宋国运。“春归去”指南宋王朝的国亡如春天一样终结。“空”字浸透了徒唤奈何的深悲。
下片转写船经淮河时的感受。“长淮”点题“淮河舟中”。“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望断长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调,盖心情不同之故。“目断”“怅”,眷恋、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设想之辞,想起以后的生活,心中泛起陈陈酸楚。汉、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边塞但非一地。这里仅借用而已,不是实指。“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目光又从远方回到近旁。帝王、侍臣、后妃、宫女、等级原本森严,而今“粉阵红围”皆为囚徒,主奴难辨,不分宾主。在狭窄的小舟中,拥挤着入眠。唯独那位满怀愁绪,多愁善感的宫女,在孤灯下弹拨着琴弦,也撩拨着词人幽伤的心绪。最后“对渔灯一点,羁愁一
搦,谱琴中语。”直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收束全篇,含蕴悠长。
上片重在铺陈背景,下片围绕题面。全词着重展示被掳北上、舟行淮河的见闻和感受,同时又将眼前实景及行程的记叙与回忆及设想结合起来,将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而且又统一在“惊”“苦”“愁”及“凄凉酸楚相交杂的感情基调上,显得跌宕起伏而又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南下,丞相伯颜率领大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宋朝野震荡,最后降元。后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词人其时为乐师,也裹挟其中。在途径淮河时,舟中宫女奏起琴,勾起了词人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下这首词。
作者简介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