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发布时间:2022-07-13 13:07:08

原文賞析: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拼音解讀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àng duì chū , gū fān yī piàn rì biān lái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一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出現,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慢慢飄來。

譯文二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浩浩蕩蕩的長江東流到此(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兩岸邊的青山,相對着不斷現出,(令人有兩岸青山迎面撲來的感覺)。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從天邊)披着陽光順流而下。

注釋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所以叫“天門”。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遊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至此:意爲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回:轉變方向,改變方向。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出:突出,出現

相關賞析

  該詩爲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遊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爲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

  《江南通志》記雲:“兩山石狀曉岩,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叙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着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着洶湧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爲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爲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隐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爲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着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湧,那麽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爲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西嶽峥嵘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毂轉秦地雷。”“盤渦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裏江河受到峥嵘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緻。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爲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态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隻會産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随着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态,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把渾闊茫遠的水勢,寫足了,寫活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放眼望去,綿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騰浩蕩的江水沖開門,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門戶,澎湃的江水從中湧了過來。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流經上遊千山萬壑,沖出三峽的長江水,由西向東緩緩流來。江水流至天門山時受阻,沖開天門山形成湍急的旋渦。“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的形勢。楚地廣闊的江面,被綿亘的天門山阻斷,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猶如一把利劍,将巍峨的天門山劈做兩半,江水奔瀉而過。天門山夾江聳立,故說它們是“相對出”。“出”在這裏是聳出的意思。最後一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穿過天門山的滔滔江水,奔流東去浩渺無際,從紅日冉冉升起的天邊,一條帆船朝天門山馳來。“日邊來”,極言船來處之高遠。寫江水的綿遠不直接點出水,而是寫水上的船,讓人們從“日邊來”中去想象江水的渺遠。縱目遠眺,天空無物。楚江碧水,煙波浩渺,孤帆紅日,江山如畫。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隻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是那麽優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将讀者的視野沿着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裏,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這裏我們看到了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願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裏的廣闊胸懷。這首詩和王之煥的《登鹳鵲樓》,一首是寫黃河,一首是寫長江,山川形勢各有特點,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盡相同,但作爲盛唐時期抒情詩歌的代表作,兩者的共同處是,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積極向上的力量。李白爲唐人七絕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裏創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

作者介紹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内)。五歲時随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遊。青年時期,開始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诏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遊曆。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隐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着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後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浔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浔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複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遊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他企羨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願「一朝飛騰爲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願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隐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後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詩九百九十多首。這些詩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的熱烈追求,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畫筆點染祖國壯麗的山河。他的詩篇,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古體近體,無不别具風格,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爲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托,至今聚訟紛纭。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觞了。至于曆來被稱爲「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于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爲好呢?
原文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拼音解读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àng duì chū , gū fān yī piàn rì biān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出:突出,出现

相关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原文赏析: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拼音解读:shuòfēngchuīsànsāngèngxuě,qiành...[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5619.html

上一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