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故事>名人故事

孟子与苏秦:战国英豪的两个极端

发布时间:2022-04-29 19:40:02

 

 

今天之所以把兩個人放在一塊,一則因爲兩人是戰國同一時期的人,孟子(約前372年&mdash前289年),蘇秦(?&mdash前284年),在《資治通鑒》中交叉出現,二則是想引發大家的一種思辨。

 

兩者不但代表了戰國英豪的兩個極端,也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個極端:

 

孟子講究大道,崇尚理想建設,是古中國知識分子中&ldquo君子&rdquo的典型代表。蘇秦則以術見長,講究實用主義,是古中國知識分子中&ldquo小人&rdquo的典型代表。

 

 

 

在戰國那個亂世,一切講究快速療效,所以孟子是沒市場的,但他仍爲了心中的理想,奮鬥一生。孟子一生生活簡樸,但他孜孜不倦的治世經驗,終究永遠成爲後人膜拜的對象,被尊爲亞聖,甚至因爲他的民本主義,比他的祖師爺孔子更受人尊崇。

 

無論亂世還是盛世,蘇秦這樣的人都是有市場的,但他這種人是以享受爲主的,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所以縱然能夠以利害關系說服東方諸國,佩戴六國相印,他依舊不會沉下心來好好去做事情的。所以,所謂的六國連縱,終究是一個花架子。但他不會在乎後世對他的評價。他的目标僅僅是活好這一世就夠了,甚至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夠了。

 

當然,要做到蘇秦這般坦坦蕩蕩的小人,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後世尊孔尊孟,更使得很多古知識分子陷入人格的分裂,終成爲嶽不群類的&ldquo僞君子&rdquo。

 

 

 

01、亞聖孟子

 

說到孟子,相信很多人立即想到&ldquo孟母三遷&rdquo。是的,這個偉大的中華母親就是孟子的母親。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號不詳。他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但到了孟子出生時,家道早已敗落,甚至連有關他父親面包身世的資料都很難查到。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認爲孟子&ldquo宿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rdquo。

 

簡單來說就是,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爲&ldquo亞聖&rdquo具有巨大的作用。

 

 

 

我們知道,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但是他到底師承于誰,卻是不能斷定的。一種比較準确的說法是,他的老師是孔子的嫡孫孔伋,即我們熟知的《中庸》的作者子思。

 

總之,在儒學思想的教導下,孟子長大成人後,在鄒、魯兩國的名聲日漸鵲起,并逐步建構了自己的學說,最早提出&ldquo民貴君輕&rdquo的思想。

 

與孔子一樣,孟子亦力圖将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爲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但因鄒、魯兩國地域狹小,孟子覺得無法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爲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大概在45歲之前,像當年的孔子一樣,開始帶領自己的學生周遊列國,向各國統治者宣揚自己的學說。

 

 

 

他們先來到東方大國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見到齊威王,孟子講起了&ldquo仁政&rdquo主張,要齊威王以德服人,統一天下。可是當時各國都用武力争奪天下,齊威王也想争霸中原,不用武力怎麽行呢?所以他覺得孟子的主張行不通。

 

孟子很沮喪,連齊威王贈送的一百镒金都沒要,就離開了齊國。

 

他的學生陳臻問道:&ldquo先生,齊王爲了表示敬意,送給您黃金,您爲什麽不接受呢?&rdquo

 

孟子對他說:&ldquo齊王不接受我的政治主張,我怎麽能接受他的禮物呢?難道一個君子能用金錢收買嗎?&rdquo

 

陳臻聽了,對老師的人品贊佩不已。

 

離開齊國,孟子又來到宋國、滕國等地方,他風塵仆仆地奔波在各諸侯國之

間,努力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然而那些國君都忙于征戰殺伐,對孟子的一套不感興趣。

 

但孟子仍然沒有失去信心。他見一些學生動搖了,便對學生說:&ldquo上天要把重大任務交付給某人,一定要先給他挫折,讓他陷于痛苦,讓他的筋骨受磨煉,忍受饑餓和窮困,從而磨煉他的意志,讓他堅韌起來,能夠堅持下去,最終完成大業!&rdquo

 

 

 

一轉眼,十幾年就過去了,孟子已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可他仍然堅持着自己的仁政理想。這時候,他聽到魏國招納賢士的消息,便帶領學生上路,來到了魏國。

 

此時魏國接連遭受桂陵、馬陵、河西之敗,被齊國、秦國占去大片領土,甚至都放棄西部的都城,被迫遷都到了大梁。可想而知,此時的魏惠王多麽地想恢複爺爺魏文侯時的大國風光,所以一見到孟子,他就迫不及待地問道:&ldquo先生大名早就耳聞,您今天不遠千裏來到魏國,一定會有利于我的國家吧?&rdquo

 

孟子說:&ldquo您爲什麽一開口就說利益呢?如果國君隻知追逐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因此,您不要講利,應該講仁義。&rdquo

 

魏惠王說:&ldquo治理國家讓我費盡心血。哪裏有了災荒,我就忙着派人去救災。像我這樣的國君不多啊。可我國的人口沒有增加,這是什麽原因呢?&rdquo

 

孟子說:&ldquo大王善于征戰,就用戰争打個比方吧。打仗時,膽小的士兵丢下盔甲往回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來。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膽小,魏王覺得如何?&rdquo

 

魏惠王說:&ldquo那當然可笑。逃五十步也是逃跑,與逃一百步的沒什麽兩樣。&rdquo

 

孟子說:&ldquo是呀!大王您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再指望您的百姓會增加。&rdquo

 

孟子用這個比喻想告訴魏惠王,盡管他盡心治國,但隻要不停止戰争,使百姓安居樂業,就與那些不體恤百姓的國君沒有什麽兩樣。可魏惠王不明白孟子的意思,疑惑地問道:&ldquo先生,您有什麽辦法教給我嗎?&rdquo

 

 

 

孟子對魏惠王講述了實行仁政的道理和方法,對他說:&ldquo隻要您實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會來歸附您,您也不用擔心國家人口太少了。&rdquo

 

孟子講得起勁,可是魏惠王哪裏能夠聽得進去,因爲他認爲隻有用武力征服天下,才能使魏國強大起來,所以對孟子談的仁政不敢抱有希望。就這樣,和在齊國一樣,孟子在魏國也受到魏惠王的厚待,可他的主張一直未被魏惠王接受。

 

孟子的思想來自他的老師孔伋,他曾向老師請教治理百姓什麽是當務之急。孔伋說:&ldquo叫他們先得到利益。&rdquo

 

孟子當時就反問道:&ldquo賢德的人教育百姓,隻談仁義就夠了,何必要說利益?&rdquo

 

孔伋說:&ldquo仁義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則下無法安分上不義,則下也爾虞我詐,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經》中說:&lsquo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rsquo又說:&lsquo用利益安頓人民,以弘揚道德。&rsquo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rdquo

 

司馬光評說:孔伋、孟子的話,都是一個道理。隻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宣揚仁義,閉口不談利,是因爲談話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爲魏襄王。

 

做父親的不聽我的話,做兒子的怎樣呢?葬禮完畢後,孟子就前去拜見剛接班的魏襄王,但結果更令他失望,離開後對别人說:&ldquo襄王的樣子就不像一個君主,和他接觸也無法産生敬畏之感。他猛然問我:&lsquo天下怎樣才能安定?&rsquo我回答說:&lsquo統一才能安定。&rsquo他又問:&lsquo誰能統一?&rsquo我回答說:&lsquo不濫殺人的人能統一。&rsquo&lsquo誰願意讓他統一呢?&rsquo我回答說:&lsquo天下的百姓都願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間遇上大旱,禾苗都幹枯萎靡。這時天上烏雲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機勃勃,一片蔥郁。這樣的勢頭,誰能阻擋!&rsquo&rdquo

 

失望的孟子離開了魏國,再次來到齊國。這時,齊國國君齊威王也已經去世,換成了齊宣王,他對到來的孟子一行也很是禮遇,更讓孟子開心的是,齊宣王居然說:&ldquo我雖然遲鈍,但是願意試一試先生的主張。&rdquo

 

孟子覺得施行仁政的機會來了,就在齊國留了下來,做了客卿。不久,鄰近的燕國發生了内亂,齊宣王想讨伐燕國,就征求孟子的意見。孟子說,燕國君臣對百姓殘暴,正是出兵的好機會,等打下燕國,以仁政對待那兒的老百姓,那麽百姓會死心塌地地成爲齊國的臣民。

 

 

 

齊宣王下令出兵,燕國百姓果然持歡迎的态度。但是,齊軍占領了燕國後,卻在那裏實行了暴政,比之前的燕國君臣還殘暴,于是遭到燕國人民的激烈反抗,又加上其他各國聯合起來救燕國,齊國隻好退兵。

 

這件事讓孟子對齊宣王感到很失望,辭去了客卿之職,準備離開齊國。

 

齊宣王勸孟子留在齊國,并答應在國都臨淄給孟子造一所房子,給他很高的俸祿,讓他在齊國講學,可孟子謝絕了。

 

簡而言之,孟子很像當年的孔子,中年以後懷着政治抱負,帶着學生周遊列國。随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ldquo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rdquo,且所到之處,都會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ldquo顧左右而言他&rdquo ,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又在外遊曆幾年後,已經七十多歲的孟子覺得時日不多,便回到鄒國,在家鄉聚徒講學,并與學生萬章、公孫醜一起整理了《詩》、《書》等儒家經典,發展傳播儒家的學說。

 

孟子一生的思想與著述,被編爲《孟子》七篇,成爲儒家的經典。後世的人就把他稱爲&ldquo亞聖&rdquo,意思是孔子之後的又一個&ldquo聖人&rdquo。

 

讀史君私下認爲,孔子孟子之所以能桃李滿天下,且周遊列國,雖然政治主張不被接受,但卻會被禮敬,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更與兩人皆是坦然的君子、道德的完人有關。

 

 

 

02、蘇秦合縱

 

公元前333年,孫膑龐涓之後,鬼谷子的另外一個著名的學生、洛陽人蘇秦開始學成行走江湖。

 

蘇秦的目标很簡單,說服一個大客戶,賺一大筆錢,然後happy。所以,在他眼裏,客戶沒有大小,能夠被他說服才重要。因此,他首先将客戶鎖于周顯王身上。

 

在蘇秦開來,周王室衰弱,肯定想強大起來,所以應該比較好忽悠。但此時的周王室早已成扶不起的阿鬥,縱有心思變強,也不敢實施啊。蘇秦的第一個忽悠目标,失敗。

 

周王室不敢強大,沒問題,秦國不是暴發戶嗎,錢多,又有東進的動力,肯定好忽悠。就這樣,蘇秦一路向西,去了秦國。

 

不湊巧的是,此時當政的是秦惠文王,沒他老子秦孝公志向大,再加上秦惠文王才處死商鞅沒幾年,還比較讨厭外國的賓客,所以沒有理會蘇秦。蘇秦的第二個忽悠目标,失敗。

 

 

 

蘇秦也不氣餒,天下又不是你老秦家一家,看我的!遂把原先想好的強秦之法掉個槍頭,換成阻秦之法,又去遊說趙國。當時趙國國君是趙肅侯,國相是他弟弟趙成。趙成很不喜歡蘇秦,所以蘇秦連趙肅侯的面都見不到。

 

蘇秦的第三個忽悠目标,暫時失敗。嗯,是暫時。因爲蘇秦很快就會殺回來的。

 

趙國不行,毫不氣餒的蘇秦又向東來到燕國,雖然蘇秦等了一年多才得以見到燕文公,不過沒關系,因爲燕文公上鈎了,蘇秦的大好日子終于要來了。

 

此時,天下都在盛傳秦國的強大,都在談秦色變,包括燕文公,但蘇秦卻對他說:&ldquo秦國強大,燕國正應該高興,而不是擔心!&rdquo

 

這個說法很新奇,燕文公立即來精神了,快點詳細說。蘇秦便不緊不慢地分析道:&ldquo燕國不必擔心秦強,因爲有趙國做擋箭牌呀,秦國想打過來沒那麽容易。相反,燕國應該擔心的是趙國,因爲趙國要攻打燕國,那是咫尺之事。&rdquo

 

 

 

燕文公陷入沉思,蘇秦繼續給他洗腦:&ldquo現在您不擔憂眼前的災患,反倒顧慮千裏之外,辦事情沒有比這更錯的了。對此,我有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和趙國結成親密友邦,全力支持趙國對抗強秦,這樣,秦吞并不了趙,趙也因要抵抗秦而無力向外侵略,燕國因此可以無憂無慮了。&ldquo

 

燕文公連連稱是,資助蘇秦金銀車馬,讓他去遊說趙肅侯,讓燕趙皆爲同盟體。

 

有了燕文公做背景,又有了錢的蘇秦,很快就見到趙肅侯。此時,蘇秦已有十分把握說動趙肅侯。理由和說服燕文公差不多,但不是燕趙同盟,而擴大版的是&ldquo六國合縱&rdquo。(因六國主要是南北方向,所以稱合縱後來,秦國采取分别與東方六國交好的方式,挑撥其内鬥,乃東西方向,故爲連橫。)

 

蘇秦開始洗腦模式:&ldquo眼下,崤山以東的國家以趙國軍力最強,所以秦國把趙國看做是心腹之患,然而秦國始終不敢起兵攻趙,就是怕韓、魏兩國在背後算計,趁亂從秦國手裏奪回被秦國奪走的土地。&rdquo

 

&ldquo對于韓、魏兩國,因爲之前可以阻擋強秦的重要天險、關隘已經被秦占領,秦國隻要打他們,分分鍾可以滅國。所以他們很希望有一個國家能夠對抗秦國,以解本國的滅國之患。若趙國不明确承擔起這個重擔,韓、魏必定會對秦俯首稱臣。&rdquo

 

 

 

在趙肅侯聽得正入神的時候,蘇秦來了一記猛擊:&ldquo秦國沒有韓國、魏國的牽制,就會把戰禍蔓延到趙國頭上,先滅趙!&rdquo

 

趙肅侯已經被蘇秦牽制,便問如何可解?

 

蘇秦繼續慢悠悠說:&ldquo來讓我們根據天下的地圖來分析一下,東方六國的土地面積是秦國的五倍,估計各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結成一氣,向西進攻秦國,一定可以攻破!所以我爲您着想,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各國,共同抵抗秦國,讓各國派出大将、國相在洹水舉行會議,互換人質,結成同盟,共同宣誓:&lsquo如果秦國攻打某一國,其他五國都要派出精兵,或者進行牽制,或者進行救援。哪一國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就一起讨伐它!&rsquo各國結成盟邦來對抗秦國,秦國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關來侵害崤山以東各國,趙國也就免了刀兵之災!&rdquo

 

趙肅侯聽罷大喜,将蘇秦奉爲上賓,賞賜豐厚,讓他去約會各國。

 

不湊巧的是,這時秦國派犀首爲大将攻打魏國,大敗四萬多魏軍,活捉魏将龍賈,攻取雕陰,又要引兵東下。

 

蘇秦擔心秦國的部隊吞并了魏國,并可能打到趙國,這樣的話,蘇秦設想的盟約還沒結締就遭到破壞,白費了口舌。怎麽辦?蘇秦盤算沒有别人可以到秦國去用計,于是決定用激将法挑動同門師兄弟張儀出動,前往秦國,以維護萌芽期的聯盟。

 

 

 

03、智激張儀

 

張儀,魏國人,與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習聯合、分裂各國的政治權術。蘇秦自認爲才能不及張儀,但不料卻比張儀先成功找到大買主。

 

和蘇秦起初一樣,張儀遊說各國都沒有被賞識,此時正流落楚國,生活悲催。蘇秦派人去楚國,說自己已經多牛,希望張儀過來幫忙,共飨大事。但是,等張儀到來後,蘇秦卻故意不理不睬,還當衆羞辱了他一番。

 

張儀又羞又氣,想到各國諸侯中隻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于是便前往秦國。

 

蘇秦暗中派門下小官結識張儀,表示很欣賞他,資助他錢财,使張儀見到了秦惠文王。

 

此時的秦惠文王和幾年前思維已有變化,正在懊悔因失去了蘇秦,以緻國際上被蘇秦孤立。加上他又覺得張儀的言談很合自己的胃口,遂拜張儀爲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

 

見張儀成功獲得秦王的歡心,蘇秦派來的人才告訴張儀實情,這樣做主要是爲了激怒他,讓他發揮出真正的本事,成功靠上秦王。張儀大爲感歎,自己身在别人的計謀中還不自知,真是不如蘇秦啊,遂許諾隻要蘇秦活着,他就會高明地與蘇秦唱雙簧。

 

張儀獻出連橫之策,勸秦王分别與東方六國交好,并挑撥讓六國之間自相殘殺,秦國坐收漁利。秦王深以爲然,暫時放棄對魏趙韓的強烈攻勢。

 

 

 

張儀穩住秦國後,蘇秦趁機說服了韓宣惠王和魏襄王&mdash&mdash這兩個國家是秦國東進的門戶,比趙國更需要外界的援助,自然很容易被說服。

 

齊國當然也不願意秦國吞并魏韓,直接與自己接壤楚國本身就與秦國接壤,且有着領土糾紛,如果魏韓再被秦國吞并,楚國門戶就徹底給秦軍開放了。

 

因此,對于&ldquo合縱&rdquo事宜,齊國、楚國深曉其中的利害,而又有了韓趙魏燕爲基礎,所以輕松被蘇秦說服。

 

就這樣,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緻。蘇秦被任命爲合縱聯盟的聯盟長,并且擔任了六國的客座國相,佩戴六國相印,協調諸國軍事事宜。然後,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秦國果然被吓唬住,多年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

 

按理說,蘇秦該趁熱打鐵,全力把&ldquo合縱&rdquo搞好,打出一片新天地。但蘇秦不是這種人,他的目的隻是享受。所以,合縱盟約簽訂後,他就開始大肆享受,大擺排場,氣派比得上帝王。

 

一次他回洛陽老家,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便爲他清掃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勞。蘇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視,包括早年那位使他挨餓的嫂嫂。蘇秦戲谑地問她:&ldquo你從前怎麽那樣輕視我?而今天又怎麽如此恭敬?&rdquo

 

他的嫂嫂老老實實說:&ldquo隻因爲你今天位尊而多金。&rdquo

 

這位嫂嫂在公元前4世紀就一語道破一個屬于人性上的秘密,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尤其是想得到這種嫂嫂型勢利眼的尊敬,其他什麽都不需要,隻要地位高而又有錢就夠了。

 

 

 

蘇秦感慨萬千,說:&ldquo同樣的一個人,富貴了,親戚敬畏貧賤時,連親戚都輕視,更不必說一般人了。假使我當初在洛陽有二頃良田,現在又怎能佩帶六國相印呢!&rdquo于是散發千金,賞賜給親戚和朋友。

 

蘇秦到燕國去時,曾向人借錢一百做路費,如今富貴,就償還了百金。蘇秦的随從人員中,隻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詢問。蘇秦說:&ldquo我不是忘記了你,當初你随我去燕國,在易水邊你再三打算離開,那時我正處困境,所以最後才會賞賜你。&rdquo

 

當然,合縱成功,最高興的是趙肅侯,封蘇秦爲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mdash&mdash這裏多插一句話,戰國曾有四個著名的武安君,蘇秦是第一個,其他三個分别是秦國白起、趙國李牧、楚國項燕。這四個人,都沒能善終,所以,武安君成爲一種箴言。

 

 

 

04、蘇秦之死

 

合縱成立後,秦國果然被吓唬住。但是,秦國也會想辦法突破啊,人家不是也在努力搞連橫的嘛。所以,蘇秦最應該做得是,落實好&ldquo合縱&rdquo實施機制,真正鉗制住秦國,甚至趁機滅之。

 

隻憑合縱的空架子,顯然不能夠撐得太久。果然,到公元前332年時,秦惠文王派使臣犀首先後出使齊國、魏國,通過威逼利誘諸多手段,促使齊、魏兩國與秦國共同出兵攻伐趙國,借此破壞合縱盟約。

 

齊、魏背約,蘇秦這個合縱長要承擔責任,趙肅侯便去斥責他。蘇秦不是想辦法挽救合縱,而是害怕趙肅侯殺掉他,便讓趙肅侯派他出使燕國,然後率燕兵去報複齊國。

 

此時,燕文公已經去世,太子即位,是爲燕易王。而齊宣王不但毀約助秦,還趁燕國國喪之際,侵占了燕國十座城池。

 

至此,蘇秦張羅的本次六國合縱算是徹底失敗。在此多說一句話,合縱對抗盟約雖然瓦解,但這種觀念仍被認爲是正确的指導原則。所以多年後,東方諸國痛恨秦王國乘着盟約瓦解,不斷向東擴張,于是魏、楚、韓、趙、燕五國再締結第二次合縱對抗盟約,推舉楚懷王芈槐擔任縱約長。

 

當然,本次合縱最終也因各懷鬼胎而失敗。楚懷王更是給張儀坑的夠嗆,最終客死秦國。

 

蘇秦在說服楚國合縱時說出的&ldquo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rdquo斷言,可謂不虛。

 

 

 

再說蘇秦,回到燕國後,不但看着六國合縱失敗不管,還與已故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易王發現後,蘇秦十分恐懼,于是對燕易王說:&ldquo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齊國,可以設法增強燕國的力量。&rdquo

 

燕易王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态,放蘇秦去了齊國。

 

蘇秦見到齊宣王後,大倒苦水,說他和燕文公的夫人是真愛雲雲,燕易王不容他這個大才,隻好逃到齊宣王這裏來讨口飯吃。

 

總之,蘇秦口才好,又會拍馬屁,深得齊宣王喜愛,留他做了客卿。蘇秦便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以顯示齊王的地位。史書上說蘇秦想借此來削弱齊國的财力,爲燕國效勞。

 

讀史君認爲,蘇秦大概真是這樣說服燕王放他到齊國的,但蘇秦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他看準了齊宣王的脾性,讨其歡心,從而鞏固自己在齊國的地位吧。

 

 

 

公元前317年,齊國大夫與蘇秦争權,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蘇秦将死時,要求齊王以&ldquo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rdquo爲名,将他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兇手肯定出現。齊王照計行事,兇手果然上鈎,被齊王誅殺。

 

就這樣,蘇秦在榮華富貴中随風而去,終未得善終。

 

對于蘇秦,後世的感情是複雜的,顯然,他不是英雄,更談不上有什麽聖賢之所爲,但是,他又是個很真實的大寫的人。讀史君認爲,中肯的評論:蘇秦屬于豪傑之士。

 

再說同一時期的孟子,雖粗茶淡飯一生,終長壽善終,年83歲。後世更尊其爲亞聖。

 

可以說,無論蘇秦,還是孟子,雖不是一路人,但求财的得财,求賢的得賢,都切身貫徹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夠了。

 

 

 

 

今天之所以两个人放在一块,一则因为两人是战国同一时期的人,孟子(约前372年&mdash前289年),苏秦(?&mdash前284年),在《资治通鉴》中交叉出现,二则是想引发大家的一种思辨。

 

两者不但代表了战国英豪的两个极端,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个极端:

 

孟子讲究大道,崇尚理想建设,是古中国知识分子中&ldquo君子&rdquo的典型代表。苏秦则以术见长,讲究实用主义,是古中国知识分子中&ldquo小人&rdquo的典型代表。

 

 

 

在战国那个乱世,一切讲究快速疗效,所以孟子是没市场的,但他仍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一生。孟子一生生活简朴,但他孜孜不倦的治世经验,终究永远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被尊为亚圣,甚至因为他的民本主义,比他的祖师爷孔子更受人尊崇。

 

无论乱世还是盛世,苏秦这样的人都是有市场的,但他这种人是以享受为主的,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纵然能够以利害关系说服东方诸国,佩戴六国相印,他依旧不会沉下心来好好去做事情的。所以,所谓的六国连纵,终究是一个花架子。但他不会在乎后世对他的评价。他的目标仅仅是活好这一世就够了,甚至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够了。

 

当然,要做到苏秦这般坦坦荡荡的小人,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后世尊孔尊孟,更使得很多古知识分子陷入人格的分裂,终成为岳不群类的&ldquo伪君子&rdquo。

 

 

 

01、亚圣孟子

 

说到孟子,相信很多人立即想到&ldquo孟母三迁&rdquo。是的,这个伟大的中华母亲就是孟子的母亲。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他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到了孟子出生时,家道早已败落,甚至连有关他父亲面包身世的资料都很难查到。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ldquo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rdquo。

 

简单来说就是,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ldquo亚圣&rdquo具有巨大的作用。

 

 

 

我们知道,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但是他到底师承于谁,却是不能断定的。一种比较准确的说法是,他的老师是孔子的嫡孙孔伋,即我们熟知的《中庸》的作者子思。

 

总之,在儒学思想的教导下,孟子长大成人后,在邹、鲁两国的名声日渐鹊起,并逐步建构了自己的学说,最早提出&ldquo民贵君轻&rdquo的思想。

 

与孔子一样,孟子亦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但因邹、鲁两国地域狭小,孟子觉得无法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大概在45岁之前,像当年的孔子一样,开始带领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宣扬自己的学说。

 

 

 

他们先来到东方大国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见到齐威王,孟子讲起了&ldquo仁政&rdquo主张,要齐威王以德服人,统一天下。可是当时各国都用武力争夺天下,齐威王也想争霸中原,不用武力怎么行呢?所以他觉得孟子的主张行不通。

 

孟子很沮丧,连齐威王赠送的一百镒金都没要,就离开了齐国。

 

他的学生陈臻问道:&ldquo先生,齐王为了表示敬意,送给您黄金,您为什么不接受呢?&rdquo

 

孟子对他说:&ldquo齐王不接受我的政治主张,我怎么能接受他的礼物呢?难道一个君子能用金钱收买吗?&rdquo

 

陈臻听了,对老师的人品赞佩不已。

 

离开齐国,孟子又来到宋国、滕国等地方,他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各诸侯国之

间,努力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然而那些国君都忙于征战杀伐,对孟子的一套不感兴趣。

 

但孟子仍然没有失去信心。他见一些生动摇了,便对学生说:&ldquo上天要把重大任务交付给某人,一定要先给他挫折,让他陷于痛苦,让他的筋骨受磨炼,忍受饥饿和穷困,从而磨炼他的意志,让他坚韧起来,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完成大业!&rdquo

 

 

 

一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孟子已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仁政理想。这时候,他听到魏国招纳贤士的消息,便带领学生上路,来到了魏国。

 

此时魏国接连遭受桂陵、马陵、河西之败,被齐国、秦国占去大片领土,甚至都放弃西部的都城,被迫迁都到了大梁。可想而知,此时的魏惠王多么地想恢复爷爷魏文侯时的大国风光,所以一见到孟子,他就迫不及待地问道:&ldquo先生大名早就耳闻,您今天不远千里来到魏国,一定会有利于我的国家吧?&rdquo

 

孟子说:&ldquo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说利益呢?如果国君只知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因此,您不要讲利,应该讲仁义。&rdquo

 

魏惠王说:&ldquo治理国家让我费尽心血。哪里有了灾荒,我就忙着派人去救灾。像我这样的国君不多啊。可我国的人口没有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rdquo

 

孟子说:&ldquo大王善于征战,就用战争打个比方吧。打仗时,胆小的士兵丢下盔甲往回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胆小,魏王觉得如何?&rdquo

 

魏惠王说:&ldquo那当然可笑。逃五十步也是逃跑,与逃一百步的没什么两样。&rdquo

 

孟子说:&ldquo是呀!大王您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再指望您的百姓会增加。&rdquo

 

孟子用这个比喻想告诉魏惠王,尽管他尽心治国,但只要不停止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就与那些不体恤百姓的国君没有什么两样。可魏惠王不明白孟子的意思,疑惑地问道:&ldquo先生,您有什么办法教给我吗?&rdquo

 

 

 

孟子对魏惠王讲述了实行仁政的道理和方法,对他说:&ldquo只要您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您,您也不用担心国家人口太少了。&rdquo

 

孟子讲得起劲,可是魏惠王哪里能够听得进去,因为他认为只有用武力征服天下,才能使魏国强大起来,所以对孟子谈的仁政不敢抱有希望。就这样,和在齐国一样,孟子在魏国也受到魏惠王的厚待,可他的主张一直未被魏惠王接受。

 

孟子的思想来自他的老师孔伋,他曾向老师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伋说:&ldquo叫他们先得到利益。&rdquo

 

孟子当时就反问道:&ldquo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rdquo

 

孔伋说:&ldquo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lsquo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rsquo又说:&lsquo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rsquo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rdquo

 

司马光评说:孔伋、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为魏襄王。

 

做父亲的不听我的话,做儿子的怎样呢?葬礼完毕后,孟子就前去拜见刚接班的魏襄王,但结果更令他失望,离开后对别人说:&ldquo襄王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猛然问我:&lsquo天下怎样才能安定?&rsquo我回答说:&lsquo统一才能安定。&rsquo他又问:&lsquo谁能统一?&rsquo我回答说:&lsquo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rsquo&lsquo谁愿意让他统一呢?&rsquo我回答说:&lsquo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rsquo&rdquo

 

失望的孟子离开了魏国,再次来到齐国。这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也已经去世,换成了齐宣王,他对到来的孟子一行也很是礼遇,更让孟子开心的是,齐宣王居然说:&ldquo我虽然迟钝,但是愿意试一试先生的主张。&rdquo

 

孟子觉得施行仁政的机会来了,就在齐国留了下来,做了客卿。不久,邻近的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宣王想讨伐燕国,就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说,燕国君臣对百姓残暴,正是出兵的好机会,等打下燕国,以仁政对待那儿的老百姓,那么百姓会死心塌地地成为齐国的臣民。

 

 

 

齐宣王下令出兵,燕国百姓果然持欢迎的态度。但是,齐军占领了燕国后,却在那里实行了暴政,比之前的燕国君臣还残暴,于是遭到燕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又加上其他各国联合起来救燕国,齐国只好退兵。

 

件事让孟子对齐宣王感到很失望,辞去了客卿之职,准备离开齐国。

 

齐宣王劝孟子留在齐国,并答应在国都临淄给孟子造一所房子,给他很高的俸禄,让他在齐国讲学,可孟子谢绝了。

 

简而言之,孟子很像当年的孔子,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ldquo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rdquo,且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ldquo顾左右而言他&rdquo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又在外游历几年后,已经七十多岁的孟子觉得时日不多,便回到邹国,在家乡聚徒讲学,并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发展传播儒家的学说。

 

孟子一生的思想与著述,被编为《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的人就把他称为&ldquo亚圣&rdquo,意思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ldquo圣人&rdquo。

 

读史君私下认为,孔子孟子之所以能桃李满天下,且周游列国,虽然政治主张不被接受,但却会被礼敬,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更与两人皆是坦然的君子、道德的完人有关。

 

 

 

02、苏秦合纵

 

公元前333年,孙膑庞涓之后,鬼谷子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学生、洛阳人苏秦开始学成行走江湖。

 

苏秦的目标很简单,说服一个大客户,赚一大笔钱,然后happy。所以,在他眼里,客户没有大小,能够被他说服才重要。因此,他首先将客户锁于周显王身上

 

在苏秦开来,周王室衰弱,肯定想强大起来,所以应该比较好忽悠。但此时的周王室早已成扶不起的阿斗,纵有心思变强,也不敢实施啊。苏秦的第一个忽悠目标,失败。

 

周王室不敢强大,没问题,秦国不是暴发户吗,钱多,又有东进的动力,肯定好忽悠。就这样,苏秦一路向西,去了秦国。

 

不凑巧的是,此时当政的是秦惠文王,没他老子秦孝公志向大,再加上秦惠文王才处死商鞅没几年,还比较讨厌外国的宾客,所以没有理会苏秦。苏秦的第二个忽悠目标,失败。

 

 

 

苏秦也不气馁,天下又不是你老秦家一家,看我的!遂把原先想好的强秦之法掉个枪头,换成阻秦之法,又去游说赵国。当时赵国国君是赵肃侯,国相是他弟弟赵成。赵成很不喜欢苏秦,所以苏秦连赵肃侯的面都见不到。

 

苏秦的第三个忽悠目标,暂时失败。嗯,是暂时。因为苏秦很快就会杀回来的。

 

赵国不行,毫不气馁的苏秦又向东来到燕国,虽然苏秦等了一年多才得以见到燕文公,不过没关系,因为燕文公上钩了,苏秦的大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此时,天下都在盛传秦国的强大,都在谈秦色变,包括燕文公,但苏秦却对他说:&ldquo秦国强大,燕国正应该高兴,而不是担心!&rdquo

 

这个说法很新奇,燕文公立即来精神了,快点详细说。苏秦便不紧不慢地分析道:&ldquo燕国不必担心秦强,因为有赵国做挡箭牌呀,秦国想打过来没那么容易。相反,燕国应该担心的是赵国,因为赵国要攻打燕国,那是咫尺之事。&rdquo

 

 

 

燕文公陷入沉思,苏秦继续给他洗脑:&ldquo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办事情没有比这更错的了。对此,我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和赵国结成亲密友邦,全力支持赵国对抗强秦,这样,秦吞并不了赵,赵也因要抵抗秦而无力向外侵略,燕国因此可以无忧无虑了。&ldquo

 

燕文公连连称是,资助苏秦金银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让燕赵皆为同盟体。

 

有了燕文公做背景,又有了钱的苏秦,很快就见到赵肃侯。此时,苏秦已有十分把握说动赵肃侯。理由和说服燕文公差不多,但不是燕赵同盟,而扩大版的是&ldquo六国合纵&rdquo。(因六国主要是南北方向,所以称合纵后来,秦国采取分别与东方六国交好的方式,挑拨其内斗,乃东西方向,故为连横。)

 

苏秦开始洗脑模式:&ldquo眼下,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军力最强,所以秦国把赵国看做是心腹之患,然而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赵,就是怕韩、魏两国在背后算计,趁乱从秦国手里夺回被秦国夺走的土地。&rdquo

 

&ldquo对于韩、魏两国,因为之前可以阻挡强秦的重要天险、关隘已经被秦占领,秦国只要打他们,分分钟可以灭国。所以他们很希望有一个国家能够对抗秦国,以解本国的灭国之患。若赵国不明确承担起这个重担,韩、魏必定会对秦俯首称臣。&rdquo

 

 

 

在赵肃侯听得正入神的时候,苏秦来了一记猛击:&ldquo秦国没有韩国、魏国的牵制,就会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先灭赵!&rdquo

 

赵肃侯已经被苏秦牵制,便问如何可解?

 

苏秦继续慢悠悠说:&ldquo来让我们根据天下的地图来分析一下,东方六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一气,向西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所以我为您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各国,共同抵抗秦国,让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共同宣誓:&lsquo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进行救援。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rsquo各国结成盟邦来对抗秦国,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来侵害崤山以东各国,赵国也就免了刀兵之灾!&rdquo

 

赵肃侯听罢大喜,将苏秦奉为上宾,赏赐丰厚,让他去约会各国。

 

不凑巧的是,这时秦国派犀首为大将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攻取雕陰,又要引兵东下。

 

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吞并了魏国,并可能打到赵国,这样的话,苏秦设想的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白费了口舌。怎么办?苏秦盘算没有别人可以到秦国去用计,于是决定用激将法挑动同门师兄弟张仪出动,前往秦国,以维护萌芽期的联盟。

 

 

 

03、智激张仪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联合、分裂各国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但不料却比张仪先成功找到大买主。

 

和苏秦起初一样,张仪游说各国都没有被赏识,此时正流落楚国,生活悲催。苏秦派人去楚国,说自己已经多牛,希望张仪过来帮忙,共飨大事。但是,等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了他一番。

 

张仪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暗中派门下小官结识张仪,表示很欣赏他,资助他钱财,使张仪见到了秦惠文王。

 

此时的秦惠文王和几年前思维已有变化,正在懊悔因失去了苏秦,以致国际上被苏秦孤立。加上他又觉得张仪的言谈很合自己的胃口,遂拜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见张仪成功获得秦王的欢心,苏秦派来的人才告诉张仪实情,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激怒他,让他发挥出真正的本事,成功靠上秦王。张仪大为感叹,自己身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真是不如苏秦啊,遂许诺只要苏秦活着,他就会高明地与苏秦唱双簧。

 

张仪献出连横之策,劝秦王分别与东方六国交好,并挑拨让六国之间自相残杀,秦国坐收渔利。秦王深以为然,暂时放弃对魏赵韩的强烈攻势。

 

 

 

张仪稳住秦国后,苏秦趁机说服了韩宣惠王和魏襄王&mdash&mdash这两个国家是秦国东进的门户,比赵国更需要外界的援助,自然很容易被说服。

 

齐国当然也不愿意秦国吞并魏韩,直接与自己接壤楚国本身就与秦国接壤,且有着领土纠纷,如果魏韩再被秦国吞并,楚国门户就彻底给秦军开放了。

 

因此,对于&ldquo合纵&rdquo事宜,齐国、楚国深晓其中的利害,而又有了韩赵魏燕为基础,所以轻松被苏秦说服。

 

就这样,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客座国相,佩戴六国相印,协调诸国军事事宜。然后,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秦国果然被吓唬住,多年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

 

按理说,苏秦该趁热打铁,全力把&ldquo合纵&rdquo搞好,打出一片新天地。但苏秦不是这种人,他的目的只是享受。所以,合纵盟约签订后,他就开始大肆享受,大摆排场,气派比得上帝王。

 

一次他回洛阳老家,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包括早年那位使他挨饿的嫂嫂。苏秦戏谑地问她:&ldquo你从前怎么那样轻视我?而今天又怎么如此恭敬?&rdquo

 

他的嫂嫂老老实实说:&ldquo只因为你今天位尊而多金。&rdquo

 

这位嫂嫂在公元前4世纪就一语道破一个属于人性上的秘密,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尤其是想得到这种嫂嫂型势利眼的尊敬,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地位高而又有钱就够了。

 

 

 

苏秦感慨万千,说:&ldquo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rdquo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苏秦到燕国去时,曾向人借钱一百做路费,如今富贵,就偿还了百金。苏秦的随从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询问。苏秦说:&ldquo我不是忘记了你,当初你随我去燕国,在易水边你再三打算离开,那时我正处困境,所以最后才会赏赐你。&rdquo

 

当然,合纵成功,最高兴的是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mdash&mdash这里多插一句话,战国曾有四个著名的武安君,苏秦是第一个,其他三个分别是秦国白起、赵国李牧、楚国项燕。这四个人,都没能善终,所以,武安君成为一种箴言。

 

 

 

04、苏秦之死

 

合纵成立后,秦国果然被吓唬住。但是,秦国也会想办法突破啊,人家不是也在努力搞连横的嘛。所以,苏秦最应该做得是,落实好&ldquo合纵&rdquo实施机制,真正钳制住秦国,甚至趁机灭之。

 

只凭合纵的空架子,显然不能够撑得太久。果然,到公元前332年时,秦惠文王派使臣犀首先后出使齐国、魏国,通过威逼利诱诸多手段,促使齐、魏两国与秦国共同出兵攻伐赵国,借此破坏合纵盟约。

 

齐、魏背约,苏秦这个合纵长要承担责任,赵肃侯便去斥责他。苏秦不是想办法挽救合纵,而是害怕赵肃侯杀掉他,便让赵肃侯派他出使燕国,然后率燕兵去报复齐国。

 

此时,燕文公已经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而齐宣王不但毁约助秦,还趁燕国国丧之际,侵占了燕国十座城池

 

至此,苏秦张罗的本次六国合纵算是彻底失败。在此多说一句话,合纵对抗盟约虽然瓦解,但这种观念仍被认为是正确的指导原则。所以多年后,东方诸国痛恨秦王国乘着盟约瓦解,不断向东扩张,于是魏、楚、韩、赵、燕五国再缔结第二次合纵对抗盟约,推举楚怀王芈槐担任纵约长。

 

当然,本次合纵最终也因各怀鬼胎而失败。楚怀王更是给张仪坑的够呛,最终客死秦国。

 

苏秦在说服楚国合纵时说出的&ldquo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rdquo断言,可谓不虚。

 

 

 

再说苏秦,回到燕国后,不但看着六国合纵失败不管,还与已故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易王发现后,苏秦十分恐惧,于是对燕易王说:&ldquo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变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齐国,可以设法增强燕国的力量。&rdquo

 

燕易王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放苏秦去了齐国。

 

苏秦见到齐宣王后,大倒苦水,说他和燕文公的夫人是真爱云云,燕易王不容他这个大才,只好逃到齐宣王这里来讨口饭吃。

 

总之,苏秦口才好,又会拍马屁,深得齐宣王喜爱,留他做了客卿。苏秦便鼓动齐宣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以显示齐王的地位。史书上说苏秦想借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为燕国效劳。

 

读史君认为,苏秦大概真是这样说服燕王放他到齐国的,但苏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他看准了齐宣王的脾性,讨其欢心,从而巩固自己在齐国的地位吧。

 

 

 

公元前317年,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ldquo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rdquo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凶手肯定出现。齐王照计行事,凶手果然上钩,被齐王诛杀。

 

就这样,苏秦在荣华富贵中随风而去,终未得善终。

 

对于苏秦,后世的感情是复杂的,显然,他不是英雄,更谈不上有什么圣贤之所为,但是,他又是个很真实的大写的人。读史君认为,中肯的评论:苏秦属于豪杰之士。

 

再说同一时期的孟子,虽粗茶淡饭一生,终长寿善终,年83岁。后世更尊其为亚圣。

 

可以说,无论苏秦,还是孟子,虽不是一路人,但求财的得财,求贤的得贤,都切身贯彻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够了。

 

 

没有一双鞋子不是用来奔跑的

  走路特别,说话特别,写字特别,这是一名脑瘫患者,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一个脑瘫博士是如何炼成的?”来自河南焦作农村的张大奎的事迹经报纸、...[全文阅读]

善良也是一种财富

  渡边林次是日本冲绳市一个忠厚质朴的小伙子,194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税务署当了一名收税员,负责一些乡下商店的收税工作。  有一年冬天,渡边林次去一个海边小村的...[全文阅读]

郭德纲将恩师的话烂在心

郭德纲为什么不受郭冬临一拜郭德纲这两年官司缠身,他被诉诽谤杨志刚一案在北京市一中院终审宣判,法院驳回了杨志刚的上诉,裁定维持郭德纲无罪的判决。郭德纲与杨志刚...[全文阅读]

恕我直言,绝大多数人都是低质量勤奋

     文/陌姐   01   努力实习半年却未转正,怪谁?   陌姐有个前同事群,平时主要交流分享公司动态和行业信息,算不上热闹。   下午两点左右,有人在群里丢...[全文阅读]

铁拐李行医收徒

得道成仙的铁拐李,常常蓬头垢面,破足坦胸,手中拄着一根紫色的铁拐杖,身后背着一个药葫芦,在大街小巷中游来荡去。 一天,铁拐李变做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在汝南这个...[全文阅读]

这些鬼故事看的人后背发冷

1、学校附近的购物中心最近传出,有一个小女孩在厕所被强J的消息 女孩被凌辱到子宫破裂,店家为了商誉因此用钱把事情压下来 考虑到学生的心情和安全,学校...[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孟子与苏秦:战国英豪的两个极端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gushi/mingren/467374.html

上一篇:经典微小说:《为爱而活》

下一篇:当上了皇帝刘邦与秦始皇最大的区别

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更多名人故事文章
喜欢名人故事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