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回乡偶书》

发布时间:2021-08-20 19:52:35

回鄉偶書 -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注解】:
1、鬓毛摧:兩鬓的頭發已經斑白。

【韻譯】: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
口音沒改變,雙鬓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
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

【評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裏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于
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鄉情無限。
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着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
真,内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别有一番天
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爲人傳誦,老少皆知。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勳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隻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洩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于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逦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隻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别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迹: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歎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歎來。“離别家鄉歲月多”,相當于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爲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内容,“訪舊半爲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歎,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隻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裏。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别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于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淨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于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麽,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于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于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于生活、發于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陳志明)【作品評述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
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
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
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陈志明)【作品评述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回乡偶书》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43378.html

上一篇:《过故人庄》

下一篇:竹里馆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苏轼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