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发布时间:2021-05-28 13:04:03
霜月 - 李商隐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注釋】(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鬥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
文學作品,特别是詩歌,它的特點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詩人不僅是寫生的妙手,而應該是随物賦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題材,在傑出的詩人的筆底,往往能夠創造出一種高超優美的意境。讀了李商隐的這首《霜月》,就會有這樣的感覺。
這詩寫的是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它的意思隻不過說,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涼的秋意而已。這樣的景色,會使人心曠神怡。然而這詩所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我們在類似的實際環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詩的形象明朗單純,它的内涵是飽滿而豐富的。
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眼裏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約枯黃,黯然無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外光明皎潔。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麽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盡管“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絕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鬓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爲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經得起寒冷的考驗啊!
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着筆,而寫月中霜裏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詩裏是作爲霜和月的象征的。這樣,詩人所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這精神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裏發掘出來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在混濁的現實環境裏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願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絕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當然,我們不能說,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詩人隐以自喻;或者說,它另有所實指。詩中寓情寄興,是不會如此狹隘的。王夫之說得好:“興在有意無意之間。”(《姜齋詩話》)倘若刻舟求劍,理解得過于窒實,反而會縮小它的意義,降低它的美學價值。
範元實雲:“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隻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他引了《籌筆驿》、《馬嵬》等篇來說明。(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詩眼》)其實,不僅詠史詩以及叙志述懷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興的小詩裏,同樣可以見出李商隐的“高情遠意”。葉燮是看到了這點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絕句,“寄托深而措辭婉”(《原詩》外編下)。于此詩,也可見其一斑。
這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一點值得注意: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際點染盤旋,詩境如海市蜃樓,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完美的整體。秋深了,樹枝上已聽不到聒耳的蟬鳴,遼闊的長空裏,時時傳來雁陣驚寒之聲。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樓獨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聞征雁已無蟬”二句,是實寫環境背景。這環境是美妙想象的搖藍,它會喚起人們絕俗離塵的意念。正是在這個搖籃裏,詩人的靈府飛進月地雲階的神話世界中去了。後兩句想象中的意境,是從前兩句生發出來的。
(馬茂元)【作品評述】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注釋】(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鬥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
文學作品,特别是詩歌,它的特點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詩人不僅是寫生的妙手,而應該是随物賦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題材,在傑出的詩人的筆底,往往能夠創造出一種高超優美的意境。讀了李商隐的這首《霜月》,就會有這樣的感覺。
這詩寫的是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它的意思隻不過說,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涼的秋意而已。這樣的景色,會使人心曠神怡。然而這詩所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我們在類似的實際環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詩的形象明朗單純,它的内涵是飽滿而豐富的。
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眼裏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約枯黃,黯然無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外光明皎潔。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麽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盡管“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絕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鬓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爲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經得起寒冷的考驗啊!
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着筆,而寫月中霜裏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詩裏是作爲霜和月的象征的。這樣,詩人所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這精神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裏發掘出來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在混濁的現實環境裏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願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絕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當然,我們不能說,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詩人隐以自喻;或者說,它另有所實指。詩中寓情寄興,是不會如此狹隘的。王夫之說得好:“興在有意無意之間。”(《姜齋詩話》)倘若刻舟求劍,理解得過于窒實,反而會縮小它的意義,降低它的美學價值。
範元實雲:“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隻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他引了《籌筆驿》、《馬嵬》等篇來說明。(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詩眼》)其實,不僅詠史詩以及叙志述懷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興的小詩裏,同樣可以見出李商隐的“高情遠意”。葉燮是看到了這點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絕句,“寄托深而措辭婉”(《原詩》外編下)。于此詩,也可見其一斑。
這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一點值得注意: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際點染盤旋,詩境如海市蜃樓,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完美的整體。秋深了,樹枝上已聽不到聒耳的蟬鳴,遼闊的長空裏,時時傳來雁陣驚寒之聲。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樓獨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聞征雁已無蟬”二句,是實寫環境背景。這環境是美妙想象的搖藍,它會喚起人們絕俗離塵的意念。正是在這個搖籃裏,詩人的靈府飛進月地雲階的神話世界中去了。後兩句想象中的意境,是從前兩句生發出來的。
(馬茂元)【作品評述】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
霜月 -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注释】(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蓝,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马茂元)【作品评述】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注释】(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蓝,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马茂元)【作品评述】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霜月》
下一篇:客中行 客中行古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